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 遗风犹存——追念吾师竺可桢

谢觉民

(一)引言

民国以来,中国有两位杰出的教育家,一位是蔡元培先生,恂恂儒者,胸怀宏大,在军阀时代,创办北京大学,招收女生,首开风气,聘请教授,新旧并蓄,对中国教育有开山创基之功。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高风亮节,廉洁自守,在抗日战争期间,主持浙江大学,颠沛流离,而仍弦歌不绝,以至人才辈出,功不可灭。

现在竺师逝世亦已十有余年,基术已拱。回忆在浙大求学期间,因日军进逼,四次迁校,翻山越岭,辛苦备尝,带领我们这批流亡学生者,即是否师竺可桢校长。我对他如何办学,如何鼓励学生渡过困难阶段,皆身历其挠。同时我习地学,与壁师专研科目相近,且谊属同乡,都是浙江上虞人,因缘机会,有不少亲聆目睹之事,故乃草率为文,加以追忆,思有以崇扬吾师宏伟的德业和崇高的理想。

(二)办学宗旨 慎选教授

竺师早年服务于中央研究院,潜心于气象学的研究。1936年奉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当时浙大学潮汹涌,纪律松懈。他在就职之初,就发表了《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一文,他认为办教育事业,第一要明白过去的历史,第二应了解目前的环境。也就是应凭藉本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培养成今日需要的有用人才。他又说=浙大诚然是国立大学,可是亦在浙江,学生叉大部是浙江人,因此应该注意浙江学术文化的背景与渊源,以作借钱。近300年来,浙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人才,那就是黄梨洲和朱舜水,他们在晚明败坏的风气下,以其宏富的学间,著述讲学,旨在抗满复啸,发扬民族精神。他们的影响,在地域上,不限于浙江一省,也推广于全国各地F在时间上,不限于二时,也及于身后数百年。我们应吸取这两位先贤的教益,就是一方面为学问而努力,另一方面为民族而奋斗。在此外侮日亟的时代,应如何承先启后,精研学术以自勉,同时应为国效劳,作出贡献。

从这篇就职训话中,可以看出竺师不但是一位曾受西学严格训练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硕学鸿儒。在办学方法上,空师提出三点,即充实教授人选,增加图书设备,奖励优秀学生和贫寒子弟。在这三点中,选聘教授尤其囊耍。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系乎学风的优元,而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学风的动力。我国古代的书院,往往因为一两位大师,就造成一种学风i如朱晦庵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陆象山讲学于鹅湖书院,文风所播,影响殊深。近代西方大学亦然,如英国剑桥大学汤姆逊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籍瓣士教授,均影响深远,流泽无穷。但要芸萃一群精英学人,谈何容易T然竺师以其清廉人品、广憾学识和诚厚态度,终于邀请到一批品学皆优的好数反。他们有品格,有学问,但有时不免也有脾气。当时浙大有位政治学教授费巩先生,出身牛津,最会骂人,在教务会议上,他公开指摘竺师,说:“我们的竺校民是学气象的,只会着天,不会看人。”意思是他是习政治的,有知人之明,竺师也只是含笑不话,可兑他的容人之量。竺师能认识人才,罗致人才,容纳人才,又能培养人才,更是爱护人才.有这样的气度和才识,才配作第一流的大学校长。

(三)精辟讲演 循循善诱

当年浙大学生,远离家乡,迁成内地,既无亲人,经济又极困难,在茫茫人海中,总似有迷失之感.结校长则如一位家长,循循替诱,时常利用集合机会进行讲渍,指出道德的重要,妻有动心忍栓的修养和报效国家民族的志愿.在那巨敌当前、国命如缕、处搅困难的环撞下,竺师的言论,实令人兴奋。他是大家的精神鼓舞者,也是大家最好的导师。

