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一代宗师李寿恒教授

浙江大学在遵义

化学工程一代宗师李寿恒教授
+顾振军

浙大在贵州遵义的七年之中,由李寿恒教授主持化学工程系
的教学和科研王作。在他领导期间,共毕业了六届本科生( 1940
至1945 年),而1946 至1949 年杭州毕业的四届本科生,均有一
段时间在遵义攻读。所以实际上与遵义布关的学生,先后共有十
一届。
自1941 年8 月起, 工学院增设工科研究所,先设立化学工
程学郁, 下设6 个组,李主任除兼任所长外,还具体负责油脂工
业和燃料工业两组,开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历年均有研究生毕
业。李寿恒先生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工程系中最早带研究生的
导师。
在这1 年期间所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解放后都分别成为
我国化学工程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都成为著名人
士。例如,有成为高等院校负责人的朱正华;有成为知名教授的
徐信、侯虞钧J 李盘生、丁子上、如j炳麟、潘祖仁;有作出很大
学术贡献酌化工专家徐嘉森、朱碟琳、谭天恩、张选插等等。
在遵义毕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学美国。如今,北
美的浙大校友会中,有四分之→的成员是当年的化学工程系遵义
毕业生。他们都已成为茧声于美国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化工专家,
有的成了化工企业家,如1940 年遵义毕业的汤永谦。
李寿恒教授在遵义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在他过去的事业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927 年,他就应浙大前身浙江公主工业
专门学校之聘,来校任教兼任应用化科学主任。同年工专改名为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应用化学科改为化学工程科。次年学校改称
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科改称化学工程系。这是我国高等院校
中所创的第-」个化学工程系,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次引进化
学工程的概念。1928 年至1939 年,李主任还兼任过工学院院
长。在这12 年中,培养了一批知名的化工专家。其中比较突出
的有邵象华、苏元复、张全元、潘尚贞、刘镇英、姚玉林、孙观
汉、张禄经、邹元燎、陈东、陈汝锋、姚元铠、姜一梅、王承
明、林廷弦、钱家昌、许平等。
从遵义迁回杭州后,李寿恒教授继续担任化学工程系主任,
直到1952 年院系调整为止。在此期内所培养的知名化工专家有
应圣康、干福票等等。1952 年以后,他画被升任为浙江大学教
务长、副校侯,但始终未离开过化学工程系的教学第一线。1957
年,李寿恒教授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离开了工作30 多年的
浙大。
1958 年后,他参加创办浙江化工研究所的工作,兼任主要
负责人。1960 年后又改任浙江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党的十
一届三中金会以后,李寿恒教授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平反。1985
年6 月10 日,浙江大学为他从事化学工程教学60 年举行隆重的
祝贺会.李先生与国内外学生代表、同事和来客200 多人欢聚一
堂.大家高度赞扬这位著名的化学工程教学和科技事业的开拓
者、化学工程系的一代宗师.历史上,颜渊用“仰之弥高,钻之
弥坚’来称颂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今天李先生数以千计的学
生也闰样对他充满着类似的敬仰和崇拜.面对满天下的桃李,李
先生无限欢欣和感慨。就在这一天,浙江大学宣布授予他当之无
愧的“名誉教授’的崇高称号,结束了他20 多年的坎坷生活,使
他精神为之→爽.
综观李寿恒教授执教60 年,他的黄金时代就在贵州遵义时
期.下面,或们来阐述李寿恒先生在创办我国第一流的高质量化
学工程系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主要业绩。
在国内首先创建化学工程系
李寿恒教授字乔年,江苏宜兴湖汉镇人,出生于1898 年
(请光绪二十四年戌戌)。当时离甲午战败仅四年,但是以整个国
家年度预算仅为几千万两白银的清廷,居然能于一年前付清两亿
参千万两白银的全部赔款,至少王公大臣之间在相互祝贺,认为
国家理财有方,推行新政开始生效。不料因太后与皇帝极力之争
导致维新仍毁于一旦,宜兴是人文套萃之地,在江南仅次于苏
州。自然,对国事、政事,众说纷纭。李先生昌然自幼对于政治
并无兴趣,但他对经济问题思索得较多。为什么外国人向我国索
取超过我国国力若干倍的巨额赔款?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如此落
后,于是,他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离开家乡,去寻求答案。
1918 年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农学。金陵大学是美国教
会在中国办的大学,在那里读书可以听到很多闻所未闻的美国消
息。有一件使他大惑不解的消息是:美国是参加欧战的战胜国,
不必支付赔款,还可收进战败国的赔款,但是美国却控制不住经
济的发展规律,巴黎和会以后美元却一再贬值。到1920 年,美
元1 元的价值抵不上我国银币1 元;也就是说,用银元9 角几分
就可买进1 元美金.接着他就英明地作出决策:“外国人的经济规
律,中国的小小老百姓也要利用”。
他这样的洋打算是不易取得土家长的同意的.尤其是必须将
未来几年的费用一次换成美金,因为这样有利的汇率肯定是不会
持续太久的,那末就需要一笔较大的经费(银元)。但由于他坚
