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浙大的学术研究
.张韵秋
“大学之能发扬尤大在于研究··
一一《竺可桢日记》1946.3.29
位叮材i校长曾经深刻指出:“暗大→个大学,只注重零星专门
知以的传授而缺乏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烛的训练,学生的思
想就难取得融会贯通之效的。”这说明学术研究对教学的作用和对
教学的关系。所以浙大的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硕果累累。如诲其
骗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苏J;· 育的《微
分几何》、陈建功的《三角级教》、王淦品的《原子物理学》、蔡
邦华的《昆虫学》等理论书籍,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声誉。据说农
学院在湄潭浙大农场还研究、培育r 许多优良品种。浙大复员
时,农场结束,场地退租,将引进的各种作物如洋葱、番茄、
稻、棉与-f ·几种染色体之西方油菜子都推广给当地农民。雪校长
自己对天文、气象及物候的研究,都是在校务繁忙中进行的。记
得空老曾在何家巷3 号大教室里讲过《二!-八宿考》。室内座无
威主席,就连门外窗下也挤满了听众。《空可帧日记》就曾记载
过,校长不管是从遵义到重庆的途中,还是去美国教科文组织开
会期间,都不停地探讨、笔耕。其治学精神,实令人钦佩。1944
年发表的《二|·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取材丰富,持论精
辟,至今仍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著。丝校长每天展昏都要在院
内用寒暑表测量气温,观测风向,凝视天空,对物候也作仔细的
观察, 一一记于日记簿中。如杨柳初绿、燕子初见、樱桃初熟、
布谷鸟初鸣L 茅始萌、芽初函、叶方舒、叶见茂等等。在他的日
记中,随便翻儿页都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如1946 年3 月5 日稚
窝井(遵义老城,雪校t乏当时寓所) “院内桃李花开,梨花初开,
海棠亦盛开,尚未见燕子” ; 3 月31 日记有“近日百鸦侵晓即
鸣,且鸣声甚美” ; 4 月7 日从遵义至重庆途经桐梓,记有“桐梓
满山桐花; 行至茶江,桐花多落;到四川境内,则洋槐初开,樱
桃上市”…··他几卜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积累了大量资料供研
究
浙大在这一时期学术讨论和报告会都很活跃。史地系也曾举
行过“徐霞客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空老常常亲自主持会
议,或首先发言,后整理成书,他的《徐霞客之时代》即是。我
系还出版过《时与空》刊物。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
高,也充分说明了“大学之能发扬光大在于研究”的论断的正确.
浙大卡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我系为例,遵循竺校长
教学注重学生生产实习和科学实践训练的教导,地理组也曾做过
多方面的王作:
1.观察星空。在永兴场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为了纪念哥白
尼逝世四百周年活动,部分同学白天请物理教授朱福所讲哥白尼
在科学上的贡献和科学精神,以及长期遭受迫害而坚持真理的事
迹,用以激励青年学生。晚上还从物理实验室里搬出一架大约2
时的望远镜(那是我亲眼第一次见到望远镜),在江馆后边的操
场旁,亲自指导我们观察星空。记得当时最清楚的是看到的火
星,形如火炬,为橙红色,且内深外浅,火焰熠熠闪亮,光彩夺
目,十分绚丽、美观。至今这一天文现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
际,永不磨灭。
2.物理实验。那时地理组属理科性质,虽隶属子文学院,但
校方规定需在数、理、化、生四门课中选f~两门。我选的是生理
卫生和物理两科。二年级在遵义学的物理课必须于暑假再到永兴
场(实验室设在那里)去做实验,通过实习、练习、‘考试,取得
及格的成绩,物理课这才能得到学分,否则必须重修。可见浙大
当时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对实验课也是非常重视的。
3.教学与实物相结合的矿物学课。到遵义二年级后,我选学
的地理组,地质方面的课程较多,从师叶良辅教授。他在讲矿物
课时, 一面讲述理论,一面拿些矿物标本给我们看,让我们仔细
