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骞教授

浙江大学在遵义

张肇骞教授
.黄宗甄

(一)
张肇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1900 年12 月,出生于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时代,温厚善学, 1920 年考入南京金陵大
学农学院,他喜爱生物学基础理论,乃转入东南大学生物系。
1926 年毕业f该校。1926 年至1933 年在中央大学(即以前的东
南大学)生物系担任植物分类学助教、LJF 师。1933 年留学英
国,在皇家邱园植物园和爱丁堡植物园继续深造植物分类学。
1935 年回国,曾在浙江大学和广西大学任教。1939 年,浙大迁
至广西宜LI l 以后,他正式应聘为浙大生物系植物学教授。1941
年秋天,他接受江西中正大学校长胡先峭的聘请,前往该校就任
生物系教授兼主任。日本投降以后,他随胡先辅北上至北平担任
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北京大学植物学系教授。一直到1949
年北平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静生生物调查所并入
该院植物研究所,他担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及中国植物学会副
秘书长。1955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问年被调往
广州,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代理所长、广东
植物学会理事辰。1956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期
间,受到极端的迫害,身心备受损伤,积忧成疾, 1972 年7 月
患癌症去世。
(二)
张肇骞教授在青少年时代,勤勉好学,孜孜不倦,性情温
和,进入大学以后,深得老师的喜爱。他对植物分类学,钻研深
入,着重于分类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赶时趋驾那些新种的得
失。他擅t乏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学,重视理论,在坚实的理论
基础i二,才展开与农业生产的实际联系,尤其是进化论和植物分
类系统的关系,不厌其烦地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对新鲜事物和
知识,勇于学习和吸收。比如植物分类学和细胞学、化学的关
系,他在阅读这方面的新知识、新论文之后,随即传授给自己的
学生,引导寿年学生一同探讨。他调到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担任
副所长、代所长期间,将该所第一学科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
加以扩展,办成多学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植物学研究机
构,他看只极培养植物生态学、地区植物学方面的人才,组建植物
资源、植物生理、生物化学、植物形态等各个研究室,建立国内
最大的植物圃,
他为开发及利用华南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不顾自己年迈
多病,率领年轻人一起到野外调查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先后至
广西红水问、-卜万大山等地区,从事植物区系和资源的考察.
1964 年亲自率队到海南岛进行环岛考察,以便选定植物引种驯
化站的站址。他又亲赴江西、湖南、福建、广西等省组织华南地
区植物学研究的协调工作。他曾到印度和越南出席国际植物学会
议,考察当地的植物学。他擅长于菊科、蓬莱科、胡椒科等科的
植物分类学研究,主要的研究论文如下:
1. 中国缔科植物之研究
2. 中国菊科之新科
3.海南箱科志
500 人物传记
4. 中国三十年来之植物学
5. 中国西南部革菜属之研究
6. 中国菊科的一新属
7. 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之新种
8.齐头绒属在分类系统上位置的研究
9.种子植物分类学和区系
10. 中国植物志75 卷,菊科(2)
(三)
我是1939 年秋天在宜山浙大认识张肇骞教授的,还没有来
得及听他的植物学课程,不久就是兵荒马乱,浙大忙于搬家了.
直到1940 年开始,我才能在湄潭听他的两门课: 一门是植物分
类,另一门是植物形态学.他上课从不带讲义,总是侃侃而谈,
条理清楚.讲解分类学,按照进化理论,脉络纵横,从简单到复
杂,原始到进步.他教分类学,并不只用的死的腊叶标本来示
范,常常结合当时的季节,选用活的实物,尤其在植物生长繁茂
和开花时节。在课堂上拿出采到的活的实物,让我们学生认识这
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并了解它在分类学的位置。接着我们便在实习
课上,进一步观察和描绘这个科、这个属的器官.他主讲植物形
态学时,配合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器官内部的解剖挂图.他一
边讲解,一边用图,指出这些器官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
关系。浙大生物系的名教授很多,每位教授进行教学和科研犹如
竞赛一样,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博得学生的好评。他一向敦厚,
平时不善辞令.像植物分类学、形态学这类冷门学科,来学习学
生也许不会太多吧.其实大谬不然,因为他教得认真而条理清
晰,·除了生物系学生之外农学院学生来选课的可不少,还有许多
讲师、助教来旁听,文庙的教室被挤得满满的。
张肇骞教授从宜山携眷来到湄潭以后,住在财神庙教室的楼
上。恰好我的宿舍在梵天宫楼上,隔着两层墙壁,他家有什么动
静,我必能听到。尤其是夜深人静,他总是使用打字机一直到午
夜。因为他读书甚勤,浙大生物系和农学院所藏的外文图书期刊
较多,他阅读时每有收获,必定将新著打字保留,以便在孚头长
期参考使用。浙大生物系经常举行书报讨论会。他曾做过两次报
告:一次是植物分类学与细胞学的关系,介绍从各种细胞中的染
色体数目和形状来鉴别种属间的关系;另一次是介绍各种植物器
官(尤其根部)的化学成分与分类的联系,这些在当时都是新的
知识。他就是这样的不断创新。1941 年秋天,他应江西中正大
学之聘,离开了湄潭。生物系的师生们对他依依不舍,湄江七星
桥汽车站,十里长亭,含泪挥手而别。
1946 年他调到北平静生调查所以后,北大植物学系慕名请
他去兼课,当时他也感到家庭生活维艰,以兼职来贴补家用,倒
也是一个办法。1949 年初北平解放,他感到获得新生,连忙从
北平写信给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罗宗洛所长与我们,详告
北平解放后党重视科研事业的实际情况,而这封信对未解放的南
方白区科学工作者们来说,好像服了定心丸,使人更加向往新中
国的来1恼。
张肇骞对浙大有特别浓厚的感情,生前常对我们提到湄潭时
代的教学和科研生活,对贵州的一山一水,怀念不已。可惜他的
体质一直不大强健,在文化革命中遭受摧残,以致患癌疾不治
症,终于离开了人世,对我国科学界说来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