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汲
藕舫离开我们已经七年多了〈编者按:本文作于1981年〉,他的一生是在孜孜不倦地、紧张地、认真地学习和工作中度过的,这使他在气象学、气候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地理学等科学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工作上做出于巨大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尊敬。每当我看到他的件件遗物,想起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种种感受,使人激情无限,思绪万千。他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方面,在克己奉公,关心同志,勤奋学习和严格教育子女等方面的种种往事,历历在目,使我更加敬爱他,也给我勇气和力量,他的为人、处事、治学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科学精神
记得我家屋前院子里,种有丝瓜、金银花,还有一架玫瑰香葡萄,藕舫为此专门买了几本管理种植葡萄的书本,学习科学的培育管理知识,并亲自施肥,定期浇水,还爬上梯子去,剪枝,每天观察生长情况,每年葡萄结几次,每次结多少,每串葡萄有多重都要磅一磅。平时不许孩子们偷吃,一旦成熟采下来,就挨家挨户分给院里各家孩子尝鲜。丝瓜结出来了,他总要每天用尺子量一量,长了几公分.发现金银花叶子上有腻虫,他耐心地用刷子一张叶子、一张叶子地把腻虫刷到盛水的杯子里,观察腻虫在水杯里几分钟才会淹死……,并仔细地一一记录下来。家住地安门时期,他为了直接了解大风沙所带来的沙土量,每次风沙后都要亲自扫靠外间的一片地,收集沙土并称其分量。可以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了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去研究周围的事物。
藕舫生活很有规律,从不吸烟、不喝酒,不论眷夏款冬,每天起得很早,而每晚到十一点钟才能休息,不论在家还是外出考察,风雨无阻。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记录一天来的晴、雨、风向、气温、气压,要是下了雪还要量一下雪的厚度,然后做体操,打太极拳,锻炼身体,收听当目的新闻广播。每日中午坐在椅子上养神半小时就算午休,晚上记日记。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饮食俭约有节制,不管饭菜好坏,从不挑剔和过量。
克己奉公
藕舫要求自己很严格,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浙大迁校遵义,当时汽油困难,他经常不坐小车,而坐“黄鱼车”;经费不足,为了给公家节省烤火费,他的办公室冬天不生炭盆,宁可在寒冷中办公,致使耳、手、脚年年都生冻疮。那时物价一日飞涨数次,发到薪金都急于购米,以致米虫爬满了屋子,全家有时还吃霉米。他真正做到了与师生同甘共苦。
解放后,藕舫调到科学院工作,院里分配了一辆汽车,他却只在上、下班及因公外出才乘坐。平时上图书馆、书店、理案店,都购买月票乘坐公共汽车。直到年近八旬,还是经常坐公共汽车去东四情报所、王府井新华书店、外文书店,而不用专车。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多次将自己珍藏和留在美国友人处买书之外汇捐献国家;后来他把南京一所用自己货款建成的房子献给国家,1955年又将故乡的几间楼房送给国家。1974年病逝遗言,将由1966年起自动减薪三分之一的一万多元交了作党费,并将几十年搜集珍藏的中外科技书籍一大批赠送给科学院图书馆及有关各所图书馆。他一向不赞成以遗产贻子女,认为把遗产留给予女等于毒药,教育子女自食其力,养成艰苦朴素之美德。他用行动表明对党的一片忠诚,为科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关心和培养青年同志
藕舫对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总是关怀备至,平易近人。每次客人来家,他都诚恳接待,坦率谈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指导研究方向,既亲切又爱护。对送请他审阅的文章,他十分认真地看,一字一句地校订,耐心与作者商讨。
