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 张文昌

张文昌

一、之大前身崇信义塾与育英书院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于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创办的,当时的崇信义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程度。1867年(同治六年〉,崇信义塾从宁波迁到杭州,先在皮市巷,后在大塔儿巷,改名为育英书院,分正、预两科,各4年,由美国传教士裘德生任校长,以英文课为主,中文次之,规定圣经为必修课,学生必须做礼拜,对清寒基督教徒的子弟免费,培养学生亲美、崇美思想。开办34年中(1845-1879年),毕业生95%以上是当教牧人员及教会学校、医院职工。1880年起开始注重理科,搞科学实验,举办通俗科学知识讲演,传授西洋科学知识。从1890年起增设英文科,为学生深造作准备。毕业学生的就业也由教会所属部门扩大到从事医药、教育、商业、税务、洋行、邮政等工作,学生人数增加到近百人。1897年育英书院得到美国长老会“差会”同意:可办理大学(“差会”是美国基督教国外传教机构)。

二、由之江学堂到之江大学

由于原来校舍狭小,从1907年起,即在杭州秦望山麓二龙头修建新校舍,经过3年规划经营,主要建筑如教学大楼、宿舍、图书馆电实验室先后落成。该处三面环山,面临钱塘江,又当六和塔西侧,地势开阔,江山如画,学校占地面积300余亩。当时美国的南长老会也看中这个地方,从1910年起南长老会与北长老会合作,共组校董会。于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正式迁入新校舍,因地处钱塘江湾曲处,成“之”字形,故取名之江学堂。后来办之江大学的计划已实现,又改名为之江大学,由美国传教士王令赓任校长,学生增加到140人。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到校讲话并同全体师生合影留念。1913年,该校的天文气象台落成。同年,校董会同意由毕业生同学会推选代表3人参加校董会,第一次当选参加校董会的校友代表是沈兰田和陈柏园。1914年开始军国民训练,规定军事操为必修课。第二年校董会核准学校临时组织大纲,设立课程、经济、建筑3个常设委员会,这时清寒学生的工读自助发展为50名,除担任校内的清洁卫生、文书缮写、司钟、司灯、绿化环境外,还担任管理图书室、理化实验室,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织毛巾等。这年完成了教职员住舍3幢。

1916年校董会推举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为校长,聘请之大的老毕业生丁恺丰为教务长,增设学生奖学金及免费贷学金。在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架设木桥(后曾称情人桥〉,又建船坞练习划船。1927年,校刊《之江潮声》出版。并在城里办夜校,举行通俗科学讲演会等。这一年又新建了两幢教职员宿舍,1个礼堂(都克堂),1座蓄水池,宿舍开始使用电灯,运动场也落成了,华东教会大学(金陵、东吴、圣约翰、沪江和之江)的联合运动会、英语辩论会就是在之大举行的。1919年司徒华林赴美添聘教师,征募捐款,并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立案,获准后施行新学制,分文、理两科,对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五四运动时,之大师生纷纷投入反帝爱国斗争,他们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与一师等校师生一起参加示威游行,但高呼爱国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进城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回校后,都被各记大过1次。1921年,美国西方大学第二次派毕业生来校教英语。1922年,司徒华林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举费佩德继任。费赴美募捐期间由王令庚代理。这一年校刊英文版创刊,中外文图书扩增到1万多册,学生开始组织自治会。1923年,实行课外活动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这一年,学校规定学杂费要1次缴清,迟缴1天罚款5元,有不少家境困难的学生因迟缴都被罚了款。1924年,学校为便于传教成立了闸口公益社,为地方办了些公益事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之大师生群情愤慨,当校友陈德征(之大预科毕业生,当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来校动员同学投入斗争时,大家不顾校长王令赓和教务主任吴维德等人的阻挠,冲出校门与杭州大中学校的师生一道参加示威游行。之大师生从闸口走过日本领事馆时,高呼“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响彻云霄。游行集会后,之大学生还组织宣传队分赴街头和农村,向城乡人民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这一年,蔡元培先生来杭访问并向全体师生讲了话,临行前,他为之大1926年的年刊题了四个字:“思潮发展”。

