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

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
华慰曾 郑士俊

说起浙大剧团,不免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浙大剧团,大概是
1940 年在遵义时二由学校当局发动同学组织的,下面分话剧和
京剧两个组,我当时对京剧一窍不通,但自被选为剧团团长后,
我开始对京剧j热心起来。由于自己对正角唱腔缺乏基本功,只能
扮演一些重;道白不重唱的丑角(小花脸)角色。如《苏三起解》
中的崇公道、《群英会》中《蒋~1:盗书》一段中的蒋干和《审头
刺汤》巾的汤勤等。但现在想来,这些角色在道自(如崇公道说
道地京白;蒋干、汤勤等要念中州韵白)、水袖功夫和理髦口
(胡子)等,也都需要基本锻炼,不是硬啃两句台词就能演好角
色的。当时自己敢于率尔上台,真算是糊涂胆大的了。
记得有一次京剧演出,大铀戏(最后…个节目)是《法门
寺》,压轴戏(倒数第二个节目)是《群英会》。我扮横《蒋干盗
书》一出戏中的丑角蒋干。当时我已穿1工戏装,涂上方块小花
脸,正在后台帮一位在法门寺中扮演大权独揽的明朝太监刘瑾的
赵姓同学勾花脸。台上的《盗书》已经开场了。那位吴国的水军
都督周瑜念道:“有请蒋先生。” 记得当时在总门寺中饰横小太监贾
贵的吴祖康同学催我:“华慰曾,快!快!蒋干上场了!”我丢掉画
脸的彩笔,赶着挑tr1从上场门上场。按剧情,蒋干是由乏民相曹操
派遣去吴国水军都督帐中做诱降的说客,并刺探军情的。在舞台
上他踏上场门亮相之后,有个动作:回转身去,背起左手,而将
右手拈捋u 吊搭”(京剧术语,即文丑的吊空短胡子),表示暗中
察看水寨形势。岂知我回身…捋须时,才发觉我刚才临时慌忙上
场,竟忘记桂胡子了。心里一着急,连回转身来摇头摆脑进入周
瑜帐中的几步台步也顾不上走了。我连忙“进帐”就座,招呼台上
检场的同学、快到后台把“吊搭”拿了来,当场挂上。这时全场观
众,不管内行还是外行,见此情景,无不哄然大笑。戏演完后,
同学们说笑话。有人说,演周瑜的同学,应该加句台词:“怎么蒋
干的儿子来了,快回曹营请你父亲来。”“有人说:“你还不如索性
等宴罢醉酒与周瑜同榻共眠时,在帐子(在舞台上是两幅合挂的
彩帘)后面暗暗戴上胡子,也比在台前出洋相好些J
浙大剧团话剧组,曾先后演出当时出版没几年的曹属同志名
著《雷雨》、《日出》等。在话剧中,我也经常扮演反面角色。如
《雷雨》中的鲁贵,《日出》中的茶房福升等.记得当时一道演出
的,有学校的老前辈范文涛、孙怀礼、曹董龄……等.当时一道
被出的同学还有郑芝书(饰周朴园)、吴正西(饰周摔、胡四)、
范易君(饰鲁妈)、茅於美(饰四凤)、姚文琴(饰陈白露)、潘
传烈(饰李石清)、郑佩芝(饰顾八奶奶)、陈维昆(饰方达生)
等......其中还有当年遵义基中的学生戴清和(饰李石清太太)、
卢曼丽(饰小东西)等。这些同学,有些名字也记不清了。有些
虽在1982 年母校85 周年校庆时在校友贺信栏中见到了名字(如
姚文琴在美国、范易君在青岛),其余都天各一方,不知音讯。
我想当年在前后台曾共事过的同学们,在读到本文时,也会引起
不少遵义时期的回忆吧. · 当然,对那些我知道已逝世的同学(如
郑芝书、曹董龄),深表悼念之意。
当时一道搞戏剧工作的,还有化学系1942 届的施亚夫同
学.他因浙江方言别不过来,不愿当演员,但是前后台一把抓。
在每次演出中,就是导演,又是舞台监督。而在上演前,舞台布
景搭就,道具摆好之后,他又是后台的义务“打更员”。
在话剧演出过程中,也有许多趣事。如《雷雨》横出中,雷
和雨的效果是很重要的。记得应炯卓同学负责效果,是“不露面’
的英雄,在后台可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又没有什么幻灯录音等设
备,所有闪电、雷声等光声效果,都是士怯泡制。闪电用从实验
室找来的钱条在酒精灯上燃点;闷雷是拳头擂击幕后的舞台地
板,霹雷就用整张白铁皮提起来疾晃,西己以猛击地板……。初横
时往往台后效果与台前台词配合不起来。台上不需要雷声时台后
忽然响起“雷”来;要响雷时,演员在台上呆了半天,也不来“雷
声”。钱条发光时,透过布或纸糊的布景片,舞台上的“墙壁”,
变成半透明了。提示的同学点上支小蜡,趴在布景后面照着剧本
念。演员有些台词背不上来,需要“提示”时,提示的同学却找不
到在哪一页上。演员不得不退到布景片前,连声低呼:“快捷呀!
