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
.应幼梅
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 1903 年10 月10 日生于浙江镇
海。1921 年留学德国, 1928 年3 月获蒂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
学位(五十年以后,为了表彰他的学术成就,蒂滨根大学又一次
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0 年回国,在浙江大学工作二十
年,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50 年任中国科学院
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55 年中国科学院各学部成立γ被选
为生物学部委员0 1958 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3 年在他80 高龄时改任名誉所长。贝时璋教授于1978 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54 年至1988 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常务委员
会委员。
见时漳教授是实验胚胎学家、细胞学家。胚胎学,狭义地
说,它的范围是从受精卵到胚胎发育结束。按早先广义的说棒,
则包括了整个个体发生史,包括受精卵以前细胞的、以及前细胞
的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也包括胚胎期结束后生物体的再生、性转
变等的演发.这是生物科学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几个世纪里,从
形态描述到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出现了许多贡献突出
的生物学家,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德国
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H.施佩曼( 1869-一1941 )教授关
于动物胚胎“组织者”的工作,开辟了实验生物学一个新的阵地。
又如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Th.摩尔根( 1866-
1945)在胚胎发育、再生等方面做了i于多工作,他在1927 年出
版的《实验胚胎学》是生物科学的经典著作,和他的《基因论》
一样闻名。不少实验生物学家集实验胚胎学家与细胞学家,或遗
传学家,或生物化学家于一身。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学科越分
越细,而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至
今仍然站在生物科学的最前沿。
贝时璋教授当年留学德国的时候,德国是世界最主要的生物
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他在这个环境里学习和工作了九个年头,掌
握了当代实验生物学的知识、思想、工作方怯和技能,还在这个
环境的熏陶初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包括勇敢创新、
一往无前的意志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
从20 年代起,贝时璋教授对动物的细胞常数、再生、性转
变,以及细胞的结构、分裂等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他最主要的工
作,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是从30 年代开始的。1932 年,他在杭
州郊区稻田型采到的丰年虫中发现了中间性个体,发现了它们在
性转变过程中细胞的解体和重新形成。他敏锐地发现了新的现
象,作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在严格地用事实筑成的基础上,他不
为传统所束缚,呆敢地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细胞不仅可以通过细
胞分裂增殖、而且能以卵黄粒为基础,或以细胞质为基地重建细
胞.自从发现细胞以来, 一直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现在突破
了。不言而喻,这是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头等重要问题。大量
的实验数据还没来得及整理,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几经迂
徒,来到贵州。前后七年,生物系一直在黔北美丽的小城湄潭。
贝时璋教授是系主任,是浙江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主
任。贝时璋教授一面担任行政管理工作,→面为本科学生和研究
生开课;一面做研究和指导学生做研究,一面还自己进修数学。
贝时璋教授是位科学家,他的专长是生物科学的若干分支,但是
他不仅密切注意整个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而且注意生物科学与
其他学科的关系,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所以
472 人物传记
他进修教学)。50 年代中国科学院在他的倡导下建立生物物理研
究所,由他担任所长,这不是偶然的。
作为浙江大学生物系和浙江大学研究院生物学部的主任,贝时璋教授的担子不轻。好在浙江大学有位好校长,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位高风亮节人所共钦的教育家。浙江大学体现了竺可桢校长的办学思想:求是。因此,学校的特色一是民主进步;一是踏踏实实的教学和研究。浙江大学从成立起到解放前夕,教师和学生不多,但教师队伍、教学和研究的力量相对她却是强大的.
生物系也一样.湄潭时期应聘任教的,例如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教授、植物分类学家张肇骞教授、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都是各自领域里声誉卓著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及贝时璋教授的学生,在湄潭时期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的姚錱,后来都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
浙江大学的学生不多,酒潭时期的生物系有一个时期四年级学生四人,三年级二人, 二年级五人(一年级学生全在永兴).研究生也少,不到十个人,其中包括一位当时的印度人,印巴分治以后的巴基斯坦人汗, 1984 年他作为巴基斯坦的代表参加了北京科学衬论会。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不比教职员多。但学术空气是浓厚的.生物系和别的系一样,不设专业或专门化,要求
学生生物学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必须在数学、物理、
化学三系中自选一系作为副系.学生们都选化学系为副系,学习
了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生物化学、营养
化学等课程.因此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容易适应不同的工作.作为
从30 年代开始的一个传统、一项制度,系里每周举行书报讨
论,由教师和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大家轮着作报告人.称作书
报讨论,其实有的是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例如贝时璋教授关于
丰年虫细胞重建的研究成果,最初就是1934 年在生物系的讨论
会上报告酌。更多的报告是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课题的现状和
展望。四年级学生参加作报告,三年级学生主要是听。这样做的
好处是加强了解,增进联系,交流思想,开阙眼界,跟上潮流。
对学生说来,因为要阅读大量文献,要整理、分析、评论,是对
学习做研究工作、写研究论文的很好的锻炼。
因为毕业时要提出研究论文,学生在四年级或三年级下学期
就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工作。湄潭时期,贝时璋教授指导的
学生、研究生,以后都一直活跃在科学界。例如山东大学教授王
祖农,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徐学岭,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
究员朱润(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不幸被造反派毒打致残不治而
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本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
究员陈启婆.在此以前贝时璋教授的学生,例如中国科学院生物
学部学部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朱主碟教授( 1987 年病故),中
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研究所研究
员、副所长姚鑫。在此以后,贝时漳教授的学生,例如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竺英、副研究员曹愁孙,以及贝时漳
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长期合作的
研究员李公帕、国j研究员蓝碧霞都是勤奋的学者、有造诸的高级
研究人员.
