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农艺系在贵州湄潭

浙大农艺系在贵州湄潭
陈锡臣

1940年春,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于2月复课。由于校舍不够使用,校务委员会决定将理学院、农学院迁到湄潭,借用文庙作为校办公室,修葺城内外祠堂、庙宇为各系的办公室、实验室和研究室。农学院于是年5 月陆续迁往湄潭,6月10日复课。农艺系办公室在西郊贺家祠堂内,并设有作物实验室、生物统计室、稻作室、麦作室、棉作室、谷类分级室和禾谷类细胞遗传研究室。贺家祠堂四周为农场.其中农艺场有水旱田地约100亩,作为水稻、玉米、大小麦、油菜、棉花等作物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是本系师生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
农艺系在风景秀丽的湄潭定居以后,由于环境安静,无日寇飞机侵扰,生活虽然艰苦但较为安定,教学科研得以有计划地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教学工作
农艺系开设的课程有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具体安排大致如下。
一年级:中文、英语、普通化学、微积分、植物学、动物学、农业概论、伦理学、三民主义、体育和军训等课程。
二年级: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物理学、第二外国语、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作物通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场实习,体育和气象学等课程。
三年级:普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细胞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学、食用作物学、特用作物学和经济昆虫学等课程。
四年级:稻作学、棉作学、麦作学、田间试验技术、农艺讨论等课和。选修课有高级育种学、农田水利学、农产制造、禾谷类细胞遗传学和辅系课程或其他院系的课程。
中文、外文,数、理、化、生等基础课程均由文学院、理学院的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由农学院有关教师担任,专业课由农艺系教师担任,选修课分别由有关系的教师担任。
当时在湄潭为农艺系授课的教师有:
数学系讲师 周茂清 微积分
化学系副教授 王子培 普通化学
生物系讲师 王凯基 植物学、动物学
生物系教授 罗宗洛 植物生理学
生物系教授 谈家桢 遗传学、细胞学
农经系教授 梁庆椿 农业经济学
农经系教授 王德崇 农业经济学
农经系教授 吴文晖 农场管理学
农经系教授 罗凤超 经济学
农化系教授 彭谦 土壤学、肥料学
农化系教授 曾慎 农产制造学
病虫害系副教授 杨新美 植物病理学
病虫害系教授 蔡邦华 昆虫学
病虫害系副教授 陈家祥 昆虫学、经济昆虫学
病虫害系教授 祝汝佐 经济昆虫学
农艺系教授 卢守耕 稻作家、食用作物学、作物育种学、农艺讨论
农艺系教授 孙逢吉 棉作学、特用作物学、田间试验技术
农艺系教授 徐季丹 普通作物学、麦作学
农艺系教授 肖辅 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技术
农艺系教授 于景让 禾谷类细胞遗传学
农艺系教授 金城 农田水利学、日文
农艺系教授 叶声钟 谷类分级
农艺系讲师 胡式仪 生物统计、作物通论

课程均由有真才实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他们认真负责,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例如系主任卢守耕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认真负责。为解决教材问题,亲自编写了《中国稻作学》,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自己投资由陈锡臣抄写石印成书。他主持的“农艺讨论”不仅要求全系教师参加,而且要求四年级学生按计划阅读文献,归纳写成详细摘要,油印分发师生,报告后由师生提问,卢师则追根究底,要求同学讲清讲透。有的同学常被问得满头大汗,十分紧张,但经过这种严格训练,对同学的阅读、写作、表达和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为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孙逢吉教授,刻苦钻研,为同学编写了几十万字的棉作学讲义,成为抗战后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棉作学巨著。
另一方面,同学们在浙大勤朴和求是校风的熏陶下,在艰苦的环境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在教师们培育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当时学习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同学的适应能力强,绝大多数同学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较好的成绩。
年轻的助教们,由过兴先的倡议成立了“乐农读书会”,轮流做读书心得报告,对学习进修,增进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记得那时我和过兴先住在贺家祠堂的阁楼上,每晚在油灯下,各自备课和学习有关杂志、书刊,休息时,用广西宜山的炭炉烧点甜酒酿鸡蛋吃吃,确也乐趣无穷。几十年后还有美好的回忆。
教师除教学时对同学严格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外,师生感情融洽无间,每学期由作物学会组织全系师生郊游等联欢活动。一年一度在牛河渡,全系师生对一年级新生举行迎新会,对四年级毕业生举行欢送会,经费由师生捐助。每次活动均有余兴,不分师生,各献所能,节目丰富多彩,有歌舞、讲故事、说笑语等,总是尽欢而散。