持自己的做站,加上精打细算,终于取得了自费留美的成功。事
实上金陵大学的费用也相当大,当时每年要六百银元。经他精打
细算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每年的化费并不超过该数很多。
抵美以后他就弃农改工,不久就获得美国当时新兴学科一一
化学工程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希望学成回国以后,将这一新兴
学科建立起来。由于他是南京出国赴美的, 1925 年学成回国后
即应聘在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授。为了实现抱负,李先生对
国内的现状作了分析。他认为,要在国内创建化学工程系,首先
要找一个已经设有阵容坚强的工学院的大学。东南和金陵二大学
当时都还没有雄厚的工学院实力,至多只能建立一个应用化学系
或工业化学系,还谈不上化学工程系。当时国内已建有强大工学
院的大学,例如交通和清华大学,则由于名牌大学传统势力强
大,不易接受新兴学科,(事实上,交通、清华二校建立化学工
程系比浙大迟20 年).考虑再三,合乎条件的,当时唯有浙江工
专。所以, 1927 年当浙江工专向他发出聘书时,他又重横七年
前离开金陵大学的举动,毅然全家迁来杭州。不久,工专便升格
为大学.当时浙大工学院中的电机系在全国已有名气,土木和机
械二系正在积极发展中,新建化学工程系正是和交大、清华展开
公平竞赛的一个重要步骤,而李寿恒教授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
坚持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
建立新系厉的下一步,便是从国内外广为延聘学者、专家到
浙大化学工程系任教。在引进入才的同时,李先生始终坚持青出
于蓝胜于蓝的思想,从学生中培养专家。
本文作者是1934 年进浙大化学工程系的。在系迎新会上,
高一班的陈汝俭学长就公开表示新同学要青出于蓝胜于蓝,但他
自己认为自己并不蓝。事后得知,他这样的讲站得自更高一班的
学长,而更高一班又得再高一些,真正的根源实际来自李寿恒先
生。
直接的证明是1985 年6 月,浙大为李先生举行的祝贺执教
60 年的大会上,他自己所作的答辞。他表示能当选为浙江大学
名誉教授深以为荣,希望大家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各个岗位上作
出更大成绩仨
他的办学思想在遵义时代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时协助他
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是他的两位大弟子苏元复和刘穰英。两代
人相互谦让宇老一代人不承认自己蓝,新一代人又不承认自己胜
于蓝。但是在两代人的协作下,终于在“东方剑桥”办出了第一流
的化学工程系。仅1944 年一年毕业的本科生中,就涌现出一大
批现今茧声中外的化工专家,而那一年正处于日军前锋深入到贵
州独山的危急存亡之秋。
坚持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办学思想是在他自己治学严谨、注重
基础、重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50 年代后期极左思想盛行
时期,他酌办学思想又经受了另一次考验。1957 年的反右斗
争,使他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对此种种,他都毫无怨言,而他耿
耿于怀却是自责,生怕他的言行影响的学生而使他们也遭受到同
样的命运。所以他关心历届学生,比关心自己为甚。当本文作者
后来告诋他院,他的桃李苏元复、文lj魏英、姚元铠、王承明等都
是左派时,他才松了一口气,发出了欣慰的微笑。正是由于他的
办学思想,才培养出一大批胜过老师的学生。
面向世界
化学工程当时既是新兴学科,就必须密切注视国外的发展动
态,特别是要掌握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善自规划,以免掌错
了舵。
国外评定一个新兴学系的成败的标准,是看毕业生的出路。
具体的指标是,每-·斗个毕业生平均有几个单位争相招聘?受聘的
平均待遇是多少?到1928 年,也就是浙大正式成主化学工程系
的第二年,美国传来的消息非常悲观,上述两个指标下跌得很
大。可是到1929 年情况又出现意想不到的好转,原因是美国出
现了轰动全球的经济不景气。为了转嫁不景气的损失于他人,雇
主被迫大量裁减雇员,丽在被裁减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化学工程
所占的比例最小,说明有相当一·大部分雇主都把起死回生和恢复
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化学工程系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身上。于是化
学工程师顿时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重视。海外传来的这一振奋人
心的消息,使李寿恒教授更加增加了办好化学工程系的信心。同
时他知道,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动,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
变,以使毕业生能取得雇主的信任。
为了使浙大的化学工程系保持世界水平,李寿恒教授一贯主
张对外开放,反对闭关自守。所以对于毕业生和在校工作人员的
出国留学或进修,他始终给予积极支持。但留学需要经费,他鼓
励年轻人不要错过每一个公费或自费的机会。为了使毕业生在公
费留学考试中具有竞争力,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着重基础课,并
请名教授担任第一线教学。这样的措施曾使浙大的毕业生一度囊
括全国所有公费留学的化工名额,而且这样的毕业生到国外留学
也易于取得海外名教授的青睐。对于自费留学,他也积极支持。
例如,自从希特勒在德国取得政权后,为了巩固其国社党一党专
政,推行两种马克制度,李教授就认为这样的措施对于我国学生
自费留学德国是有利的,于是鼓励毕业生去德国留学。所以浙大