快捷呀!……”引起台下观众大笑。搞布景的同学也是挺累的。
幕间换景片,都是“手工作业”,时间太久了,观众不耐烦,要鼓
掌催开幕。有一次,几张景片还没扣住,前台已经击锣开幕了
(过去没有嗡声电铃),搞布景的同学只能用身子顶住.台上已经
演出,哪敢随便动一动,否则台上的“精壁’ 一动,岂不“破坏气
氛”了吗?就这样硬顶了几十分钟…….这些后台的英雄们祟够
了,下了幕还不免要受到在台上受窘出丑的演员们的埋怨…….
大家发完了牢骚,当然又是携手欢笑。
45 年前的往事,我和当年一道在母校浙大剧团演戏时风华
正茂的校友们,如今都是年近古稀,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当年光
景,恍忽如昨。随笔写了这些,无非是想引起校友们的回忆,帮
助促进四化建设大业、各自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校友们茶余饭后,
漫忆当年光景,频添对母校的怀念。如能藉此通上消息,重新说
旧谈新,那就更有意思了。
试写小诗一首作结:
喜怒哀乐并非真,喻古讽今警世人。
际会风云今胜昔,晚辈军彩震献余生。
(1¥:慰曾, 山西有色金属公司高级工程师)

1940 年冬,我进入浙江大学。一年级在永兴场分部, 二年
级在湄潭分邸, 三、四年级在遵义总校。1944 年夏毕业后离开
遵义,在遵义地区内生活过四年。兹将我亲身经历的话剧活动情
况,以及我所了解到的一些戏剧情况,按地区分述于后。
(一)永兴场
永兴场是浙大新生分部, 1940 年冬开始接纳一年级同学。
校舍是利用原有的江馆与楚馆等陈旧房舍略加改建而成。我住在
楚馆东厢的学生宿舍内。当时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相识的
人很少。永兴场一条马路,沿路两侧居民也不多,文娱活动场所
根本没有。同学们课余之暇,有的在茶馆内泡上杯茶,嘘嘘香瓜
子;有的在附近散步,或者在球场上打球,总感到生活上有些枯
燥。学生会为了丰富文娱生活,组织同学们联欢,决定排演话
剧.剧本定为多幕剧《民族万岁》, i寅员有郑士俊、殷唯氏、詹
声穗、潘维洛、王世婆、李涵普、沈雅利等人.导演是集体协商
排演的。j寅J扫地点是在江馆大门里边的小戏台上。这个戏台不仅
小,而且陈旧,离地面约有二米多高,观众在台前空地上抬头观
看,自然很l吃力。我们在台上演出也很局促。戏台二面临空,学
生会向同学借来几十条被单,请女同学们临时缝制成特殊的幕布
拔起来。台上最片来不及制作,布景也从略了。道具、服装等是
向同学及地方上借来的。当时,永兴场没有电灯。我们自修时用
的是冒着黑烟的油灯盏,熏得人的鼻孔内都是黑烟灰。该话剧这
种灯不能用,就设法借来汽油灯照明。由于受物质条件限制,这
次演出是简陋凑合起来的,可是在永兴场却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话
剧演出。共民出二个晚上,除教师与同学们观看外,永兴场男女
老少也纷纷前来观看。
(二)湄潭
湖海分部是浙大农学院与理学院所在地,师范学院的理科各
系也在这惧。1940 年夏第·批到湘潭来的同学就开始在这里学
异J O .听说Jr 1]学们在湘潭演的第·个话剧是《排色例》,接着读tH
f 曹南名居lj «雷的.》。1941 年秋、我升入二年级时才到湘潭。这
时新成注“湄潭浙大剧团”,大学部的同学及附中同学都可参加,
我就参加了。附中同学如邵英多、胡久明.幸必达、储新民等也
参加f 这个剧团。为了迎接浙大全校运动会于翌年召开,剧团筹
备排演话剧《野玫瑰》,导演为陈永淦,演员有郑士俊、陈永
淦、詹声穗、张兆青、夏腐杰、邵英多共6 人。1942 年5 月4
日,全校运动会在湄潭举行。?当晚话剧《野玫瑰》在据江畔的大
礼堂内上旗。舞台前新制的墨绿色前幕上级有浙大校徽-飞鹰图案
及“浙大’剧团”四个大字。当时竺校长曾来观看。据《竺可桢日