1926年,北伐军进抵杭州,之大师生组织了临时红会队,救护伤病员,并腾出都克堂作为临时治疗场所,积极支援北伐战争。美国领事馆命令美籍教职员和眷属全部撤往上海租界,之大附中停办,费校长借口向中国政府立案搁浅,提出辞职,校董会曾推举教育家朱经农任校长,朱因故迟未到任。这时学生减至100人左右,美国“差会”又停发经费,校董会遂决定之大暂时停办。

三、复校后的之江大学

1929年,江、浙一带局势已初告稳定,之大同学会发起复校,得校董会同意,于是年秋复校,仍请朱经农任校长,朱未到职前由毕业同学李培恩代理校长。从此,之大的校务行政由中国人自己主持,但大事仍由美国“差会”决定,它并派代表参加校董会。按当时政府新颁“大学组织条例”,3个学院以上才可以称为大学。这一年校董会曾以之江文理学院名义向教育部申请立案,并按教育部规定,设文、理、商、建筑4个院10个系,宗教课改为哲学课,另增设党义和军训课,开始男女兼收。是年秋,添建东、西膳厅两座,同学会还发起募捐兴建图书馆。次年,朱经农任教育部次长,不兼之大校长,校董会正式推举李培恩为校长,聘孔祥熙为名誉董事长。这一年教育部批准校董会立案,校董会通过了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大纲,设国文、英文、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化学、生物、物理、土木10系,学生增至313人,教职员44人。也在这年之江大学发生了一次抗教事件。原来校方规定学生在星期日上午一律到都克堂做礼拜,不信教的学生不愿去,经多次交涉,校方不仅不同意,反而以不做札拜者开除学籍来恫吓。有一次,礼拜刚开始,一群不信教的学生把坐位上的圣经和赞美诗撕得粉碎,抛向空中,然后一起走出。从此以后,学校不敢强迫不信教的学生做礼拜了。次年,大学部和附属高中分别由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核准立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之大师生除外籍教师外,都非常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三省,痛国土之沦亡。在杭州学联的发动下,之大学生积极参加去南京请愿,要求抗日,可是到闸口车站时,站上不敢开车,学生就步行到城站,与浙大、西湖艺专等校同学一道赴南京。整整36个小时,学生们只吃了1顿饭,但大家爱国之心炽烈。回校后,教育厅长张道藩来校讲话,劝学生安心读书,学生对他十分气愤,当场闹了起来,张即仓皇离去。学生集合,先到教育厅找张,张不在,就去他家里,把他家里的东西打得稀烂。因请愿没有结果,遂举行罢课。罢课期间,学生日夜轮流站岗,保护学校和师生安全。学校曾停办半年。

1932年由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明思德任校务主任。这年学生增加到597人,教职员70人,开设课程89门。学校试行导师制,以谋训教合一。图书馆与科学馆先后落成,之大一些建筑的完成,土木工程系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质量好,速度快。1933年举行复校后第一届毕业典礼,毕业生33人。校董会核准,自下年度起,增设数理主系与历史副系,改哲学与生物为副系。同年,校董史量才捐建体育办公室1座。次年又添建教职员住楼5幢,教育部补助土木系材料试验所仪器费8000元,数理系改为副系。教育系因重视乡村教育,在徐村开设夜校;经济系设会计、统计、工商管理、经济理论4组。1935年,由教职员和毕业同学捐建的材料试验所落成,又增修打靶场1个。已故校董史量才家属捐赠经济学馆一座,教育部发给水力实验仪器补助费6000元。1936年,教育部津贴土木系办讲座及设备费8000元,附属高中募捐宿舍建筑费25000元,增修了女生膳厅、疗养院、乒乓球室。是年,大学部学生为534人,中学部180人,共714人,其中女生99人。大学部和中学部教职员共76人。这时是之江大学的鼎盛时期,教师中颇多知名之士,如李笠、夏瞿祥、钟泰、郁达夫、胡继瑗、徐箓、廖慰慈、顾思揖、王震、顾敦鍒、刘平候、黄式金、李培囿、蒋礼鸿、王焕镳等。

四、八年颠沛流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接着发生八一三事件,不久,上海沦陷,杭州局势吃紧,日本侵略者经常派飞机轰炸钱江大桥和闸口铁路机厂。有一次日机空袭,学生分散到山上躲避,有人把一面美国星条旗平铺在总课堂前的草坪上,想避免日机轰炸,被学生发现,立即将旗子收去。但此后学校当局为了避免日机投弹,就在学校主要建筑物的屋顶画上美国星条旗。这年11月份,日军进逼浙江,杭州告急,之江师生1000多人撤离杭州,先步行到富阳,后改乘木船溯江而上,到安徽屯溪。不久,屯溪又吃紧,不得已这学期提前结束,师生遣散。