观察。因为自然界的矿物种类繁多,用途又极广泛,要识别它就
需了解它的性质和掌握一定的方泣。由于各种矿物的化学成分、
内部结构不同‘所以常常就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及化学性质,如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和对化学试剂作用
的差异等。根据矿物的这些性质来鉴别矿物,这是识别矿物的基
本方怯一一肉眼鉴定法。当然,要想精确地识别矿物就得借助于
显微镜、X 射线和光谱的分析了。矿物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形状,所以它是识别矿物的特征之一,如云
母为片状,黄铁矿为立方体,石棉为纤维状,方解石则为菱面
体,水品是六棱体等。观察颜色也是识别矿物的主要特征,有的
矿物颜色艳丽,常以其特殊的颜色而得名,如黄铜矿(铜黄
色)、赤铁矿(红色)、紫水晶(紫色)等等。经过这样讲解与观
察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我们对各种矿物的识别能力就加强了,记
忆也就更深了。
4.地质实习。地形、地质、历史地质课都在课堂上由叶师讲
述,再由刘之远老师带领我们出外实习。黔北山区是我国最苦的
地区之一,但它有山有水,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场所。有
一次刘老师带领地组同学去大委山的最高峰一一金顶山上去实
习,在那里发现了猴头石。据说猴头石为冰的刨蚀作用而成,那
么那次发现的猴头石证明大委山(黔北地区)古代曾经为第四纪
冰期覆盖过,而今正属於间冰期。又有一次到遵义附近的一座山
上去观察山脉的走向、坡度等,每人发给一把小锤子和罗盘等工
具。经测定,该山脉的走向为ENE-WSW 、坡度大约为65 ° ‘
且向西北倾斜。我们每人手持一把小锤子,到处对着石子敲敲打
打,都感到很有趣味,兴致勃勃,终于发现了一片三叶虫化石,
说明该山地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寒武纪。这样的实习,既加
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更加深了对地质课学习的兴趣与
自觉性。从丁字口往南过一小桥(狮子桥),再沿湄江左岸悉,
有小道可通老城。就在小道边上,岩石裸露。我们观察到有一裙
皱山脉的断层(据记忆大约有3-4 米高,基宽也约3 米以上),
断面纹理十分清晰,而且岩石在裙曲构造中向上拱起,中心部分
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标准背斜,在理论与实际的观察中得
到了统一。这也说明遵义地区的水平岩层困地完运动而发生过一
系列的梢曲。
5涮量课与制图.测量也是峭的必修操之一e 我愣崇以
致用,不但学会使用测量仪器,而且要具体测一物体并绘制成
图。记得我们曾经测绘过一个教室的平面图,大家都感到很有意
义,又很实际.通过实践培养了我们实际的操作能力与技能技
巧。
6.严德一老师教我们美国经济地理谍。他每讲一种物产或矿
产,都让我们自制图表说明其种类、分布及产量等。每次都是自
己设计并制图。当时条件很差,没有绘图仪,纸张又缺乏,又无
色笔,只能用红蓝铅笔画出各种图例以识别之,每次我都能获得
较高的优秀成绩。这样既培养了我们综合的制图能力,也加深了
所学知识的印象和兴趣
7.气象观测。当时学校经费甚少,但极力满足添置图书和仪
器等设备之需.我系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仍建立一个供我们学
习和实习的气象园地。那时不仅有一般的气象观测仪器,如气温
计、地ilil麦、风向风速仪等,还有自动气温计、量雨计;更有价
值卡分昂贵的日照仪。这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起到很好
的辅助作用。
正是由於遵义地区人民在物质上、生活上全力支持与帮助,
才使浙大在这块土地上,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礼仍弦歌不
辍,坚持教学科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既动脑,义
动手的良好习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遵义地区及人民对我浙大
的思泽之深厚是难以用语言和笔墨书写得尽的。让这种厚情深深
地印在我们的心底,永远地记住宅。
(本文作者:天津市退休教师,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回忆浙大的学术研究》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