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宋晞
竺可桢,字藕肪,浙江绍兴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
0年〉三月七川,一九七四年二月七日在北京逝世,字年八十有
四,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
一一·求学经过
先生早岁入上海澄衷学堂、复旦公学, 后入唐山路矿学堂,
习土木工程,成绩冠全班。一九-o年七月, 参加第二届庚子赔
款留美生考试,获录取(录取七十名,赵元任第二,竺可桢第二十八,胡适第五十五〉。同年八月,自沪乘轮赴美,入伊利诺大学农
学院攻读,一九一三年获学士学位。旋入哈佛大学深造,从华特教
授治气象学,于一九一八年获悖士学位。留美期间, 自一九一六年
开始,即在美国学术杂志与中国留学生所办科学)1 刊上发表有关
中国雨量和台风的论文,如《中国之商量及风暴说》〈,科学二卷二
期,一九一六年〉、《朝鲜古代之测雨器》(科学二卷五期〉,《一九
00 一九一一的中国降雨量》〈每月气候评论四十四卷〉。
二、执教南高、东大
一九一八年,先生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任教于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讲授地理学与气象学。)九
二0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前身〉执
教。一九一五年在清末创立的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建立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当时设有文史地部,丝氏任地理、气象教授。一九二
一年,南京高师扩充为东南大学〈高师不再招生〉,先成立地理
系,随后改为地学系,坐民兼任系主任,下分地理、气象、地质
与矿物四组。一九三0年分为地理〈含气象人地质〈含矿物〉两
系,一九四四年,气象白地理系分出,单独设系。空民于一九二
三年曾撰《东南大学地质地理系介绍》一文,刊于英国《地理教
师》杂志上,正是他当时办地学系的计划和理想。①
堂先生所开课程有地学通论、气象学、世界气候和世界地理
等。气象学讲义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指导学生翻译鲍曼所著
《战后新世界》一书,于一九二三年由商务出版。他的专长是气
象学与气候学, 注重气象测候,首先在东大地学系成立南京气象
测候站,自一九二二年起,每月刊行南京气候报告,均与国内外
有关机构相互交松。此外, /还建立了岩石标本室、矿物实验室
等。
一九二五年初,东南大学发生校长风潮, 坐先生愤而去职,
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总编辑一年,继又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一年。一九二七年,东大改组为第四中山大学,先生受聘重返
南京,也任地学系主任。一九二八年,中央研究院院饺蔡元培先
生请笠先生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自→九二九年起,坐氏专任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不时到中央大学指导?并作学术演
讲,在中大出版的《地理杂志》上发表《中国气候区域论》等论
文。
堂先生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十年蜘词,鲁在北极阁的山顶上
设立气象台,继在西藏拉萨设立气象台,这对全国天气预报和季
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培养了不少气象专业人才,出版
了大量有关中国气候方面的专门论文和丛刊,特别是有关中国的
台风、季风和中国气候区域以及中国气候的变迁等等。一九三二
年二月,堂先生任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九年五月与’
一九三三年四月,又先后任中国出席第四周、第五届太平ff: 科学-
会议代表。
三、接长浙江大学
一九三六年四月,笠民继郭任远民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同年五月九日, 空校长在首次校务会议上宣布他的办学方针$
” (一〉各方平均发展,使学生·既得基本训练,又能各具专才,
傅成全才。〈二)联络省政府建教各厅及中央机关,参照社会之,
需求,造就致用之人才。〈三〉节省行政费,扩充仪器设备, 以
有限之经费,作最经济之支配,傅臻完善。(四〉实行经济公
开,藉收集思广益之效。”②
当时浙大只有文理、工、农等三学院,学生以江浙青年为
多。旋在文理学院创办史地学系,延聘其高足张其向民出任系主
任,各学院师资与设备逐渐充实。次年十一月,因日军逼近杭
州!,’浙大于同月十一日开始撤离杭州,先迁建德,再迁江西吉
安、泰和。
当浙大迁离省境,浙江省政府与省议会迁往浙东Q.,J·省议会以
浙东子弟与浙西流亡子弟应有大学容纳之,浙大乃于→九三丸年
在龙泉县坊下村设立浙东分梭,后改名龙泉分校。各学院除师范
学院初级部国文、数学专修科一直在分校办理外,只有一、二年
级。一九四四年,师范学院设五年制国文、外文两系。分校第一
任主任为陈·UII 慈教授,第二任为).~宗海教授,第三任为路敏行教
授。! . 、
一九三八年浙大在泰和时,空氏延聘马一浮、柳泊徽二民到
校讲学,浙大校{[i:;歌词“大不臼多,海纳江河。……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即出白马一浮之手笔。同年增设师范学院。一九三九
年九月,经教育部核准文理学院分设为文学院与理学院,同年底,
浙大自宜山迁往贵州遵义与调潭,辗转西迁,迫随当年王阳明之
踪迹。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一日,浙大在广西宜LI l 举行开学仪式,
结校长以“王阳市!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为题发表演说,有云z
“学术本无回乡界,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
彪炳的事功,他所讲的学问,又很多为无论科学专家或事业家所
都应体验实行的。真正的理学不但不远阔,并且有许多话是切合
人生实用的。专家专其所学,果能再来诵习体会古人立身处世之
微言大义,最;是有益于为学与做人之道,.而阳明先生才商学博,
无论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
就。在此国家疑难、学府播迁之中,他那-段艰苦卓绝、穷而益
沓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③
一九三九年二月四日,空校长在宜1J.1 向一年级学生讲话,对
’ 浙大历史之追溯,有云z “浙江大学本在杭州,他的前身最早是·
求是书院,民国纪元前十五年( 一八九七年,即光绪二十三年〉成
川,中经学制更变,改名为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到民国
