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宁
“中国科学社”这个名称,现在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现将《辞海〉中对它的注解抄录如下:“中国科学社”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1915年10月25日在美国正式成立,任鸿隽任社长。1959年秋结束。其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科学》杂志社。1918年迁回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界、教育界、工程界及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科学史丛书》等。对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技人材,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友展,起了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权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之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在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青年,努力求索振兴中华的道路。于是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开展了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批判。他们举起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旧礼教和旧道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他们提倡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提倡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等。
“中国科学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当时由留美学生任鸿隽〈叔永〉、杨铨〈杏佛〉、赵元任、胡明复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中国科学技”。父亲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也参与发起工作。科学社以提倡增进中国人民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对早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最有重大影响。第一批社员共115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第一批现代知名的科学家和学者,如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等等。
“中国科学社”设有董事会,主持该社经济及大政方针。下,设理事会,以理事10人及总干事1人组成,综理全社行政事宜。以上皆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科学社的日常工作,可举以下几项大要:(1)编译出版刊物。(2)建设明复图书馆。(3)设立生物研究所。(4)设计改良科学教育。(5)组织学术演讲会和科普讲座,遇有国外有名科学家来华,组织临时演讲会。(6)审定科学名词,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备和名词审定,皆出自该社社员之手。(7)参加国际科学会议。如1926年8月在美国绮色佳城召开的“国际植物学会议”,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年5月在爪哇(印尼)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1930年9月在葡萄牙召开的“国际人类学考古学会议”,科学社均派代表参加。(8)设立科学咨询处,凡各界遇有科学上疑难问题,有所咨询,均视其性质分别送由各专家社员拟定答案,随时发表。
自建社之日起,凡是“中国科学社”的各项工作,父亲都积极参加,为推进建社宗旨之实现不遗余力,他多次被推举担任会长、常务理事、理事、董事等职务,成为该社骨干之一。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开始以现代科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后,《科学》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他撰写的文章去为在我国传播现代科学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多次被选派为代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如1926年11月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他的论文为《中国东部天气之种类》;1929年5月出席在爪哇(印尼)万隆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气候区域论》,出席的中国代表尚有翁文源等13人;1933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五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父亲的论文为《中国气流之运行》。
“中国科学社”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学术年会,一般都在8-10月间进行。年会上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论文宣读会、演讲会、学术报告会,介绍一年来科学之进步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既交流了信息,又增进了社员之间的友谊,使社员们得益非浅。除特殊情况之外,父亲都积极参与组织并参加活动。
随着科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各种专业性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首先是1924年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气象学会”,父亲当选为会长,1934年由翁文灏与父亲等人发起,联合全国地理学家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发刊《地理学报》。此后,国内各专业性学会使如雨后春笋,陆续诞生。1935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广西南宁举行第二十次年会时,与6个学术团体〈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举行年会,因为许多人既是社员又是会员。
1935年10月25日为“中国科学社”成立20周年纪念日。27日在南京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到会的有各地社员及来宾2500余人。初建社时的青年人,此时已是中年人了,科学事业上也各有成就。任鸿隽是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兼干事长。赵元任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中决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第二组主任飞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杨杏佛是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组主任(1933年6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父亲是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社”社长。
1937年夏,父亲接长浙大不久。风云骤变弘烽烟四起,日本军队入侵中国犬地。父亲率领浙大师生四迁校址,艰苦备尝,但在困难中他仍不忘中国科学社的工作。1941年他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后就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的理事会。会上,他与李四光一同主张科学社的事业应以办好通俗刊物《科学》、《科学画报》为主,以普及国民的科学知识。同年9月,他又在重庆北碚召开中国科学社社友会观察日蚀,观察前还作了有关观察日蚀的演讲。1942年连续两次召开理事会商讨工作。后来他在重庆参加发起成立科学界的进步团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夫妇到遵义参观浙大,父亲陪其参观了几个重要科系,还邀请其在中国科学社的年会上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在百忙中也时时顾到中国科学社的工作,如1947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社等7个科学团体的联合年会,并在会上作了《科学与世界和平》的演讲。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因为他没有战斗英雄那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他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战线上,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又不迷信洋人,他一生追求真理、嫉恶如仇的高贵品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