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骅
黄家骅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建筑界杰出的教育家,同济大家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成员,《时代建筑》杂志顾问。
黄家骅,1901年11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1988年11月8日因罹患重病在上海逝世。
1916年,黄家骅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勉好学,成绩优秀。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震撼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清华学校的学生队伍浩浩荡荡从清华园步行至天安门广场。黄家骅也在其中,因主动担任学生纠察,被北洋政府的军警拘捕关押,直到次日才被释放。1924年,黄家骅毕业于清华,并和“甲子班” (因1924年是甲子年)的同学一起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学习,获得了该校建筑和结构两个硕士学位。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黄家骅在美国的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建筑事务所从事设计工作。不久,为了发展中国建筑事业,回国创办了沪江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随后,又去重庆大学创建重庆大学建筑系,并担任建筑系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原中央大学搬迁至重庆,黄家骅兼任四川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两个建筑系的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家骅在杭州和上海之江大学建筑系任教授。
解放初,黄家骅不辞艰辛,远去新疆进行石河子城的规划设计。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54年,与苏联专家合作,开创了全国最早的工业建筑教研室,并担任该教研室主任,以后还担任系及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文革”浩劫中,黄家骅长期遭受迫害,蒙受了极大的冤屈。他的子女因受其株连,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 “文革”结束后,恢复了其名誉和工作。他依然意气风发,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倾注全力培养我们新一代硕士研究生。教研之余,他还负责《辞海》土木建筑部分的编辑工作。
为了继续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在中美关系恢复后,黄家骅主动地、积极地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系,以获得美国、甚至国际建筑教育的最新信息,并利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教育方面的资料,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改工作提供相关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格雷教授率美国教育代表团访华,专门拜访了黄家骅教授的家庭,并称赞说: “黄教授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与他联系的MIT校友。”此后,黄家骅不畏辛苦、风雨无阻地为教研室年轻教师辅导英语,多次推荐学生去美国留学,为增进中美建筑教育的友好交流、促进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家骅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工作,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理论精深,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筑学人才,教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当今中国建筑界的名流、领导骨干和著名建筑师,如院士郑时龄、建筑大师徐尚志等。黄家骅对建筑学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毅力惊人,1980年,80岁高龄的黄家骅还积极参加《土木建筑工程词典》的编辑工作,并担任副主编,每天伏案工作,直至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