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挺
林杨挺,福建宁德周宁人,1962年5月21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获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天体专业硕士学位;1987.12-1991.2作为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协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赴德国马普核物理所开展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并于1991年9月获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天体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茨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地质调查研究所,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大学麦道空间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质系开展合作研究。
1997.12-2003.12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天体化学研究室主任,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1月调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 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陨石学与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南极陨石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化学与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天文学会行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国际陨石学会陨石命名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事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领域的研究, 主要方向包括陨石中的太阳系外物质, 太阳星云的形成与演化, 小行星的热变质, 太阳系早期的岩浆分异作用, 火星地质学, 以及陨石中灭绝核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研究. 发现超新星成因SiC的新类型, 并首次在极还原的顽辉石球粒陨石中发现超新星成因氮化硅, 提出太阳星云中太阳系外物质分布不均一的观点和证据; 发现新的富Ca, Al包体类型, 给出太阳星云连续冷凝的实验证据, 揭示碳质球粒陨石中主要富Ca, Al包体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 并提出不同化学群陨石中富Ca, Al包体同源的观点和证据, 初步勾画出太阳星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框图; 发现第一个EL3型陨石, 从而最终确证EH与EL群顽辉石球粒陨石具有各自独立的母体, 系统阐述了极端还原条件下太阳星云的凝聚过程与陨石母体的热变质特征, 并发现二种新的矿物; 组织并开展对我国回收的南极陨石的分类鉴定工作, 发现二个新的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 一个来自灶神星的玄武岩, 以及其他特殊类型陨石, 并对火星陨石开展岩石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研究; 首次发现陨石中存在灭绝核素36Cl的直接证据, 给出其初始比值(36Cl/35Cl=1´10-6). 该发现将对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新的同位素测年方法, 并进一步支持灭绝核素的超新星成因假说。
近年承担了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获中科院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广州省自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各一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170篇。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国际陨石学会会士。
http://sourcedb.igg.cas.cn/cn/zjrck/200907/t20090713_206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