抗战期间,日兵占我领土,杀我无辜,全国上下,莫不敌忾同仇,以作抵御.尤其是青年学生,血气方刷,都冀能赴前线杀敌,因此弃学鼠军之议,甚为流行.给师曾作讲演,对此4求学乎’、“从军乎’的重要问题,有所阐释.他以战国时代赵民孤儿的故事为例?加以发挥。当时奸倭必欲得起民孤儿而甘心,赵氏家中有两位忠心耿耿的老家人,一为程婴,另一位则是公孙样臼.两人商定,公孙将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民孤儿予以庇护,并叫程婴出首去向槐好告Jt,结果自然是被杀害,在婴不但舍卸了自己亲生的儿子,还要U"卖友求荣”的骂名,忍辱负重,将孤儿抚养成人,加以教育,以成大器,自然更为难能可贵.以古嗡今,他以为当今画蝙·敌人之际,年轻人有两种途径可以报国z一是赴前线杀敌,钮’要宿勇气和胆量,正好像公孙样臼所为,二是在校刻苦学习,以后在后方从事建设工作,正如程婴所作,要有般力与锺心,习农的从事增植农产以补民食,习工的从事工业建设,如造桥梁与建公路,习文理的可从事研究和教书,这些工作需要有专门知识和工作热忧,或者比前者更为困难。大学生要有这种认识与抱负,才是时代的宠儿和国家的栋梁,他的精辟阐释,真是鞭辟入理,令人信服,有如闻鸡起舞,使我们更加用功读书,努力求学。

浙大迁至宜山,师生们生活益形艰苦,精神亦感沮丧。竺师在开学仪式上,以《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为题,发表讲演。他认为今日艰苦流离之中,欲白觉觉人,应以先贤的嘉言鲸行和丰功伟业,作为我们的矜式。困地思人,王阳明先生的行谊,最可作今日大学生的典范。阳明先生出生于浙江,后迁江西、广西,而后又滴居贵州两年,与浙大迁移路线,不谋而合。而他的治学归行、艰贞负责和公忠报国的精神,尤其值得浙大学生学习。现在大学教育,只注重各种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品性德行的陶冶,积重难返,流弊甚深。阳明先生学问上的造就,是矗致良知”的学说,也就是求真精神。浙大的校iJII为“求是’,他的学说正好是“求是”的最好注释。阳明先生在远滴征蛮之中,所以能屁险如夷,全在他的修养功夫。他的良知学说和坚贞行为,都是从艰苦中磨练出来的。我们在此严重外侮之下,要救此巨大的劫难,必须有无数有识之士,怯私欲而发良知,励志节而勤学问,明是非而负资任,改变风尚,才能抗改救国。昕了坐师的话,大家精神抖擞,报国之心油然而生。

抗战期间,侮逢7月7日,当局总要在广场上集合大、中学生,举行纪念会。会场上照例有当地军政长官讲话,但大都是喊口号式的空泛之言,毫无内容可言,实足是“抗战八股’。有一次在遵义,竺师应邀前往,以《抗战现势》为题,立表讲演。他说=中国的地貌,东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西部多高山。抗战初期,日军挟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在平原上横冲直撞,因此占据了不少面积。抗战到了丘陵地带,日军就占不到多少面积,但仍能占据各线,如重要的铁路和公路,均陷入日军之手。可是进入山区肘,日军就占不到“面”,也占不到“线”,只能占几个“点”,如长沙、太原等据点而已。现在日军既占不到“面”,也占不到“线”,更占不到“点”,只有来重庆用飞机炸炸而已。可见日军已是穷途末路,我们的抗战是必胜的。他的讲话,铿锵有力,有内容,有见识,与军政官吏的讲话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我们多么骄傲有这样一位学识丰富、见识高超的竺校长啊!

(四)以身作则 一片爱心

竺师清心寡欲,日常生活极为俭朴。为其不溺于势欲,不竞奔于俗务的酬应,因此人格高超,神消志旺。坐师真正做到了我国古谚所说的“有容则大,无欲则刚”的地步。竺师最使我们佩服的是,他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浙大迁到内地时,日机空袭频仍,警报一来,地方官吏如行政督察专员、步兵学校教育长,平日放言高论抗日救国,此时都纷纷钻入私人汽车,现往郊外,躲避防空洞避难去了。而我们的坐校长虽然也有汽车,可是他从不乘坐,警报一来,就抱儿带女与学生一起逃警报。他的人品与操守,与那些地方官员比起来,真有鹤立鸡群之感。他的身教使我们刻骨铭心,元以感动。浙大学生是多么敬爱乞’校长啊!

