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仲

辰羲留言 | 贡献2023年6月13日 (二) 22:2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易文仲(1925- )
易文仲,四川荣昌人。家蚕育种专家,研究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同年分配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工作。1951年调至中国农业科学院蚕 业研究所,历任家蚕品种资源及夏秋蚕品种选育研究课题负责人,蚕品种资源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农业部第二、三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农林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家蚕品种品系进行了整理,并对江苏、浙江两省的地方品种也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又不断从国内外引进品种,现该所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份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同时对各品种的形态性状、生物学性状、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进行了观察、调查与研究,发现一些丝质较优(如纤度细、微茸好)或对浓核症病毒不感染的品种等,为全国育种单位选育出新蚕品种提供了优良亲本。
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先后选育出兰溪5号X华十、镇22×306及141×苏12三对夏秋蚕品种,这些品种曾在江、浙两省推广。还主持了夏秋蚕品种苏蚕4 号的杂交早代选育工作,夏秋蚕品种选育组将苏蚕4号与苏3 X秋3配成的三元杂交种,曾在江苏及四川两省大面积推广。50年代末至80年代还主持了家蚕品种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抗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及抗浓核症病毒病的遗传规律及选种方法的研究,发现以生态型差异较大的品种如多化性品种与二化性品种杂交为材料。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遗传呈偏父遗传、抗高温与抗病性二者虽是不同的特性,但二者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即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也抗高温。
“六五”期间,他主要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电子计算机在家蚕、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上应用研究”,该项目因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1986年受到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的表彰。
主持的家蚕品种资源研究项目。获1985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是《家蚕遗传育种学》和‘中国家蚕品种志》二书的主编之一。其中《家蚕遗传育种学》1982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养蚕学》一书。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专业论文有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