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令希(1916-)
工程力学家。江苏无锡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中法上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1938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最优等工程师学位。1943年至1951年任浙江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力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在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两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学术上,在结构力学、板壳理论、极限分析、变分原理、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和重要成果。主张力学为工程服务,并身体力行,在桥梁、水坝、港工、造船和国防等工程中发挥了力学研究的作用。在工程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显着成绩。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是一次记者采访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大师级的教育家和卓越的工程大师钱令希时,钱老说出的一句肺腑之言。
在采访中,记者问钱老:“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钱老笑着说:“我的心愿就是一代都比一代强。”“我在乎的,不是我自己的人生,而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都要超过我!”
年逾九旬的钱老至今仍然奋斗在祖国科研和教育的事业上,令人景仰。“名人小镇”走出的“800”号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镇是远近闻名的“名人小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座小镇在近代一下子涌现出6位学术名人,其中5位院士、1位国学大师。钱令希就是其中的一位。钱令希1916年7月16日出生在这个名人小镇的一个书香门第里。父亲钱伯圭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从教于荡口镇果育学校。其学生,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钱穆在《师友杂忆》一书中,说到自己之所以能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哥哥钱临照是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幼年时代,父兄对他的管教甚严,特别是哥哥,对他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钱令希本名钱临熹,小时候钱令希练毛笔字,名字笔画太多,不易写好,当时当校长的舅舅看到他写得很辛苦,便帮他改名为“令希”,沿用至今。
童年的钱令希表现出了极强的自理能力。他9岁即离家到附近的梅村镇高小住读,11岁考上了刚刚建校的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从农村到大城市,钱令希什么都觉得新鲜,不禁贪玩起来。读了一学年,英文连26个字母都背不连贯,历史课也没考及格。他顿感问题严重,决心从头学起。
1928年10月,年仅12岁的钱令希经过一个暑假的发奋学习,跳过初中考入了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
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是一所用欧战赔款办的中法联合高等学校,分大学部和高中部,各读四年。当时,这所大学按照法国习惯,不呼学生姓名,只叫学号。“800”号就是钱令希在这所学校的称呼。“800”号的钱令希小小年纪就知道汲取教训,不再贪玩。他潜心攻读,第一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法文集中训练,此后一路顺风,成绩年年名列前茅。第四年他又以优秀成绩直升大学部土木科。这段经历,钱令希后来经常作为体会来向学生作介绍。他说学习如同钉螺丝钉,开头要锤几下,搞正方向,把基础打牢,后来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开头钉得歪歪扭扭,拧起来就事倍功半。“求学之道慎起步啊!”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内忧外患、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年代。
大学时代的钱令希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刻苦学习。1936年9月,以土木科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毕业。
同年10月,得“中比庚款”委员会的选拔,被保送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两年后毕业,获得了“最优等工程师”的学位。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钱令希满怀抗日救国的赤诚,立即回国。
在昆明,他被刚刚成立的叙昆铁路局录取为“试用”。这条铁路计划从四川的叙府南达云南的昆明,然后与滇缅铁路接通,以期为全民抗战打开一条国际通道。刚参加工作,钱令希便和一位老工程师一起在人烟稀少的西南边陲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进行桥梁勘探。一个冬天,他们硬是凭着两条腿,在140多公里的线路上,为上百个大小桥梁、涵洞定位定型。从1941年到1943年,他先后在川滇铁路公司、熊庆来任校长的云南大学和茅以升领导的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工作。早年的基层工作为钱令希此后的科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工程建设服务打下了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走进浙大的好老师
1943年11月,钱令希应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王国松教授之邀,到当时西迁遵义的浙江大学任教。美丽的湄潭,开放的浙大,钱令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空气。在那里,他受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学风的熏陶,埋头钻研学术,写出了一篇篇崭露头角的学术论文。其中的《悬索桥近似分析》一文,1946年经当时内迁重庆的北平图书馆推荐,在美国《土木工程学报》发表,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他的另一篇论文《关于梁与拱的函数分布与感应》,1946年获得当时政府颁发的科学奖。那时,浙江大学的学术空气很活跃,年轻的钱令希作学术报告时,竺可桢校长也去听讲,并给予热情鼓励。这给年轻的钱令希以极大的鼓舞和促进。
20世纪40年代末,钱令希开了“高等结构力学”选修课。听课的学生只有两人,胡海昌和潘家铮。在课堂里,钱令希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双方都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多的时候是他把自己的讲稿提纲给他们看,让他们提意见。当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新见解时,钱令希就把它吸收到自己的教材中去。有时,则干脆鼓励他们自己把它写出文章来。就这样,师生之间切磋琢磨,教学相长,不但学生颇有建树,1980年,双双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令希也感到很有收获。直至今日,他们师生间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钱令希谦虚地说:“在他们的业务领域里,都做出了比我强得多的成绩。”