化学工程毕业生之出国留学的并不局限于美国,其他国家也有。
对于遵义时代的化学工程系本科生,尽管是在困难环境下作
艰苦奋斗,他仍时刻告戒,千万不可忘记学术上的国际水平。这
就意味着在国内工作中不可借口环境困难而降低学术水平,而在
环境有利时就必须鼓起雄心壮志,跨出国门,和国际上的同行进
行公平合理的竞争。不敢面对学术上的国际水平的人,就是懦夫
懒汉。所以在抗战胜利以后,浙大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中,以化学
工程系的比例为最大。现今他们中极大部分都以忠心耿耿的赤子
之心,对祖国对遵义怀有强烈的感情,正在为提高我国化学工程
的学术水平作出努力。
立足本国国情
当李寿恒教授在浙大首先创建化学工程系时,清华和交大为
什么不公开响应呢?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还坚持了20 多
年后才改变。因为他们认为,当时美国新兴的化学工程并不适合
我国国惰。美国的化学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
效率,才发展出一门研究化工过程开发的普遍规律的工程学科,
即化学工程e 我国的化学工业刚开始,离开美国的化学工程的差
距还很大,生搬硬套美国的化学工程是很不明智的,还不如老老
实实地做一些有关应用化学或工业化学的基础工作。
李寿恒教授注意到“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指诵。但是他个人的
看怯仍然是:为了培养建设我国门类众多的化学工业的人材,新
兴学科化学工程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不过他并不盲目崇洋,在
千万不可忘记学术上的国际水平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国国惰,因
此他认真分析本国国惰。而他的最大奋斗目标,就是要使国内广
泛的用人单位都乐于录用浙大化学工程系的毕业生。
尽管化学工程所面对的是所有的化学工业,但实际上还是有
重点方向的。这个重点,中国当然不同于美国.在20 年代和30
年代,美国的化学工程毕业生极大一部分都进入石油工业,而当
时我国并无石抽工业,李寿恒教授便选定以冶金工业作为重点,
所以在30 年代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中,从事冶金工业的著名人士
较多,例如,邵象华、姚玉林、孙观汉、如j穰英、张禄经、邹元
饿、姚元馆等。但对于纺织工业、国防工业、基本化学工业、袖
脂工业、燃料工业等等他也作出了一定了努力。事实证明、使用
化学工程这个概念,非但可以接触到门类众多的化学工业,还可
以大大地提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使之可以在不同的工作
岗位j工作比卓越贡献。随着时代的流逝,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
化学工程阮重点所在也在相应地变更。在遵义时代,由于环境艰
苦,只能立足于贵州资源和整个大后方的化学工业的生产和设
计。但在抗战胜利迁回杭州以后接触又复扩大。解放以后的教育
制度逐渐向苏联模式过渡, 一直到1957 年李寿恒教授被调离浙
大为止,在化学工程系内所设置的专业,基本上也都是根据他所
作出的精辟分析决定的。
所以可以这样来下结论:尽管化学工程的概念来自国外,而
由李寿恒教授所创建和主持的化学工程系,基本上是中国式的。
理论联系实际
李寿和{教授创建化学工程系肘,我国较大规模的国营化学工
业尚未建立,直到30 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和
兵工署筹建。因此,为了使教育和生产相结合,使学校的理论教
学和工厂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只能和私营工厂相协作。当时和
浙大化学工程系建立合作关系的有企业家吴蕴初,李寿恒教授还
和他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人。年轻时仿制日本的“味之素”,实验成
功后开设夭厨味精厂,成了企业家。后来,他在天厨味精厂的基
础上,先后开设夭原电化厂和天利氯气厂。前者制造烧碱、氯
气、盐酸和氧气;后者制适合成氨和硝酸。他自己宣称:天厨味
精厂以营利为目的,而天原化工厂和天利氮气厂则以发展我国的
化学I:业为目的。所以在30 年代初便和李寿恒教授建立了密切
的合作关系。首先,他每年都要录用1 至2 名浙大化学工程系的
人物传记551
毕业生到他的工厂中工作;其次,他每年提供-‘定名额的奖学
金,使成绩优良的中学毕业生得以报考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读
书;最后,他还愿意提供- ·切方便使浙大化学1:程系的三年级学
生在暑假内到他的工厂实习,由1:厂提供食宿并让学生可以动手
操作。
最后一个合作项U ,实际上就是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
下厂生产实习。而李寿恒教授去fJ早在30 年代初就已和当时的私
营工厂合作得非常良好。因为他深信,在培养我国的化学工程人
材时,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这样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抗战
开始,浙大被迫撤离杭州才终止。但在遵义期间,由于天原电化
厂已迂到四川重庆,仍和浙大化学工程系有一定的联系。如今在
上海周家桥的天原化工厂,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天原电化厂。该厂
至今还保持着一套非常完整的接待全国各地化工系学生来厂实习
的执行细则。其实这些细则,就是当年李寿恒教授所经手的厂校
合作经验。
论语中所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对于一代宗师李寿恒教
授来说,真是最恰如其分的颂辞。
(本文作者: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主任、教授,浙大化工系1938 届毕业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