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1916-)
气象学家。安徽安庆人。1943年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了长波的能量频散理论,是对动力气象学的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个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1958年与陶诗言等提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引出对此一系列的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70年代后期起,从事地一气关系并倡导全球变化的研究,使中国这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6年1月9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肯定,更是授予气象科学界这个群体的。”叶笃正院士走到台前,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媒体的闪光灯前微笑着,平静而泰然。
叶笃正,安徽安庆人,着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开拓者。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出任过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席、中国全球变化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国际气象和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委员会执委,当选过全国人大常委。现为中国科学院顾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他的一生,正好印证了中国气象科学从不受重视到长足发展的过程。”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延晓冬说。
其实早在2004年2月,叶笃正就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博士手中接过了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这是全世界气象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叶笃正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承认,赢得许多荣誉。“明天白天,多云,风力二、三级,最高气温零摄氏度……”听着天气预报播报,谁会想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为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默默耕耘;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老人对我国气象学、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殚精竭虑了数十年。
我是个中国人,我得回去给中国做事1916年2月21日,在天津的一个大户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叶笃正。这一年刚好是中国第一份气候纪录诞生的年份。
叶家是一个大家族,叶笃正祖父是前清陕西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军区司令。叶笃正的父亲官至清河道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厅长,后任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叶笃正家五位兄弟幼年时期正值民国初年,旧学和新学同时存在,叶笃正的父亲认为孩子们应当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兄弟五人后来大都成为学而有成的知名人士。叶笃正于1930年进入南开中学,跳了一级,1935年毕业。叶笃正在南开中学爱国精神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爱国人生,在他的人生中,爱国是至上的。
叶笃正对新中国成立前的耻辱记忆犹新。当时他还年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场民族的悲剧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在“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里,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叶笃正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下了远大的目标。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有一天在乒乓球桌前听从了学长钱三强的劝说,他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专业。
1945年初,叶笃正被选送去美国留学。他只身一人从重庆乘飞机到印度,又乘船经印度洋和澳大利亚,在海上漂流了一个多月,到达美国。当时,在芝加哥,他无心在风光旖旎的密执安湖泛舟,也无心去高耸入云的希尔顿大楼游览,而是终日投身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经过勤奋学习,1948年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师从世界着名大气物理学家罗士贝,做研究工作。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深得师生赞赏,成为以罗士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罗士贝很喜欢这个性格文静的东方青年,很快请他主持了一个研究计划——研究夏威夷的气候。
叶笃正留美学习期间,在欧美多种着名杂志上发表了重要论文10多篇。
他的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受到各国气象学界的重视。在这篇着名论文里,叶笃正对影响天气发展的大槽和大脊的预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这些成果,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沿用,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经典着作之一。
一天,美国气象局派人来找叶笃正,提出愿以优厚的待遇请他到华盛顿工作。不料,叶笃正一口拒绝了这个要求,提出要回中国。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中美两国关系很紧张。因此,叶笃正的多次申请都遭拒绝。尽管如此,他依然归心似箭,四处奔走。
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在马士贝等人的帮助下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年已耄耋的叶笃正怎么也忘不了1950年8月27日这一天,“这一天,我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到了罗湖这个地方,直接进来之后就进了中国港口了。大家欢迎,又唱歌,又跳舞。当时我确实是非常感动,感动得我确实是流泪了。我说,Finally,I’m here,I’m home·(终于,我到家了)”。
30年后,叶笃正重返故地访问。一天,一位美国科学家和他闲谈时,又提到了30年前那个曾经使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你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很后悔吧?!”“噢,不——不后悔!”叶笃正摇着头说,“当然,如果不回去,我个人的生活会优裕得多。可是,谁叫我是个中国人,我得回去给中国做事。”
古稀之年,破解全球气候变化之谜
如今,英美两国气象学家通过系统科学的考察宣布:1976年以来全球气温以平均每10年0.2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全球正加速变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无序的人类活动。然而,瑞士日内瓦大学地质学院教授埃里克·达沃也提出一个观点,恰好与此对立:是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起主导作用,温室效应不会使地球越来越热。相反,从气象史的大循环看,地球会加速向“冷却”的方向演变。
权威专家对同一现象得出相反的结论,究竟哪个结论更为合理?叶笃正则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不将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等问题考虑在内,我们将无法准确和全面解释全球气候异常变暖这一现象。分析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要进行辩证思维。就地球存在的漫长历程而言,相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较小;但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活动确实直接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一点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明显。”
叶笃正说:在地球上,从人类出现至实现工业化前这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没能引起环境的显着变化。相应地,那时人类认识不到也无需过多考虑环境变化,更谈不上研究有关人类活动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能力增强。这就需要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慎之又慎,人类规模化的经济活动需要我们对之作严密的科学计划和审慎的科学论证,因为环境问题一旦形成,往往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避免环境灾难,与环境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提出、研究并引导有序的人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人类活动应该有序”,叶笃正强调,生命支持的环境的恶化体现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重要性。但人类的认知能力、减轻恶化的能力及改进生命支持的环境的能力也从另一方面彰显其重要性。“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正是基于此。有序人类活动强调合理的目标、大范围、内容的系统性,多层次、义务和志愿结合,并追求最大整体利益。
而今,叶笃正的名字已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这项世界瞩目的国际合作项目联系在一起。20多年前,几个美国气象学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从此,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地球未来命运的关注。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
但谁又能知道,叶笃正起初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时压力有多大呢,当时有一个院士说:“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好了,关我们什么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叶笃正顶着冷嘲热讽搞研究。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着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气候研究原本不是他的本行,但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在他的倡导下,1985年,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成立,叶笃正任主席。这是我国气候研究走上良好发展轨道的开端,也几乎是与国际发展同步的。
他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等课题,成为了国际地球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2003年,他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概念。作为一位近90岁高龄的科学家,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应该早就老朽了,早就应该退位了,我想要把这事情搞起来,必须要找一群人来做这个事,不能对不起国家。”
大科学家的“大侠”情结
谁又能想到这位气象学泰斗一直是个金庸迷呢?
叶笃正自己的解释是看武侠和工作有关,“一来可以松懈一下脑子,二来也受启发,我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的某些侠客,比如,你以为他已经死了,却忽然一下子又出来了,真是绝处逢生。做科研工作也常常如此,想了半天,觉得不行了,不行了,却又柳暗花明,冒出灵感的火花。”
他的学生却认为,这是因为老师一直有大侠情结,在心里常会有普救天下众生、为国为民的情怀,当科学家,每天钻在实验室,很少跟社会打交道,武侠小说正好给了老师一个释放的出口。
在生活中的叶笃正也很有“大侠”风范,虽年过九旬,走路做事依然风风火火。散步时,老伴与他只能各走各的,“他走得快,我走得慢,没办法。”老伴解释。叶笃正和夫人冯慧当年同在浙江大学就读。
晚年的叶笃正仍然好学不倦。他说,现代各门科学不是截然分开的,我研究的是大气科学,但同时也需要掌握生物学、化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他认为,要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内容和可持续发展两个角度来审视气候变化这一国际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要促进世界高水平的大气和海洋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交换科学思想,以共同寻找解决世界性科学难题的方法,为减缓世界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叶老其实也很感性,他一直保持着儿童般的永不消竭的对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延晓冬说,这也是他在科学上不断创新的动力。叶笃正耄耋之年仍然俯身科技前沿,他认为他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人生将没有遗憾。
《第54章 驭风云 笃正“大侠”风范——一代气象科学宗师叶笃正》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