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湄潭浙大农场
孙逢吉
1940年浙大迁至贵州,校本部、文学院、工学院设于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及附属中学设于湄潭;一年级设于湄潭永兴场。
湄潭上课教室在文庙。女生宿舍在附中附近。湄潭县有湄江绕经北门及西门外,向南流去。农理两院迁至湄潭后,教授职员均借住民房。西门外新建民房众多。学校在北门外东面农地建临时礼堂及男生宿舍。当时,理学院院长是胡刚复,农学院院长为蔡邦华,附中校长是胡家健。永兴一年级主任为储润科。本人当年为农艺系教授兼任农场主任。
在湄潭城外湄江之西贺家祠堂四周,租用民地200亩辟建农场。农场设管理员一名为张鸿谟,助理员一名为张元亭,另有农工五名。因农场在湄江以西,地处偏僻,治安堪虑,故由校方指拨军事教育用步枪若干支,交农场用。学校一切就绪后,农学院学生的实习、实验及教授的研究工作,均在农场进行。
当时在农场开展了农艺、园艺和植保的各项试验研究工作。本人的研究检定当地栽培最广的两大类油菜的植物分类地位,同时用通信方法输入西方(英国)所有之各类油菜,以供比较。四年后将研究结果送美国发表,其后在美国《陶雷植物学会会刊》上刊出。抗战胜利前,发现由英国输入之“n= 19 染色体之欧洲大油菜”均比当地栽培之芥菜类油菜与白菜类油菜为大、为强。抗战胜利后,农场将此新品种交农民栽培、推广;同时园艺系将新输入之新番茄品种与洋葱、各种草花种子赠送当地农民。农场设备也全部留给湄潭,作为纪念。
(本文作者:40年代浙大教授,现定居美国加州)
《回忆湄潭浙大农场》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