竺校长是“望之以严,即之也温”的人物。他对浙大学生,表面严肃,内心是一片爱护之情。这里有两件事可以证明。有一次?竺师去贵阳公干,因遵义时需在中途站过夜,故在该地订了旅馆一间。当时恰有两位浙大女生,亦去该娥,但找不到旅馆住宿,坐校长乃把自己所订的旅馆让给这两位千金小姐去住了,自己则蜷曲着身子,在汽车里过了一夜。他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爱护培育,这种赤胆真诚的爱护,怎不使浙大学生深深的感动。又有一次,有位浙大校友,自英伦留学归来,思去清华大学教书,坐师就向他的老友、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蒜先生推荐.叶先生后来告诉人说s“在赞藕舫〈尝师字藕舫〉的眼中,浙大学生个个都是好人品和有学间的.’我们的竺校长对自己的学生,真是怕真意实,一片爱心。

竺师对浙大学生的期望,是品德高,学问好,并且中外兼通,文或全才,外文系的学生能作诗赋词,中文系的学生能读外国文。除鼓励读书以外,更极力提倡运动,他自己就酷爱游泳和打网球。浙大迁移到泰和、宜山等地,都要在赣江和龙江边,找一段洒流,作为学生游水之肘。我现在能游水与tr球,何尝不是竺师当年提倡运动之赐。记得许多年前,在纽约遇见胡适先生,他告诉我z“你的老师竺可顿,当年来美与我们同学时,身体十分瘦弱,以后是慢慢练好的J修心练身,需要一番内在功夫,竺师自然是位有恒心而又具有毅力的人。

竺师的讲演虽多,但并不是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他祖籍浙江绍兴的东关〈就是现在的上虞县〉,家乡口音很重,与我谊属同乡,所以他的话我是全部懂得的,外省人就不一定了.如我的老伴阙家冀女士在浙大求学,刚进去时,就昕不懂他的话。竺师的口头禅“这个的话’,她听了好像在说“贼骨头哇,贼骨头哇’似,的,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是竺师讲演都布内容,而且守住时间,不像他的哈佛大学老同学、浙大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先生,话匣子一开,就滔滔不绝。午饭时间,大家都要走避胡院长,因为万一被他抓住,话匣子一开,中饭都吃不成了。

〈五〉笃学慎言 提拔后人

竺师是研究天象、术通中外、知行合一的文化伟人,我能因缘际会,亲聆教益,深感荣幸。现将值得回忆的几件事略写出来,以志不忘师恩。

我在遵义毕业后,在北路任职于中英庚款办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当时北碚是后方文化重镇,如地质调查所‘国立编译馆、气象研究所等都鏖集其地。竺师以浙大校长兼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因此每年都有来北暗的机会,而且星期假日,好作郊外之游,时来电话嘱问出游。我初出茅庐,喜爬山看水,懂得些回浅的地貌知识,乃向老师吹嘘茹陵江河道的特点,峡谷均成因,尝师只是低头静听。但忽然问我,北温泉的成因是什么呢?我当时瞠目不知所对,只说我们所巾的自然地理组主任、留学德国的李承三博士,著有《北温泉成因》一文,我还没有读呢。竺师嘱我取来一阅。数日后,他悄悄地告诉我,李文有严重错误,因为他把温泉的温度算错了。这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竺校长读书是这样仔细认真的。

又有一次,地理所所长黄国璋教授,屡次请竺师来所讲演,但总为其婉拒。因我为竺师嫡派弟子,要我去请,并探知其婉拒原因。我向竺师说明来意,竺师正色对我说:“你们是研究所,不能随便讲的。你回去告诉黄所长,给我三个月时间,讲一次好了。”三个月后,竺师如期到所,讲的题目好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地理学》自然是我做笔记。记后战战兢兢地整理好,交与竺师。竺师看后,只改了几个字,这使我透了一口气,因为记得不好,是会遭竺师指摘的。后来此文登在地理所的《地理》刊物上,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可见竺师是不轻易发表文章的,言出有物,论必有据,对我又是一次无形的教育。

1943年,地理所派我去川东作地理考察,为期三个月。回到北宿,去看竺师,他问我去川东野外工作的情形,我讲了该地土地利用的特点。想不到几十年后,见到大陆出版的《竺可桢日记》,在1943年12月27日的一天上(723页),竟记有下列事情:“10点谢觉民来。谢近赴川东考察,余询以四川种早作,何以土埂戎田脏或陡,均自上而下,使水易冲去。据谢云,此间俗语云6种土不打沟,好比强盗偷’,非农夫不知比土可冲去,故每于坡下筑拙,使泥冲下后,可以积聚。若作脏与地形作平行,则水大时,土坦将全部倒毁云云。”想不到竺师会把我的野外工作谈话,记到他的日记上去。可见他求知若渴,有闻必录。他的日记很像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一部有真实资料却好书。

有次到台北,承蒋经国先生在他寓所单独邀我午餐,在客室寒喧。忽然他说24当年我奉父命,邀请令师竺可桢先生前来台湾,可惜他未能前来。”后来在《竺可桢日记》一书第1248页居然看到,1949年5月6日星期五〈沪〉记有“与朱恒壁借至其市府街寓所,途边蒋经国气料竺师也一定在想,蒋经国未曾留在大陆而要去台湾,也是很可惜的啊!

