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华教授
蔡壬侯 张宗旺
蔡邦华教授是1939年8月接替原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卢守耕先生的职务而任浙大农学院院长的。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把战火燃向广西,使浙大再一次从广西宜山迁向遵义。
194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遵义何家巷学生膳厅集中了农学院1938 级(二年级)的同学,由蔡邦华院长动员我们立即兼程去湄潭作为建立浙江大学湄潭分部的先锋队。当时遵义到湄潭县然有一条新修的公路,但路面坎坷不平,送我们的汽车开到半路就抛锚了。我们下车步行了七十里到湄潭进驻文庙,为建立浙大湄潭分部扎下了根。随后,浙大在湄潭除农学院外,理学院及师范学院的理科,浙大附中也设在这里。湄潭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农产品价格也较便宜。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这阶段的学习生活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蔡院长当时在这里苦心经营农学院,在湄潭西郊开辟了200余亩的浙大农场。有农艺场,种水稻、小麦、棉花、袖菜等试验田;园艺场,种蔬菜、果树、花卉等试验田。全面恢复农艺系、园艺系、农化系、蚕桑系,植物病虫害系、农经系和农业经济的科研工作。蔡先生教过我们“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等课程,他不仅讲解详尽细致,娓娓动听,还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学识渊博,讲课前广泛收集国内外大量资料,而且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讲昆虫分类时联系到一些主要害虫和益虫,讲得特别详细。解放后50年代,就以他在湄潭时期的昆虫分类学的讲稿为基础,经整理出版了《昆虫分类学》上、中、下三卷达六十万字以上,为广大昆虫学工作者所珍爱。他讲昆虫生态课时旁征博引,更是引人入胜,还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调查研究多采集标本。每次外出郊游或外出开会时都带了捕虫网、采集袋,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因湄潭青杠树多,指导我们搞养柞蚕试验,还鼓励我们搞昆虫展览,进行昆虫科普宣传工作以引起年轻人对学习昆虫的兴趣。
蔡先生平易近人,虽是教授和院长的身份, 但对我们学生总是和颜悦色,使我们能言尽其意,并敢于提出各种问题,他总是亲切地答复我们。有一次在他的院长办公室里,和他讨论给同学们补充昆虫学参考书的问题。当时的物质条件非常困难,我们看到的还是从杭州运出来的一些老书刊。他说一定想办法。后来湄潭分部图书馆果然陆续从上海等地辗转买来了不少新书。
蔡先生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热爱祖国,记得1941 年元月,浙大在湄潭的学生会举办庆祝新年的大会。这个大会本拟在祝贺新年之时,宣传坚持抗日,反对国民党内有些人假抗日搞分裂的阴谋。但大会举行一半时,湄潭县党部有些人忽然领了许多武装警察跑来捣乱会场。我(蔡壬侯)那时正在主席台上,蔡邦华先生站在我的旁边。他见状十分愤怒,但又怕那些人有意寻衅,挑起事端,伤害广大师生,因此命我结束讲话,即率领同学们整队游行、高呼坚决抗日,反对分裂。反动警察站在我们游行队伍的两旁、不敢动手。蔡邦华先生也跟着我们游行,直到游湄潭街道一周回到校内。蔡先生始终站在学生的一边、保护着广大师生,使我和同学们很是感动。抗战后期国民党倒行逆施,变本加厉,一再掀起镇压学生运动高潮。1941年12月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孔祥熙不顾许多知名爱国人士死活而用飞机载保姆、洋狗、马桶由港飞昆明。消息传来引起广大同学义愤,竞相出壁报声讨,并酝酿游行示威。当时湄潭国民党特务叶道明为镇压学生运动,以检查户口为名,派了八九人无端搜查住在校外的潘家苏、滕维藻两同学的住处,并栽赃陷害。蔡先生将此情况主即据实报告竺可桢校长,并积极设法进行营救工作,特赶到贵阳,通过他的同行昆虫学家刘延蔚,找到当时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吴鼎吕(刘延蔚的岳父)巾明情况, 予以疏通,为随后竺校长据理交涉,将潘、滕两人领回遵义校内创造较有利的条件,从而免遭当时贵州国民党特务系统所制造的蓄意陷害。
蔡邦华先生是江苏溧阳人,1902年10月6日生,从小酷爱昆虫。1924年随兄东渡日本留学,是鹿儿岛农业专门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回国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7年再次赴日本在东京帝大从事昆虫学研究。1928年回国,任浙江大学教授。1930年前往德国,先生在德意志昆虫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应用动物研究院从事昆虫生态研究。1932年回国后仍在浙江大
学任教,1937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1938 年重返浙大任教。
从1939年起,兼浙大农学院院长,在贵州遵义、湄潭为农学院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及结合当地农林生产,开展科学研究竭尽全力,作出显著成绩。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参加接收台湾大学的工作。杭州解放时,被推任浙江大学校委会临时主席,并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工作着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科学界代表之一,光荣地出席了开国大典。1952年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任副所长(后为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是全国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蔡先生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我国昆虫学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先后在高等农业院校执教的三十年中,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学和昆虫学方面人才。其中在浙大西迁贵州遵义、湄潭时期,培养出的一批昆虫学家中有张蕴华、张慎勤、曹景熹、杨平澜、徐道觉、唐觉、肖刚柔、陈效奎、李学骝、张宗旺、王宗溥等而后都成为国内外及海峡两岸昆虫界的专家、教授,有的蜚声国际。
蔡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我国的螟虫、蝗虫、白蚁、小蠹、松毛虫以及五倍子蚜虫等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了140 余篇(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论著。其中《五倍子的研究》、《西南各省煌虫的分类》、《马铃薯蛀虫的初步研究》、《黄蚂蚁的初步研究》、《稻苞虫之猖獗与播种关系》等等都是在湄潭艰苦的抗日后方的条件下,在他百忙中主持研究的课题或完成的论文。这个时期他还与陈鸿逵教授一起领导创办了《病虫知识》刊物,刊物上的论文都具有一定科学水平且与当时生产紧密联系。
蔡先生是于1983 年8 月上旬病逝于北京的,让我们在这里对这位尊敬的老师再一次表示最大深切的怀念。
(本文作者:蔡壬侯简介见前;张宗旺为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工程师)
《蔡邦华教授》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