记》中所载:“七点、即赴膳厅大礼堂,观浙大剧团演出之《野玫
瑰》话剧,由余揭幕,观者早庵涡,演来颇有精彩。......卜,点
演竣,始回。”这对于演出的同学们来说自然是一种鼓励。次日晚
续演该剧,除师生参加外,当地人民也纷纷前来欣赏。
1942 年夏我离开源潭,升入三年级要转到遵义总校学习。
据我所知,后来源潭浙大剧团演出过曹属名剧《日出》,共四
幕,仍由陈永淦导演,演员有詹声穗、陈永淦、张兆青、蒋素
卿、梁永妙、梁祖谦、赵梦瑞、李涵普、:王宗;母、|胡久明、储新
民等。以后每学期都有演出。
湄潭浙大在京剧方面演出还多一些。据孙逢吉先生在《湄潭轶事》中云:“每届四年级生毕业前,常有演戏之举,所j寅多为平剧,粉墨登场,锣鼓喧天,琴师与鼓手等文武场、皆由学生、助教、附中师生亲自操作。……”演员有孙逢吉、吴耀卿、周本湘、章洁、詹集成、任允慧、解宝熊等人。上域的剧u 先后有《贵妃醉洒》、《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珠帘寨》、《风还巢》、《梅龙镇》、《宝莲灯》等。
(三)遵义
1939 年冬浙大经由广西宜山,迁入贵州省境内,在遵义设
立总校及据部分部外,还在贵阳附近设立“青岩新生分部”。浙大
同学在青岩最初演出的抗日独幕剧是《死里逃生》,由陈永淦等
人演出。据胡维平.下婶在《浙大青岩分校生活片断》中提到,
同学们曾组织“战时工作队”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送子
参军》等,并演出话剧《菱姑》,演员有陈永淦、羡洁如、黄孝
述、下婶等。青岩分部于1940 年夏结束,同学们升入二年级分
别转到遵义和湄潭二地。1940 年入学新生改入永兴场分部.
浙大总校1940 年初迁至遵义后,不久成立浙大剧团。先后
演出过曹属名剧《日出》、《雷雨》,均由施亚夫导演,团长为华
慰曾、吴正阁,演员有范文涛、孙怀礼、曹董龄、郑乏书、华慰
曾、吴正因、范易君、茅於美、姚文琴、潘传烈、陈维昆、黄孝
述、姜凤眉、吴祖康、王郑德等,并有遵义县中学生戴清和、卢
曼丽等人参加演出。后来遵义县中学生也组织话剧活动,当时也
上演话剧《雷雨》,由吴正西与黄孝述二人前往担任导演。县中
学生愤出时,浙大剧团曾多方予以协助。
1941-1942 年间,浙大剧团经华慰曾与吴正因二人与邱釜
先生① 联系,敦请他担任浙大剧团导演.邱先生对话剧造诣很
深,多才多左,热心帮助青年提高戏剧艺术水平。他在应允担任
义务性质的导演后,在遵义曾连续执导过三个话剧:《野玫瑰》
由姚文琴、邱复等演出;《茶花女》改编本,由詹声穗、黄孝
①邱经抗战前毕业于杭州艺专,抗战时流亡到l 后方,在遵义步兵学校任艺术教
官, 1942-1946 年担任浙大剧团导楠,解放初在上海华东戏剧学校任教务长,后以
艺名“万之”长期担任ifi 剧编导, 1987 年夏病逝于上海。
述、吴正西、姜凤眉等人演出;《重庆卅四小时》由邱堡、黄孝
述、吴祖康、王郑德、朱自明等饰演,剧中小孩由卢慧慧客串横
出。
1942 年秋,我升入三年级时才到达遵义斗继华慰曾.吴正
西之后,担任遵义浙大剧团团长的是黄孝述。当时参加剧团的同
学很多,除上述的战员外,还有黄盛智、韩泽民、郑士俊、赵酒
毒、朱辛且培、郑佩芝、张团珠、卡婶、陈福梅、周定之、沈雅
利、蒋祖荫、鲍家骏、王相抠、张文茎、庄宪臣、高椿年、刘家
蝶、杨凤子、钱风、姚茂康、高家明、吴家训等。
1943 年3 月13 日至15 日,遵义浙大剧因为赈济豫灾募捐
义演三天。上演的话剧是《蜕变》,编剧曹禹,导ili二. 邱垒, j寅员
有黄孝述、范易君、吴祖康、王郑德、郑士俊、下婶,陈福梅、
郑佩乏、张团珠、朱祖培、朱自明等,舞台监督黄盛智,后台主
任蒋祖荫。当时竺校长借夫人曾jtj 播声电影院内观看该剧。《竺可桢日记》中记载道:“……此剧无高潮,亦无主角,故不易做
好,全场四幕,须四小时嫌冗长,对白大可减少,如第一幕之前
半是...….”
