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浙大文学院社会科学期刊介绍
楼子芳
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史上,浙江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有长达近九十年的历史,且有长期砥砺的求是学风,为祖国造就了一批建设人才。解放前的浙江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有一支出色的学术研究队伍,优良的学风也充分体现在学术研究上。
从1928年浙江大学创办文理学院(1939年分为文学院、理学院)以来,先后创办了许多学术性刊物,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很有学术价值的论著,虽然带着时代的印痕,对当今研究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史学、古籍整理等学科,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鉴于目前有关单位对这些刊物收藏不全,以及限于笔者水平,不可能加以全面记述。本文对在贵州出版的五种主要的社会科学刊物(包括综合性刊物)依其刊行前后作一介绍。
《史地杂志》
《史地杂志》于1937年5月1日在杭州创刊,国立浙江大学史地学系编辑及发行,双月刊,铅印十六开。本刊在杭州只出第一卷第一、二两期,由于全民抗战开始,浙江大学数度迁移,印刷困难,街停出版。1938年以后,浙江大学相继成立了师范学院史地学系(行政与师资、设备均与文学院史地学系合一)、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史地教育研究室、以及师范学院史地学系第二部。由于单位增多,迫切需要有1个学术刊物,于是在1940年9月,《史地杂志》在贵州遵义复刊,出版第一卷第三期,改铅印为石印,到1942年3月止,共出版了两卷六期(第二卷只出两期)。本刊的《发刊辞》和《复刊辞》均为史地学系主任张其昀撰写。
在《发刊辞》中指出:“杭垣素称东南文献之邦,……本大学史地学系虽属新创,而学术渊源如此深厚,缅怀前修,良深神往。”本刊创刊的目的是“阐发新知,微贡新得”,以及“继承精神之遗产,发扬固有之光荣”。当时,史地学系的学术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曾与浙江省图书馆联合举办以浙江史地为内容的学术讲演,每月两次;另外,还经常举行读书会、学术广播及浙江史地学会活动。其中不少论文和学术报告发表在《史地杂志》等刊物上。本刊有论著、新书介绍、附录等栏目,刊有张其昀《中国历史上之国防地理》、李源澄《浙东史学之远源》、王焕镳(驾吾)《万季野先生系年要录》、俞大纲《武曌母号考》、杨敏曾《禹贡三江考》、谭其骧《播州杨保考》、张荫麟《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张崟(慕骞)《记武林坊巷志稿》、任美锷《浙江之风景与地质》、李絜非《国际年报述略》等论文。本刊还十分注意对国际问题和国际形势的研究,发表了顾谷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费巩《西班牙内乱之历史背景》等文章。原计划第一卷第二期是“日本专号”,因准备学校搬迁而辍业。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地学系举行了报告会和讨论会,并出版《太平洋战争讨论集》,作为本刊第二卷第二期的专辑,1942年3月出版,收有论文五篇。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于1940年9月创刊于贵州遵义,由院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及发行,师范学院院长王琎(季梁)任编委会主席,郭斌和、梅光迪、张其昀、陈剑修、苏步青、朱正元任编委。校长竺可桢为院刊撰写了《发刊辞》。本刊出版了第一集第一册、第二册(1941 年6月1日出版)两期,每期石印线装一册,均70余页。本刊内容反映师范学院文理各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它刊有任美锷《地理学的性质与其在教育上的地位》、郦承铨《中国学术与今日大学之中国文学系》( 刘操南记)、缪钺《中学国文教学站商榷》、费巩《施行导师制之商榷》、丰子恺《艺术的效果》、陈立《男女性别的心理研究》、俞子夷《中等学校里的科学》等论文。
《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
《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于1942年6月在贵州遵义创刊,由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及发行,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郭斌和任编委会主席,梅光迪、张其昀、费巩、张荫麟、王焕镳、缪钺、黄尊生等为编委。张荫麟去世后,增补谭其骧为编委。到1944年8月为止,共出版了4集,每期均为石印线装。本刊刊有梅光迪《卡莱尔与中国》、缪钺《杜牧之年谱》、李源澄《汉代赋役考》、张荫麟《燕肃著作事迹考》、郭斌和《章实斋在清代学术史上之地位》、谭其骧《辽史订补二种》、方豪《拉丁文传入中国考》、黄尊生《埃及象形文之组织及其与中国六书之比较》、黎子耀《补后汉书食货志》等论文。
《思想与时代》
《思想与时代》于1941年8月1日在贵州遵义创刊,思想与时代社编辑及出版,月刊,铅印十六开,每期18页左右。它是浙江大学部分教授联合当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北大、南开、清华)及成都、乐山的一部分大学教授创办的,编辑部设在浙江大学文学院。本刊出至四十期(1945 年2月1日出版),因战事和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之故,曾停刊一年十个月。1947年1月1日在杭州复刊,至1948年11月为止,共出版五十三期。
本刊内容有哲学、科学、政治、文学、教育、史地等方面,“而特重时代思潮和民族复兴之关系”。本刊所要追求的目标是“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科学人文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本刊的努力方向。”(见张其昀撰写的《复刊辞》,载第四十一期)为本刊撰稿的有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教授张其昀、郭斌和、缪钺、张荫麟、费巩、陈立、王承绪、夏承焘、任铭善、陈乐素、黎子耀、严群、任美锷等,以及其他大学的教授钱穆、朱光潜、冯友兰、方豪等。竺可桢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是本刊创刊号的压卷之作,他介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史,精辟地论述了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精神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又贵在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浙江大学著名教授张荫麟和梅光迪去世后,本刊出版了《张荫麟先生纪念专号》(第十八期)和《梅迪生先生纪念专号》(第四十六期),对张荫麟、梅光迪的生平和才德,均作了全面的介绍。另外,还由中正书局出版和发行《思想与时代丛刊》五种:贺麟等著的《儒家思想新论》,张其昀等著的《现代思潮新论》,谢幼伟等著的《哲理与心理》,竺可桢等著的《科学概论新编》,朱光潜等著的《政治与教育》。
本刊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在遵义时期,重庆和桂林设有总代售处;在杭州时期,除杭州外,在北平、南京、上海、成郁、长沙和广东梅县均有代售处。
《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
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成立于1939年,由史地学系主任张其昀兼任史地学部主任,史地学系教授涂长望任副主任,内分史学组、地学组、气象学组、人文地理学组。《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是反映史地学部各组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第一号出版于1942年4月,共出版了4期,每期铅印或石印十六开一册,本刊重点刊登的是贵州省地质、地形、气候等各项调查资料和研究论文,对抗战时期建设西南地区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四号是《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刊》,(1942年12月出版),汇集了当时在遵义由史地学部主持举行的“徐霞客先生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宣读的竺可桢、叶良辅等的10余篇论文。
转载自《杭大校史通讯》198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