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与遵义文化教育事业

浙江大学与遵义文化教育事业
朱耀根

1939 年冬,日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南宁失守,宜山炭炭
可危。自杭州几经迁徙来到宜山的浙江大学再度西迁,重上征
途。1940 年春节前,黔桂道上,隆冬腊月,雨雪交加,浙大师
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历尽万苦千辛,终于到达郁郁葱葱、群
山环抱的黔北名城遵义。
浙大迂来遵义,尽管校舍分散,环境艰难,教学实验和师生
宿舍里“取诸庙宇寺院,假诸第宅之羡者”,但千百师生因陋就
筒,艰苦奋斗,教育救国,矢志不渝。不少热心人士,自身奋发
苦读之余,犹能着眼于如何帮助地方办好教育,培育后备人才。
1940 年暑假,在丁字口新城女小等处,即由浙大学生办起多所
义务补习班。几所中学在校学生,闻风而动,纷纷参加补习,深
受教益。
当时,遵义地处偏僻,学校教育,不算发达,学校师资水平
参差不一。浙大迁来后,各校利用浙大人才优势,多向浙大延聘
兼课教师。前浙大校长杨士林教授、杭大刘操南教授、南京师大
赵善成教授、前土木系主任夏志斌教授等,许多浙大同学,都曾
在县中和豫章中学等校兼过课,深受各校欢迎。笔者当时也在县
中兼授初二代数,能在拥有108 名女生的大班次中做到上课秩序
井然,学生成绩普遍提高,颇感欣慰。那时,我在何家巷上完一
节课,便匆匆赶往老城大悲阁去教课, F了课又匆匆返回何家巷
的情景,犹历历如昨。
在几所中学兼课的浙大学生,也将浙江大学的“求是”学风和
治学谨严、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传给广大学生,使他们深受教
育。与此同时,受浙大重视体育运动的影响,各校文体活动也相
继开展,德智体得以全面发展。遵义老城体育场,实际已成为浙
大操场。体育锻炼和球类活动,经常龙腾虎跃,生气蓬勃,社会
影响很大。每逢浙大球队和当地步兵学校等球队比赛时,往往球
场四周,挤得水泄不通。几所中学同学摇旗呐喊,为浙大助威的
热烈场面,非常感人。
在卜分困难的条件下,浙大同学坚持苦读的科学救国精神,
也大大地鼓舞着遵义学生的学习斗志。因为绝大部分同学来自沦
陷区,家庭经济来源完全断绝,仅靠战区学生贷金和参加工读来
生活。很多人一年到头,穿的便是那么儿身旧衣服;天暗下雨,
脚上就是那双旧布鞋.遵义各界人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学生
宿舍,以何家巷3 号为例,则潮湿阴暗,蚊子跳蚤很多。但浙大
学生仍在菜油灯下刻苦攻读,深夜不眠.几所中学的学生常来兼
课老师住处请教作业疑难,感受尤深.此情此景,足以使他们鼓
舞斗志,增强刻苦学习、矢志以科学救亡报国的决心。
浙大学生跟以前在广西一样,读书始终不忘抗日。频繁的政
治活动,也使当地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时浙大学生的民主
抗日救亡活动,相当活跃。何家巷校部,“黑白”、“铁犁”、壁报满
墙;“大家唱”、“回声’等歌咏队的抗日歌声,此起彼伏。不少中学
生时来观摩,深受教育。激于抗日义愤,浙大同学还经常以不同
方式对社会开展宣传。浙大剧团曾经先后演出曹属名著《日出》
和《雷雨》,得到当地进步人士和在校学生的热情支援。有的主
动参加横出,县中学生戴清和卢曼丽即曾分别扮演过李石清太太
和小东西.有的则为1寅出四方奔走,借用服装道具等。1944 年
冬黔南事变,日军入侵,独山告急.浙大同学跟以往几次一样,
大范围地在师生中征集义卖品。在T字口一带设摊义卖。不少中
学生,纷纷捐款捐物,慷慨解囊,情. 景也卡分动人。
浙大迁来遵义,不仅对改变地方学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
推动作用;对广大师生同仇敌快的抗臼救亡爱国精神,也起鼓舞
作用。就是这种精神,促发不少青年学生一心报国。目标明确,
方向一致,乃能刻苦学习,坚持上进。浙大迁来前,遵义学校的
毕业生,大都只能就地升学,去外地考上高中大学者,为数不
多。浙大迁来后几年,县中、省高的毕业生乃大量考上湄潭浙大
附中或考上浙大和省内外其他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国内外
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等知名专家学者, 出自当时遵义各校者
不少。
笔者1987 年春曾借内子(浙大附中校友)去杭州应邀参加
浙江大学90 周年校庆,幸能出席有国家学部委员、各地专家学
者、遵义湘潭地方领导和旅居美国港台知名校友上千人参加的盛
会。会上发言和会后久别重叙中,校友们一致认为浙江大学在遵
义,层对遵义文化教育有所推动,且已开花结果,但正是有了遵
义人民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才使浙大能在极其困难的
条件下弦歌不辍,坚持教学科研,为国家造就大量杰出人才,并
使学校能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茧声海内外。饮水思源,在
遵义工作和学习过的浙大校友,莫不出自内心地深深感激遵义人
民,永远怀念遵义历史名城一一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
时光飞逝,浙大复员回杭,已43 年。笔者1948 年由浙大重
返遵义,仍在城成中学任教,解放后又接任校长一年,而后离
遵,亦已37 年。去年始有机会旧地重游。眼看遵义发展神速,
不胜欣慰。昔日往返就读必经的新华桥至丁字口一带,沿江→
侧,已辟为百花盛开、红叶添彩的湘滨公园。由竺校长亲自撰文
的浙大校舍碑,屹立湄江之滨。在大叶芭蕉辉映下,更显得庄严
古朴,发人深省。去鲤鱼田和老城体育场的豆芽湾、水井湾等曲
径小巷,俱已通衙大道,车水马龙。市内高楼柿比,气派不凡,
红军坟凤凰山一带,则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与水清己可见底的
湄江交相辉映。市内中小学,大有发展。笔者一度兼课且曾长校
的城成中学,现改为第一中学,全部校舍焕然一新。教学楼、实
验楼,十分壮观.抚今思昔,感奋不已。
我们探望遵义能把文化教育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往前推进。
祝遵义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能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
家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重庆市商业局设计室顾问、高级工程师,
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浙江大学与遵义文化教育事业》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