此次豫灾募捐义演,浙大剧团京剧亦有演出,剧目有全本
《贩马记》宰,演员为韩定国、周桐、谭大年、刘国瑞、吴祖
康、王郑德、谭炳短、熊修臻、傅永宁等人。话剧组的人则tr 串
跑龙套。此外,遵义浙大剧团先后还上横过《榕门寺》、《苏三起
解》、《群英会》、《审头刺汤》等。
1943一1944 年剧团团长由郑士俊和薛威武担任。郑负责话
剧,蔚负责京剧。邱堡导演对以前(42 年5 月15 日)上演过的
话剧《茶花女》改编本提出意见,认为该次演出效果不佳,补救
办越是按原版翻译本的《茶花女》,再排练上演一次,以挽回影
响。原版译本在抗战前,邱先生已在杭州艺专上演过。邱曾扮j寅
阿芒主角而轰动一时,足见它是优于改编本。他并将所藏的该剧
在杭州上演时的剧照给我们看。舞台设计新颖美观,布景采用弧
形景片构成。当时我们也听到-些观众反映。正如生校长1942
年观剧时,认为“此剧缺点;占毛多
生的建议都f1气f导考1志Q 邱先生.方面跟后台负责人蒋祖!剪句:f制曲
线新景)γ有关问题:另- .方面组兰L:、我们跳交谊舞、为剧中舞会场
面作准备,??活动过-…段时期。终以该剧场面过大,剧团在战时
后方受物质七种种限制, 一时难以实现而作罢。这时我是学生代
表,并被推选为学生会常务于事。为了满足同学们文娱生活需
要,决定由浙大脑l 闭为全校师生联欢, i而赶排三个翻译的独幕
剧:《--间房间》与《千方百计》, 二届j i扫吴祖康、王其r~德、朱自
明、刘家联、杨风子等演出;《可怜的裴迦》i-b 郑t丁俊、周定之
与黄孝述演出。导演均为邱垒,舞台监督韩泽民,后台主任蒋祖
荫。这三个独幕剧,于1943 年秩上演于遵义播声电影院。当时
还铅印了一种演出特刊,除了介绍剧情外,还登载了演员及后台
工作人员名单,在场内散发给观众。
遵义浙大外语系于1942 及1943 年,曾创办了白·个“外文戏
剧班”。当时张君川教授开设了外文戏剧课,为了让同学们在学
习戏剧理论时,能够跟戏剧演出实践相结合,就创办了这个
“ Drama Club”。由汪绩功同学主持其事, i青邱经先生担任导
演,共排放了二个话剧: 一是用英语演出的《蠢货》( The
Boor),系柴霍夫名剧; 二是德文中译本《寄生草》,演员为薄
学文(薄冰)、潘维白、周定之、王毓华等。在排演与演出过程
中,浙大剧团有关人员曾予以协助。1986 年,邱釜先生在护曾
将所藏的, 40 多年前在遵义外文戏剧班拍摄的集体合影相片给
我看。上面街张君川教授、邱釜导演及戏剧l班同学们,其中我也
列席其间。这张相片我原有一张早已散失了。邱先生的一张现已
不知存于何处。
以上所述截止于1944 年夏,以后我毕业离开遵义,但遵义的
戏剧活动1944-1946 年间一定还有不少,有待校友们补充。
(郑士俊简介见前)
浙大的京剧演出
+陈、献唐广苟、徐贤璋
京剧,又称国剧、平剧,俗称京戏、大戏,创立于乾隆二卜
五年( 1760 年)。自安徽语调四大徽班的三庆、四喜、春台、和
春进入北京起,至光绪五年( 1879 年)庇黄界泰斗程长庚吸
止,已经过119 年。由于北京地区人文萎萃,宫廷提倡,从业人
员敬业并人才辈出;加之社会大众支持,因而京剧发展极为快
速、充实,成为一种深邃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阐扬我国固有道
德,具有教化功能的高尚娱乐。
京剧大师齐如山写文章讲:中国剧的组织有唱白、动作、衣
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音乐等八部分;而任何
愤员在舞台上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所以京剧表演是极有旋
律的艺术,演员在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唱一句腔、道一句