1938年,之大与沪江、东吴、圣约翰、金陵女大合作,在上海租界复课,假广学会大楼为教室,并进行院系调整,设文、商、工3个学院,文学院设中文、英文、政治、教育4系,商学院设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银行、会计4系,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4系。之大除原有教师外,又增聘林汉达、孙贵定、马叙伦、曹未风等学者为教师,学生470余人,教师60余人。由于教学有方,之大颇得社会各界好评。学校考虑到战时困难,增加免费学额,在教学上,除培养专门基础知识外,还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以增加就业机会。教育系的学生常于课余到中小学兼课。1941年夏,学生已增至1000余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全部被日军占领,外籍教师撤走了,本国的教师也不愿留沪当亡国奴,因而校董会宣布之大暂时停办,计划内迁。1942年原计划迁金华,后因金华告急,又改迁福建邵武。该地偏僻多疫,语言不好懂,聘请教师和招收学生都有困难,于是第二年在贵阳设工学院分校,招生百余人。1944年,邵武总校结束。这年冬季,战火燃及黔桂,不久,独山失守,贵阳吃紧,之大又迁到重庆。在校友会的热情帮助下,之大与东吴、沪江大学合作,成立三校联合校政机构。第二年春,工学院在重庆复课。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校欢腾,次年春之大工学院结束,决定东归。由于杭州校舍、校具、图书、仪器等破坏惨重,故东迁后高年级学生在上海复课,仅一、二年级学生在杭州本校上课,仍由李培恩任校长。之大八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到此结束。

五、百年校庆

1946年冬,之大举行百年校庆,各地校友除在本地开会庆祝外,还推派代表来杭,大家欢聚一堂,盛况空前。校庆期间,校友们发起募捐,为母校添设讲座,充实图书,购买汽车,后因时局关系没有实现。这一年在美国购买的工程仪器以及原华东联大的一部分图书仪器都拨交之大。山东齐鲁大学抗战期间曾借之大部分校舍上课,该校北归时赠给大料车1辆作为纪念。抗战时期之大物质上损失很大,但抗战胜利后之大师资力量却有所加强,如中文系有王驾吾、胡士莹,英文系有余坤珊,工学院有廖慰慈、李恩良、白郁筠、陈嗣虞、仇俭、周正,商学院有胡继瑗、蔡竞平、王公维、虞怀道、朱君毅、胡寄窗、徐宗济、严仁赓等。解放前夕,美籍教师和眷属绝大部分回国,只有文学院代院长兼英文系主任戴克勋和政治系主任罗天利暂时未走,留校观望。这时杭州的大中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反内战,反饥饿运动轰轰烈烈,之大师生与杭州其他院校师生积极参加全市示威游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后,全国各地学生更加义愤填膺,之大学生竟被禁止外出,激起全校学生的强烈反抗。校长李培恩看国民党大势已去,无法再呆下去,就出走上海。李去后,学校组成校政委员会,校董会推数学系教授周正为副主任委员代行主任委员职权。

六、欢庆解放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这一天,之大全校师生欢欣鼓舞,举行庆祝晚会,演出精彩节目。

1950年,校董会推选黎照寰为校长,周正为副校长.并成立抗美援朝委员会,很多学生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接着又举行了肃清美帝文化侵略影响展览,召开控诉美帝罪行大会。之大从此不接受任何外国经费,割断与美国的联系。这时留在杭州的两个美籍教授戴克勋、罗天利悄然回国。我国政府颁布了接收外资办理的教育与医疗机构条例,之大由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丹来校接收,黎交出校政后回沪,之大进入一个新的历程。

之江大学是华东地区4个教会大学之一,有100多年历史,在全国高校中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是美国教会所创办,是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它又在我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造就了不少人才。在之大校友中有许多知名之士,如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等。之大的历史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之江大学 张文昌》有2个想法

  1. 教会学校从不会去宣扬崇美亲美的东西,教会和政治从不会挂钩。假使有,那就是政治人物假冒了教会,不存在绑架的一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