在浙江大学,教学和研究是并重的.贝时璋教授在湄潭的七
年里,做了许多研究工作.有的是他出题目,出思想,设计研究
方法和学生一起傲的;有的是他自己一个人傲的。湄潭没有丰年
虫,只好进行别的课题.他研究整理关于丰年虫细胞重建的观察
和实验所得材料,完成了两篇论文,于1942 年、1943 年由刚刚
创刊的《科学记录》发表。这两篇论文篇幅不大,是多年辛勤劳
动的结晶。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极其严谨细致的,例如两篇论文
只有21 幅画,其实他做了很多切片。其中他精心绘制成图的就
有百余幅。那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现在一般都不费那么
大的气力去绘图了。但这体现一种精神。而努力获得尽可能多的
数据,却又在大量的数据中只取极小的量,取精用弘,厚积薄
发,这是贝时璋教授一贯的风格。
在贵州时候的浙江大学和它的理学院,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
寇的地位和声望。1944 年,英国科学家、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
任英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他到浙江大学参观,大加称赞。他认
为中国的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相当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
津大学。李约瑟是实验胚胎学家兼生物化学家,他很高兴见到j 贝
时璋教授,很欣赏贝时璋教授和他学生的研究工作,姚鑫就是他
主动推荐去英国进修的.
贝时璋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广,主题是发展,或者说发
生,或者说演发,所以他最佩服的生物学家是达尔文。但是他研
究的不是种系发生史,而是个体发生史.他的许多论文发表在
《浙江大学理科报告》w 《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科学》‘《科学
记录》,以及有关的国外期刊上。他的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时
间花得最多的是细胞重建的研究。这方面他最早的两篇论文在
1942 年、1943 年发表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工作停了下
来,直至1970 年才又重新开展工作.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工作的
不是贝时璋教授自己一个人,而是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细胞重建研究组一个集体.研究对象不只是甲壳类动物的
丰年虫,而且还有脊椎动物的鸡的胚胎、鼠的骨髓,以及微生物
的沙眼衣原体、大豆根瘤菌。毕竟科学技术大大地进步了,因此
研究工作应用了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观察、放
射自显影、荧光偏振法.喇曼光谱、生化分析等各种新技术新方
法.这个研究组不但证实了贝时璋教授原先的工作,而且获得了
许多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在鸡
胚卵黄位内发现并提取了去氧核糖核酸(DNA )、组蛋白和染色
质。染色质一直被认为是细胞核独有的,卵黄颗粒内存在染色
质,这是生物学上第一次发现。
根据大量事实,贝时璋教授认为细胞重建是个体组织自装配
过程,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细胞重建很可能是地球仨细胞起源在
今日世界的反映,是简单生命形态发展为细胞的漫长过程的一·个
缩影。细胞重建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生命进化的阐释,在实
践七对促进和发展细胞工艺和细胞工程将提供新的手段、途径和
机会。
贝时璋教授和研究组的同志· F 1983 年在《中国科学》外文
版发表了五篇论文,国际细胞生物学界对此|分重视,给予很高
的评价。由于论文太多不便都在刊物上发表,其他24 篇论文作
为《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他论文在整
理编写中。研究工作还在向各个方面深入开展。
1984 勾气叶I 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上海科教制片厂完
成了科教片《细胞重建》,当年年底被评为最佳科教片,获得中
国电影金鸡奖,并被译成外语片。
贝时璋教授博大精深且又阅历丰富。他到过许多国家,访问
过许多研究单位。1953 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考察
苏联的生物科学。1972 年,他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
瑞典、加拿大和美国。他曾任《中国科学》副总编辑、中国大百
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他有许多社
会工作妥傲、但他主要的工作是生命的研究。他今年85 岁了。
四卜多年前,他住在湄潭西门外,据江西边, 一位七年。每天不
是往东在过据江桥边城上课,就是往西走到农学院试验农场对面
的生物系实验室工作。现在还那样,在北京西郊科学域中关村中
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附近,每天都能看见他来去的身影。
(本文作者: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局局长、驻英国文化科技参赞,浙大生物系40 年代研究生)
《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