对身边工作人员也十分爱护。解放初,组织上派给他一位警卫员,当时他很激动,但又觉得自己不需安警卫,因此外出时总对警卫员说:“没什么事,留在传达室帮助别人做些事吧。”几天过去了,还是让他呆在传达室,警卫员觉得这样下去是自己的失职,以后每次外出就硬跟着走了。当他知道警卫员是农村米的,品质好,年纪轻,但文化较低时,就从书店给警卫员买书,教他学文化,后来这位警卫员进步很快,就成了一个国家机关的干部了。
他对叔伯侄子的教育和深造也很注意;对寡嫂、寡姐、业师的老年赡养,都尽力而为。虽有时自己经济情况亦不宽裕,但总是设法资助,使他们有的能受教育,有的安度晚年。
勤奋刻苦学习
藕舫求知不倦,兴趣广泛,读书面宽,对科技动态十分关心,经常阅读各种新的中外刊物,对于基础理论研究也极重视。五十年代,他为了直接学到苏联的科学技术经验为我所用,虽年过花甲还决心攻克俄文,可年岁不饶人,记忆力差,工作繁重,困难重重,他全不在乎,不服老,除了听广播俄语讲座,还另请一位家庭教师作辅导,坚持了数年,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能阅读俄文科技资料了。他除了向书本学习以外还向所有的人学习,孩子们星期天来家,亲戚朋友、学生们来串门,都不错过机会,仔细询问,请教各人的专业知识,如基本粒子、炼钢、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又如他的讲话乡土音重,别人不易听懂,1960年左右曾买普通话唱片,练听、练讲,虽因年纪大,矫正效果不明显,但足以说明他活到老、学到老,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严格教育子女
藕舫对自己子女是十分钟爱的,一年数次亲自给孩子逐个量身高、称体重,并把这些数字记在日记本里,每次比较看孩子成长的情况。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又十分严格,孩子们上中小学,每学期的成绩一门口汇报给他,记在日记上,并作比较分析;他要求孩子学好基础课,有时还亲自辅导s他注重启发式,不赞成孩子死记硬背。他让孩子们看科学故事,科学家、发明家传记,《水浒》、《三国演义》。夏天乘凉时有意识教给孩子认识天上的星星,启发孩子们对科学发生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在二儿子(16岁时病故)过12岁生日肘,他送的礼物是一个大约30×lO×12cm2的木匣子,即“少年化学实验室”,里面装有酒精灯,试管,化学药品,可以做许多种化学小实验,使刚进中学的老二和还在小学的老三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老三就是在研究化学的科学岗位上工作着。
藕舫对体育锻炼很重视,认为身体不是属于个人的,是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所以节假日常常到外面去爬山、游泳、滑冰,呼吸新鲜空气,消除疲劳。他年过花甲仍精力健旺,行动轻便,率队野外实地考察,爬山下坡不用人扶,他关心孩子全面发展,有意识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每次外出锻炼总把孩子带上,教他们游泳,滑冰、爬山,同时让孩子识别树木、花草、鸟类和岩石、地质等。1966年前,科学院院部在文津街,我家住在地安门,他经常不坐小车,而是穿过北海步行上班,这不仅能够观察物候,亲自得到河冰开冻、鸟鸣、始花等第一手资料,而且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为此还买了北海公园的月票,冬季下午下班从前门进入北海冰场,让小女儿下午放学从后门进入北海冰场,教孩子滑冰,这是他挤时间进行锻炼一举三得的妙法。
他对孩子生活管教很严,不给孩子优越条件,衣服穿着简单俭朴;同时注意教育孩子待人诚恳,作风正派,言必有信。如当小女儿三四岁时,每当节假日全家出去玩时,行前就先说好,出去玩耍自己走,不让抱,否则不去,头两次玩了些时,孩子累了就想抱,哥哥姐姐看她可怜,自动地去抱她、背她,可是他坚决不许,这样就慢慢养成了孩子言必有信的习惯…….现在孩子们基本上都按照他培养的习惯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者,这与他平时有传身教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今天藕舫永远离开我们安息了,他虽然没有赶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但是他的高贵品德、优良学凤和科学精神将永远鞭策我和子女们增强斗志,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
〈本文作者陈汲是竺可桢先生的夫人,原文发农于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