徐明德
Xu Mingde

1935年2月出生,浙江德清人。1953年初在临安师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荣立三等功两次。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进杭州大学深造,1960年毕业后留校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清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完成学术论著90余种(篇),其中7种荣获省市与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加入中外关系史学会、明史学会等6种学术团体。应邀出访过日本、意大利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徐明德教学上坚持“教书育人”,重视教材建设。1977年发起与组织全国10所高校编写教材,在杭州召开首次教材编写协作会议,任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写组领导小组组长。1979年完稿百余万字,分3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到1991年达27.8万余册,被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
徐明德从事科学研究力求为教学建设服务,70年代致力于历史人物评价和阶级斗争理论的研究,撰成《试论朱元璋的让步政策》(《江淮论坛》1980年第1期)、《明末白头军起义及其抗清斗争考》(《社会科学战线》181年第2期)、《张居正的经济思想及其整理财政的措施》(《明清史国际会议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期)、《论周世宗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杭州大学学报》19年第1期)以及《中国古代荐贤故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期)等10多种系列论著。1980年应中国对外友协和省、市外办的要求,研究卫匡国和耶稣会士,撰写了《十七世纪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墓地考》(《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美国《中西文化交流史杂志》第11期,1989年)、《马尔蒂尼(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期)、《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杰出的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1993年第2期)、《论艾儒略撰写利玛窦、杨廷筠、张识三传之目的与意义》(《文化与宗教论丛》1992年)、《论意籍汉学家卫匡国的历史功绩》(《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论意大利汉学家卫匡国在中意文化交流史上的卓越功绩》(意大利特兰托大学1996年中意文版)等16篇系列论文。1995-1996年,徐明德应邀到意大利特兰托市和马切拉塔市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深受国际上的好评与重视。与此同时,应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清代全史》十卷本负责人王戎笙教授的要求,承担第2卷第6章有关清代耶稣会传教士部分的撰著任务,该著荣获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1987年应江浙两省台联会领导和赴日台胞王钟铭先生的要求,研究台湾籍清代提督王得禄,撰成《清代水师名将王得禄传略与年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1994年应台湾大学河洛文化交流基金会与台湾省王氏家族的邀请访问台湾,在台作了王得禄研究学术报告,并在台湾省接受王氏家族赠送的两枚镌刻王将军头像的金、银奖章;专著荣获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0年代撰写了《论14至19世纪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年第1期)《论16世纪浙江双屿港国际贸易市场》(《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论明代宁波港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中日文化论丛—1995年》)、《论17至19世纪乍浦国际贸易港》(《中日文化论丛—1994年》)、《南澳岛在明清中外关系上的重要地位》(《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论唐代扬州国际大港的繁荣与历史地位》(台湾省《扬州研究》1996年第8期)等十几篇有关海外贸易的系列文章。1993年8月出席香港大学主办的第34届亚洲及北非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与活动”专题组主席。
目前着力于《明清时期内外交流与边治》和《17世纪的中国》的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