十竿,有议会建议设立杭州大学,但迄未能实现口到民国十六
年,国民革命军底定浙江,始能成立。合前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
校和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而成,所以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
可说已经有了四十三年的历史。纱④
?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校~会议上决定以“求是”为校
训。他对新生讲话时说z “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趋实
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 审问
-之,4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搏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慎思
熟虑,自出心裁,独若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⑤他举中外历
-史上的伟人,如诸葛亮J 哥伦布、张苍水、孙中山等,他们的牺
牲与不!til 不挠的精神就是求是精神。
浙大在宜山,由于各方的支援,拨文庙、标营等处房屋场地
为浙大的时校舍,使学校能迅速复课。故于离开宜山前,堂校
长特于· ·九三九年八月撰《国立浙江大学宜山校舍记》,勒碎,立
于文庙,以留作永久纪念。碑铭有云z “当军兴之四月,因立浙
江大学以忧县旦危,尽其所有以迁建德,逾二月榈庐告急,徙泰
和z 二十七年七月,虏犯九江,复之宜山而校焉-。…………乃鸪
工厄材,修其蔽坏,涤其黝污, . 取蔽风雨,务绝华靡,能工不劳
而集,费不侈而完。又择隙地,结茅架竹,为应数十橡以益之。
凡讲艺之堂,榈士之舍,图书仪器之馈,校长百执事之室,以至
应泪之所,电工之厂,游息树艺之场,莫不备具。于是五院之师
生千布余人,皆得时讲贯于其中。应变以常,处困以亨,苍苍丑房
之积秽,扬大汉之天}苔,用绩邦命于无穷,其惟吾校诸君子是望:
乎?” ③
一九四0 年初,浙大迁至贵州北部的遵义与湄潭,校本部、
文学院、工学院与师范学院之一部分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
及师院之一部分设在湄潭,一年级则在永兴上课。图书与仪器均
安全运达,先后建立学舍,宏开讲坛,努力不懈。此时学生来自
各省,已是全国性大学了。名师云集,研究风气亦盛。英国李
约瑟曾誉浙大为东方之剑桥,,良有以也。坐校长于一九四五年
六月有《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之作,碑铭末云s “军兴以
来,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贵州最久,不可以毋
记也。”⑦
当一九三八年浙大在江西泰和期间-坐校长次子恒与夫人张
侠魂女士相继病边,笃民以国难方殷,校务待翼,力自振作,公
而忘私。→九四0年三月中旬,空氏在重庆续弦,新夫人是陈源
胞妹陈汲女士。兰民时以科学精神与民族思想为全校倡导,在此
期间,! 曾撰《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思想与时代第三十
四期〉等文。
四、学术贡献
一九四八年三月,空民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翌年秋,
兰民被中共任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
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曾参加黑龙
江、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唱内蒙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
琼地区的考察工作,撰书考察报告多篇,如一九五九年的《新疆
纪行》一文指出z “我国国土的总面积约三分之一是干旱地区,
百分之十一是沙漠,沙漠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点四分布在我国西
北六省区。现在我国治沙规划的总要求是z 争取尽快地z全面改造
和利用沙漠,实行全面绿化,变沙漠为畜牧业和林业基地,改良
土壤,改变气候。” ③ 这是很重要的建议。
笠氏为我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的奠基者,培养地’理与气象
方面人才不少。其发表的科学论著近三百篇,包括台风研究、季
风研究、农业气候、气候变迁、物候学、中国区域气候与科学史
等。竺可桢文集由北京科学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三月出版。他在
八十二岁时,还完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族文,刊于考古学报。按其内容, 依: 历史顺序分为考古时期 '(公
元前三000年一一公元前一→00年入物候时期〈公元前一-
00年一一公元一四00年〉、方志时期(一四00年-一一九
·oo年〉、仪器观测时期〈一九00年开始〉等四个时期,主要
结论是=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三千年,即自仰韶文化到安阳段雄,
黄河流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摄氏二度左右,冬季、
温度大约比现在高三至五度,与今日长江流域相似s 后三千年,
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每个波动约历罔百至八百年,年平均温度
变化范围为摄氏半度至一度之间。此一结论获致国内外科学界的
重视。”⑨
先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起,就每天记日记,特别重视每天天
气以及物候演变的情况。每天观测记录从未间断的内容,日积月
累,便成为有价值的科学资料。据说,一九三六年以前的日记,
在抗战期间因播迁而散失, →:九三六年→月一日至一九七四年二
月六日的日记保存完整。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日记,
经过删节后己予出版云。
① (冤j 胡说f,~f : 《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百科知识, 一九八0年第十-
一·H可) ::)
② ⑤ ⑦浙江大学校史编辑室编着z 《浙江大学校史稿》上册〈一九八二年春,杭州〉。
@④ ⑤李絮斗l二z 《浙江大学西迁纪实》附录〈一九三九年,宜山出版λ
⑨ 竺可桢f :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考古学报, 一九七二年第一期)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