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浙大农经系
陈松年
浙江大学农学院,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1939年又由广西宜山迁到贵州湄潭。这是个很小的城镇,但山青水秀,颇具魅力。
我于1940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一年级时读农业化学系,二年级起转入农业经济系。在农学院内,农经系的师生人数最多,也最活跃。
农经系的老师阵容相当强大。就我在校学习期间(1940-1944 年)来说,系主任是梁庆椿教授,后由吴文晖教授接任。
梁老师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著名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学家,曾领导中国农民银行的经济研究工作多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应邀担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会远东研究部主任。吴老师是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著名的土地经济和农衬社会学家,1946年转中央大学担任农经系主任,同时兼任地政部土地利用司司长,现还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任教授。专职教授还有许道夫、张德粹、罗风超、沈文辅等。许道夫老师是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农产品运销和农产品价格学家,后转中央大学,现在南京农业大学任教。张德粹老师留学荷兰,是著名的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运销学家。1946年转中央大学,1948年去台湾大学任教。在一次港台图书展览会上,曾看到他编写的一本专著《农业经济学》。罗风超老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给我们讲授经济学、经济学说、货币银行学等。罗老师是广东人,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而罗教师却能讲标准的北京官话。罗老师的英语水平很高,口语特别流利,听起来和英国人没有两样。沈文辅老师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是著名的农场管理和农业推广学家,解放后在安徽农学院任教。此外,还有张之毅、陈豪楚、钱英男、赵明强、王培埙、陆承祖、童毓华、张海帆等老师。张之毅老师讲授的农业经济学,陈豪楚老师讲授的农业会计学,赵明强老师讲授的统计学等,当时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名师出高徒。老师阵容强,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就比较好。多数同学的家是在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主要靠“贷金” 和“困难补助”维持艰苦的生活。但同学们不怕艰苦,仍然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并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
浙大以“求是”为校训,学习纪律极严(如考试作弊者开除),日久便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空气.许多同学都以学习成绩优秀为荣,以读研究生为荣。我就在吴文晖教授门下,读了一段时间的研究生,后因个人家庭方面的原因停学。当时所开课程门类齐全,并有实践性环节一一农村调查.到四年级下学期,每个同学都要步行多里甚至数十里,深入农村和农民家中,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真正了解到了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痛苦.我们学农的青年学生,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有所作为。这对启发我们的爱国心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0年代初期,正处在抗日战争的关键阶段.国民党在“攘外必须安内”的错误政策指导下,在后方加强了对爱国学生的压制和迫害。但学生的进步思想和爱国要求是压制不了的。1941年,在遵义,在湄潭,在永兴场,在整个浙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倒孔运动’(即打倒“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革命运动。当日寇侵入香港,他置许多名流学者的生命于不顾,却将自家的佣人、哈巴狗等等专机空运到重庆,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农业经济系的许多学生都积极参加了,部分同学还是这次运动的领导者。国民党控制不了啦,便进行镇压,我们系1942级同学滕维藻、潘家苏被逮捕。全校师生衷心崇敬的竺可桢校长一向爱生如子,经他亲自奔走交涉,才先后释放出来。在湄潭分校有较大影响的进步的壁板《黑白》以及其他进步团体中,农经系的学生都起着积极作用。
我们这批湄潭时期毕业的学生,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事业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有的著书立说,有的还担当了较高的领导职务,对党对人民做出了贡献。但岁月不饶人,都年届古稀,已先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安度晚年。
回忆四十多年前在湄潭的学习生活,有不少美好的回忆。真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湄潭、永兴场、遵义参观访问,再看一看这些地方在解放后的发展变化。
(本文作者:吉林工业大学教授,浙大40年代毕业生)
《我所了解的浙大农经系》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