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启元

辰羲留言 | 贡献2023年7月4日 (二) 16:0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云裳丝织厂厂长

谢启元( - )
谢启元,浙江绍兴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谢启元对于工艺流程、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实践经验,毕业后于1924-1927年间,曾在纬成丝厂、庆成丝厂工作过。
1928年谢家兄弟启元、启兰、子昌、福生四人,在大哥启元的带动下,统一思想,通力合作,开始筹办云裳丝织厂。筹建时自有资金2400块银元,同年选定上城区新宫桥直街百岁坊巷5号为厂址,当时是中小型厂的规模,雇用职工8人,厂里由谢启元总负责。最初购有电力丝织机2台,改良提花机及卷纬机等及其有关—附属设备。开工后,第一只产品是鹦鹉绉,系女人服饰提花真丝绸。销路渠道是通过杭州震旦丝织厂、九豫丝织厂驻上海办事处,销售给上海永安,先施、折新,大新四大公司,和信大祥、宝大祥、协大祥“三大祥”绸布店,以它们为主要销售点。它们是专门销售高档产品的一流公司和最大的绸布店。由于设计新颖,生产技术较高,突出花形,又有绉纹感,夏季穿着凉爽舒适,深受消费者欢迎,当时售价每尺高达2.50元左右,仍然畅销。这只产品应销市上,打响了第一炮,云裳丝织厂就这样站住了脚跟。
谢家兄弟艰苦创业,锐意经营,数年后又添置了生产设备。此时已有6台电力丝织机,配备了。纹花。设备,多梭箱装置。最早采用2400针大型提花机,比普通纹针增加约40%左右,能够生产大型花形提花绸缎,一般的机器只能生产中心花形6公分的对心花,而大型(2400针)提花机则可·生产自由中心10公分左右的大花形或大团花的产品;同时也相应地添置了辅助设备机械,因此在市场上占了优越地位。
1937年杭州沦陷,因云裳丝织厂目标不大,没有遭受敌伪对厂方直接,单独的控制。云裳丝织厂在敌伪的统治下抱着“逆来顺受”、“随班进退”的态度,既没有迁厂,也没有关厂。因沦陷时期供电不正常,所以有电就做,无电就停。苟延残喘,勉强维持。
抗战胜利后,丝绸工业开始有了一点起色,生产有所发展。云裳厂采取夏季设计生产冬令适销产品,冬季设计生产;夏令适销产品的方法,既适应了市场供求的需要,又有充分时间设计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新花色、新品种,使企业的发展有了转机。
1949年杭州解放时云裳已拥有电力丝织机20台,提花机20台,卷纬机2台,5B并丝机1台,6B拈丝机5台,翻线车2台,筒子络丝机1台,纹花机1台,分条整经机2台等,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机械设备,达到可以配套生产系列产品的能力。与同行业相比,云裳厂的产品以其花色新,变化快等特点,处于领先地位。
云裳还与大来铁工厂积极配合,共同研制改进新型的丝织机械,并在调试中观察问题,改进提高,以利于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使成本降低,劳动力减轻。两家紧密合作,相互支援,互助互利。因谢启元和大来铁工厂厂长黄渭川,技术员陆尧康,老板张雪樵过去是工专的同学,这也是云裳厂特有的优势。
解放后,1951年通过合并,云裳与壬丰、锦成祥、裕元、胜达等六家丝织厂筹建杭州市丝织工业第一联营处,谢子昌任主任,接受中国丝绸公司外销绸加工代织任务。至1955年10月1日,由云裳、美华、信义、浙江第四、第五丝织厂合并,成立杭州公私合营第七丝织厂,任命谢子昌为分厂厂长。厂址在下城区石板巷190号,此后因第七丝织厂的知名度小,而“云裳”原是丝绸行业十大厂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经上级研究后批准,从1956年5月起仍用“云裳”丝织厂的厂名,厂址迁到下城区骆驼桥东河57号,同年谢启元调出云裳厂,到杭州丝织试样厂(胜利丝织厂)设计室工作。i966年8月改名为杭州立新丝织厂,1976年4月重新恢复“云裳”厂名,厂址现在体育场路62号。

台湾省橡胶公司工作

谢启元,福建闽侯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年奉命去东北接收锦州合成厂(同行的浙大人有舒其茂等),后在台北松山台湾省橡胶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