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师院的成立和教育系的发展
吕静
浙大师范学院的成立
抗战期间,浙大辗转内迁,经费拮据,师资缺乏,设备简陋。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浙大为了解决浙江及东南沿海各省缺乏中等师资的困难,于1938年在江西泰和成立了师范学院。师院分设文、理二组。文组设有中文、英语、史地、教育;理组设有数学、理化各系。当时办院的精神是重实质,轻形式。许多基础课程的教师都由文、理学院的老师担任,行政机构亦力求简单。虽然是因陋就简,但对学生质量的培养从不放松。历届毕业生大多从事学校教育和学校行政工作.都得到同事们的信任和学生们的爱戴。不少同学充任了中学及师范学校骨干教师、学校领导,更有一部分毕业同学,出国深造,已成为学术界著名学者。
教育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我是1942年在贵州考入浙大的。当时师院院长是著名的化学家王琎(季梁)教授。系主任先是著名的教育家郑宗海(晓沧)教授,后来郑老师调龙泉分校主持工作,就由陈立教授担任主任。浙大在贵州的校址分散在三处。我们这班教育系学生三处都住过:一年级在永兴,三年级在湄潭,三、四年级到遵义,虽然时隔数十年,但对那一段生活,至今记忆犹新。限于篇幅和资料,只能就当时教学、科研等一些片断情况作些回忆。
当时教育系的课程较多。课程设置和训练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着重基础科目的训练。例如英语、国文、人文科学,包括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以及地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都由文科各系有名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课。例如国文由古典文学修养高深的薛声震先生任教。他操有标准的普通话,讲课熟练,讲解透彻。教我们英语基础课的是教育系的系主任,有名的教育家郑晓沧教授。他精通英语、学识渊博,在课堂中常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和提问.郑先生态度十分和蔼谦逊,受人尊敬。教我们中国通史的是资深学富的黎子耀教授。他讲课时从不带稿子,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十分生动.在讲到一些历史事实时,我们象听故事那样一点也不感到疲劳,学习兴趣都很深厚。
第二、重视专业课训练。包括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等各种心理学课,及教育概论、教育统计、心理测验、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训育原理课程等。一般专业课都由本系教师担任。记得当时教育系中教我们专业课的教师共有十多位.这里只能结合对我印象较深的几位老师来谈一下。在永兴一年级时,教我们教育概论的是副教授孙祁老师。在课堂内,他常常讲到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学说。调皮的学生背地都叫他“裴斯泰洛齐”。二年级在湄潭,专业课有普通心理学和教育统计,是由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朱希亮教授教的。他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听后印象较深不易遗忘,是我所喜欢学习的一门课程。朱先生当时才40来岁,却满头白发,可见他教学的辛劳。解放后调到华中师院任教。他严谨治学的作风,深受学生、同事的敬爱。不幸在前几年突患脑溢血病逝。三、四年级在遵义。虽然教育系的老师比湄潭、永兴多,但亦只在七八位(其中两位是助教)。陈立教授教我们教育心理、发展心理及心理测验。陈先生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系,是理科心理学博士。他讲课内容新颖,有创见,对学生颇有启发,记得讲授我们西洋教育史的是王倘教授,他曾留美学教育。早年在江西教育厅任职,对基层教育了解较深。王老师为人和善、厚道,对学生很关心。此外还有陈学恂老师,是浙大教育系早期毕业生,他教我们中国教育史,讲课条理清楚,严密深透,也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注意学生兴趣,开设选修科。学生在修习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基础上,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规定要选修一些课程。选修课范围广,还包括有自然学科。例如可以选生物学或数学,也可选一些文学或外语方面的课程。当时我选的是微积分。授课老师是周茂清先生。当时他虽然是位青年老师,但课教得很好,逻辑系统性极强,口齿十分清楚。其他老师就不一一细述了。
第四,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我们的课程中,除了上述三方面外,还开设了结合教学实际的一些课程,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训育原理以及教材教法等。这些课程都由有实际中小学教学和行政经验的老师开设。例如中等教育是由胡家健教授任课。胡老师由中央大学毕业后留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教育系教课期间,还兼任附中校长。他是一位富有行政才干的教授。又如训育原理亦由一位行政经验丰富的李相勖教授担任,他曾做过中学校长。
此外,要求学生多接触实际,常由教我们初等教育的吴志尧老师带我们去中小学参观访问。临近毕业前主吴老师还带领我们去遵义师范实习,吴先生是浙大教育系第一届毕业的高才生。
心理实验室和科学研究
当时教育系分为心理和教育两组,实质上心理学的课程较重,学生还经常要做实验。心理学的师资力量亦较雄厚。教师不仅结合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学生作实验,自己还要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要搞科学研究就必须有心理实验室。要设立实验室,首先要有较多较大的房屋来安放仪器设备,并为学生们准备实验场所,还要有控制条件的隔音室。在缺乏房屋和仪器设备的抗战时期,要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室,如果没有系领导和心理学教师的重视和毅力,是办不到的。
当时我系心理学的教师都十分关心实验室的安置和建立,特别是黄羽仪教授和陈立教授,他们煞费苦心,好不容易在非常艰苦的条件队把心理实验室建立起来,实验室利用遵义老城的子弹库(原为三中校址)那里共有供学生实验用的十多间小房间。
在大房间中存放实验仪器及书籍,特别值得夸耀的是我系的心理实验室一直珍藏着可供实验参考的各种主要外文的心理学杂志和定期的外文心理学学报,共计有30多种,尤其在抗战期间,学校几经迁移,这些杂志期刊没有遗失一本,完整无缺。这一工作和当时负责保管的朱宝璠和周淮水两老师的谨慎负责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的师生们没有辜负以上所说的几位教师的辛勤劳动。就在这个实验室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教师们在实验室中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尤其是黄羽仪教授和陈立教授,就是在这个实验室中,进行着艰苦的劳动,作了不少颇有成效的研究,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影响较大。教师们还在这实验室中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也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专题研究。
(本文作者:杭州大学教授,浙大40年代毕业生)
《浙大师院的成立和教育系的发展》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