更有一次,我去气象所拜谒竺师,言及想去美国留学。他问我去美目的,我当时年轻天真,就直率回答:有人去美仅两三年,获得硕士学位,回来就可做副教授,在国内的人做助教八九年,连讲师都升不上去。竺师听后,就严厉地告诉我说,这种功利思想是不妥当的,我几乎被他训得要哭了出来。最后他说,到美国还不是想多该书,我们气象所有关地理的书籍不少,我可以与你们黄所长商量,允许你勾闭上山来气象所一天,吃“客饭’和读书。事后想想,要出国深造,老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总要自力更生,因此变得十分用功起来。可巧两年后,教育部有公费考试,我侥幸应试录取。其时适尝师赴美开会,我乃驰函报告我的喜讯,并请他在美国代觅学校,时隔甚久,未获回音。正在焦急之时,忽然收到自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寄来的入学证,原来竺师已经默默地替我办好了一切手读。我收到后,真是感动万分。只是当年哈佛大学的地理系并不出色,主要被授威德立赛专长历史地理学,亦非我想学习的科目.而叙拉古大学的地理系当年首屈一指,拥有葛德石、詹姆士、迭更生诸教授,名重一时,更何况系主任葛德石为竺师所素识,于是又经竺师推介,才正式选了叙大为研究生,后来获得搏士学位。老伴阚家蓂后来经涂长望师的推荐〈涂师为葛德石、教授的及门弟子〉,也在叙大获得硕士学位。因此可说我们在美国是以叙大起家的。饮水思源,师恩浩荡,坐师与我们的一生,关系实在太大了。

我毕业以后,在英、美任教讲课近20余年。1972年,访问苏联归来,道经波兰华沙,承华沙大学地理系教授克柯尔斯葛邀吃晚餐。因他曾任上海总领事,了解中国情况并能略说国语,饭后聊天,谈到中国科学院有位副院长竺可桢,为当代中国地理学的巨擎。我说:"他是我的老师呀!’他说z“你为何不去一信?”此语一出,如梦中初醒。20余年来,我在国外读书教书,忙于谋生,国内又值革命成功,双方隔膜,与竺师违教己久了。当晚立即写了一信,寄往北京,前去问候。后来接获回信,并附他的《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一文,真是喜跃异常.我后来乃根据此文,用英文写了一篇电竺可桢与中国气候变化、刊登在英国凤负盛名的皇家学会地理杂志上,广受国际学术界的注意。早年受恩深重,无以为报,现有机会为文,报导老师的著作于国际学术界,私心为慰。不料1977年与老伴阚家蓂女士首次回到祖国时,吃师己遮归道山,生死永隔,见面无缘,真是遗恨终生了。

综观竺师一生,庄敬自强,有为布守,既有国学素养,又具科学脑筋,一生讲究求是精神,治学勤奋,办事认真,对人朴实而真诚,在他担任浙大校长13年中,正值抗战艰苦时期,自己丧妻失子,但仍戮力办学,使浙大弦歌不辍,人才辈出。现在浙大毕业生散布世界各地,有文有理,有工有农,均能对事以“敬”,对人以‘诚’,既有道德观念,复有爱国情操,这都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竺校长人格的熏陶和感召。如今,且哲人其萎,然遗风犹存,坐师克勤克俭的作凤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将永垂千秋。

附竺可桢致作者的复信:

觉民教授:
去年秋天惠书早已阅悉,迟复为歉.你离开祖国已有二十五年之久,国内的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事业部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此等情况谅你们从回国探亲的一些中国学者那里已经了解若干.最近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受到友好接待,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和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我虽然已是八十三岁高龄,年迈体弱,但仍然可以做些工作。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任之恭、林家翘等先生回国观光省亲时,我们曾一起欢聚了几次,均引以为快。

兹随函附上近来拙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请予指正,专此函复。

顺颂
春祺
家蓂女士均此

竺可桢

一九七三年二月十八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