二、科学研究
农学系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视。这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途径,研究对象以粮食作物,稻、玉米、大小麦、油菜和特用作物棉花等为主。由教授主持,讲师助教分别参加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1940-1946年间,大田试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研究课题包括育种、栽培、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作物育种方面,水稻研究由卢守耕教授主持,胡式仪、朱德琳参加,共收集保存水稻品种1200余种,选出比当地盖水白良种增产lO%以上的品种有黔农2号(15.32%)、遂昌乌谷(12.59%)、浙大728(l0.90%)、浙大721(10.61%)和浙大605(12.32%)等5个。
小麦先后由徐季丹、于景让教授主持,陈锡臣参加,共收集保存1483 个品种,从中选出优于当地优良小麦品种遵义136的品种有14-62-18(浙大32号)和中农28 2个。
油菜由孙逢吉教授主持,刘泰参加,利用当地大油菜上葱菜杂交,得第一代杂种(Fl)种子产量超亲达12.92-1165% ,可作为杂种势利用。
栽培方面,有水稻的密植试验,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法和肥料试验等。
其他如美棉生长发育的研究,玉米自交系的研究,芸苔属的分类和花粉位大小的研究等。1945年并接受农林部特约课题:“水稻多收栽培楼”和“蓖麻良种选育”的课题。
以上研究结果在1943年2月5日农学院举行全院学术报告会作专题报告的16篇,并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现查明的有12篇:
卢守耕 印度型稻与日本型稻之比较研究,中华农学会报 1944.178:l-30.
卢守耕 米德琳 水稻栽培行距丛距及每丛苗数对产址及其他性状的研究,中华农学会报 1944.197:9-42.
孙逢吉 胡式仪 龙久松 芸苔属花粉粒形态之研究,中学农学会报 1943. 175:20-34.
孙逢吉 芥菜类突变品种葱菜之鉴定,科学农业.
孙逢吉 The evaluation of taxonomic characters of cultivated brassica with key to species and varieties I II. Bulletin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Club 1946, Vol 73(3): 244-281. (芸苔属栽培种分类特征之评价 美国托雷植物学会报) Vol 73(4): 370-377。
过兴先 美棉生殖生长气候的关系,中华农学会报 1945.184: 1-28.
陈锡臣 小麦播种法、播种量对于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影响,广西农业 1945.5 (1-6): 48-51;小麦播种期对产量其他性状的影响,中华农学会报 1948,188: 24-30;肥料(菜子饼)施用期与施用量对小麦生育之影响,浙大农艺 1947.1: 6-10;湄潭之农业,浙大农艺 1948.3: 1-5;根瘤菌之检讨,浙大农艺 1948.4: 1-4.
以上成绩的获得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例如杂交没有纸袋,利用已用过的信封代替,没有回形针、大头针,用竹签代替等。另一方面有近100亩田的农艺场,作为作物育种和栽培的试验基地,同时有一个组织健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农场,所用的农工、肥料、农兵等均由农场无条件及时供应,保证了试验计划的顺利完成。特别要感谢张鸿谟技工管理农场有方,并帮助农艺系助教在贺家祠堂后的高地上建泥墙茅屋6间,解决了住房问题,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工作学习条件。靠自己的力量办了一个食堂,为在贺家祠堂附近的单身教师解决了伙食问题,这些都是当时的优良条件,常为许多同事们所怀念。

(本文作者:浙江农业大学教授、顾问,浙大农艺系1939届毕业生)

《浙大农艺系在贵州湄潭》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