1950年,也就是浙江大学搬回杭州的第四年,钱令希凭借着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在教学方面的不断创新,担任了浙江大学土木系系主任。上任后他大力整顿和加强了资料室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并提倡教师写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在浙大的日子是钱令希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那里,有许多值得纪念和追思的回忆。
解放前夕,浙江大学的学生运动轰轰烈烈,钱令希的助教和学生中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当时局势混乱、形势比较复杂,钱令希为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与便利。朱兆祥,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有一次,钱令希发现资料室的柜子里有一藤箱书籍,都是《新民主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等革命进步书籍。钱令希没有张扬,而是从此严格保管钥匙,不让人随便进入。而这批革命书籍正是当时的地下党员、后来担任宁波大学校长的朱兆祥所藏。每每忆及此事,朱兆祥都感慨颇深:“钱先生真是深知我们的好老师。”
许多当年在浙大读书的学生受教于钱先生门下都对钱先生印象深刻。他爱校如家,大力改革,并着力促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前身)院长屈伯川的再三恳请下,钱令希来到了大连工学院,任教授和第一任科学研究部(现科研处)主任。35岁的钱令希离开了西子湖畔来到了渤海海滨,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站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巨匠
作为我国着名的力学专家,钱令希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力学变分原理研究的带头者,也是使结构力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先行者与奠基人,在我国桥梁工程、水利工程、舰船工程、港湾工程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钱老参与和设计建造的工程项目不胜枚举,获奖无数,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大连新港主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等都凝聚着钱老的心血。
钱令希对倡导和发展我国急需的计算力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钱令希就已敏锐地看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会给科学技术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会影响到各门学科的进展。他预感到计算机将给结构力学带来全新的面貌和前景,就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共同勤奋学习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更新;同时,在力学界竭力倡导把古典的结构力学和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努力在我国兴建计算力学这一新学科。在1973年中国科学院力学规划座谈会上,他作了题为“结构力学中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近代发展”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力学界和工程界的关注和响应。
当时,大连还没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为了抢时间培养出一支队伍,钱令希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学校的支持,带领一支小分队到上海,结合实际任务掌握这门技术。在他的指导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很快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1980年,钱令希领导开发出了多单元、多工况、多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DDDU系统,它把力学概念同数学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成功地克服了一些传统难点,在为火车、汽车、特种车及雷达天线等进行优化设计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用性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项成果于1985年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1978年,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期间,年过六旬的钱令希感奋不已,他夜不成寐,信手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
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这首诗,写出了这位力学家、教育家、“伯乐院士”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写出了他献身科教、执着追求的品格;从这首诗里,也看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甘为人梯、鼓励后来人超过自己的愿望。
由于钱令希倡导计算力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由于他在科技界崇高的道德风尚和治学精神,在1982年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大会上,经过原理事长钱学森的推荐,大家一致选举他担任第二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钱学森作推荐时说:“钱令希教授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走到了前面。
我表示十分钦佩!”同年,他还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在他的生命走到第90个周年的时候,虽身体已无法再如年轻人那样健步如飞,但是,直视老人的眼睛,听他说起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说起他所在大学的腾飞时,老人眼中闪烁出的光芒和依然敏捷的思维、毫不落伍的话语,不禁让人们深深地感动,更为之肃然起敬。钱令希生命中的精神光芒——振兴中国的献身精神,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都已深深根植在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以及成千上万年轻后辈的脑海中,永不磨灭……
《第49章 建功中华奋斗不息 育英才情满人间——“伯乐院士”钱令希》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