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荣,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彭金荣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
1984年四川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7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硕士毕业,1993在英国John Innes Centre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John Innes Centre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从1999年11月起先后在新加坡农业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新加坡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任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和资深科学家。
彭教授自1990年在赤霉素信号传导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优秀的学术刊物上(如Nature, Science, Genes & Development, Plant Cell, Development, Plant J, Plant Physiology等)发表了近20篇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并根据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广为接受的赤霉素“去抑制生长”的作用机制,这个假说主导了近十年内研究人员对植物激素赤霉素(GA)信号传导的研究,为人们认识赤霉素作用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彭博士近年来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点,在拟南芥与斑马鱼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2008年9月起,彭金荣开始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就职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他的实验室位于华家池校区一栋实验楼的第一层。在稍显局促的空间里,彭金荣养起了4000余条斑马鱼,他说,下回实验室落户紫金港校区,就可以养上万条了。“实验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人。”
彭金荣作为“”的首批入选专家,当浙大询问他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他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学校能给现在在浙大生命科学学院任职、他当年在新加坡带的一位博士后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他的另外两位在新加坡的助手也追随彭金荣来到浙大继续做研究工作。谈起这些同事,彭金荣特别得意,“他们所受的训练很全面,很实效,都能独立开展研究,能够带动实验室的年轻学生。”
2006年,彭金荣当年的导师Harberd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写了一本题为《Seed to seed: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的书;如今,彭金荣也迈入不惑之年,领导一个10人的实验室,准备给研究生开设“生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除了科研事务,他希望花些心思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弟子们,“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最想做的就是教育学生,如果学生能够超越我们,那我会很开心。”课堂上,他鼓励每一位学生多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的为自身所用。但他也告诉同学们别太“花心”:“作为有专业方向的学生,你不能听了什么报告就是什么好,接触了别的学科就觉得别的学科有前途,你一定要坚持你的方向,然后把所学的应用到你的研究中去,这样才能成功。”
彭金荣希望学生们做科研时候的状态是兴趣盎然的,他说,兴趣分两种,“有一类是天生的,另外一些是培养的,当你在一个方面的知识积攒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兴趣就会更集中。可实现的程度可能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