白,都得有相当的规律管制。任何戏、任何演员、什么时间、在
舞台上应该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错了就不像样。两个以上演
员同时在台上演出时,也须配合严密,才算精采。1941 年,浙
大在湄潭有一次演出《打渔杀家》。农艺系教授孙逢吉老师饰萧
思,女同学章清饰桂英儿。平日里师生,上了台演父女,倒是最
佳搭配。当萧恩在岸边解了绳缆,跳上船头时,船头应该下沉,
船尾应该上翘;但是萧恩下沉时,桂英也跟着下沉;萧恩接着将
身上冒,桂英也跟着站直了身子。直看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回
忆此事,我还要笑。
孙老师有条好嗓子,唱起来苍劲雄浑,凄凉醇厚。他一面划
桨、一面唱着:“恼恨那吕子秋为官不正,仗势力欺压我贫穷的良
民,船行在半江中,儿要掌稳f 舵......·’ 。啪,他老人家甩开大
步在台上跑小圆场,可是他平常戴惯了-· - 千多度深度近视眼镜,
k台后已化妆成老渔夫,自然不能再戴镜子,就此跑出国外,船
穿打到我这戴眼镜的琴师,而把我的眼镜打掉了,他还不知道台
F为什么又笑了起来。那是关切,也是欢快的笑声。
任何社I.fl组织,若求绩效优良,必须领导人物热心,人才齐
全;还得有几位任劳任怨的干部才行。“浙大京剧研究社’就具备
这些条件。这个研究社,是1938 年浙大在宜山时,由一些热爱
京剧艺术的同学组成的。到了40 年代办得有声有色。笔者是在
宜山入学的。迎新会上,由于我们同届新生里有会操琴的赵泽
寰、黄友松,能唱的有我,还有周本湘、李久春;再加上1936
年入学的学挺:李秀云、沈承书、副承范等,晚会节目里就有好
几个京剧清唱呢!为支援广西抗日前线战士,我们在宜山进行过
一次公开义演,演出《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等剧.全部收入
用于慰劳抗日部队。
母校于1939 年8 月从宜山再行迁校。先头部队抵达贵州遵
义,四年级毕业班先行复课。10 月间,我们二年级到遵义肘,
他们利用课余又在排《打渔杀家》。那是准备新年献演的。由沈
承书饰萧恩,李秀云饰桂英儿。他们两人戏剧造诣均高,动作地
道娴熟,扮相极为好看,唱腔又很优美,效果极佳。后来,又排
演《宝莲灯》、《四郎探母》等剧。演出主旨有时是劳军,有时是
与地方机构联合庆祝春节。当1940 届同学毕业时,在遵义电影
院的京剧横出,规模较大。
1940 年夏天,农学院也在湄潭复课。同年暑假后,浙大附
中在酒潭成立。农艺系有孙逢吉教授,园艺系有熊间和教授,他
们都工须生。熊教授兼工老旦。附中英文老师吴耀卿,文武昆
乱,八行通透;唱打说白,门门精通。物理系讲师(后升副教
授)杨有拟的胡琴拉得很好,而赵泽寰、黄友松合拉的梅派戏
腔,简直不输职业水平。另外,前后同学中除了上面讲的李秀
i蔓渴史话717
云,沈承书、谢承范外,能唱会演的有老生赵梦寰(兼花脸)、
张兆青、李元左晶、张粹新,青衣有周本湘、任允慧、黄淑蓉、韩
定国、章洁、周桐,丑角王以靖等。入这茂盛,角色整齐。还有
好些同学的大名,因时日久远,不复记忆。
我们在遵义、湄潭横唱京剧最大困难是服装。但是大家演出
的劲头很足,所以除在剧目方面尽量挑选服饰简单的以外,不得
已时只有用克服困难方式自己缝制。戏服原本是非绸即缎精工绣
制的;而我们自制的,在光泽、图案上较差,但并未影响我们演
出效果。原因是我们在演出的其他方面都是优良的,弥补了这项
不足。
说起我们的克服困难制品,很多同学都参加缝制。其中周本
湘画是昂藏七尺的男生,却极工于女红,能裁会剪,又绣又缝,
常快工赶制戏服e 穿着起来,台下观众哪里知道这是出自男同学
之孚?
其次是武场指挥和大小锣及锐钱手的人员配备。鼓师是整个
表演现场的总指挥,他固然必须会打小鼓领导全场,而且对全戏
耍熟悉.所有人物出场顺序,什么动作、唱腔,或是有道白,他
在事前都得清楚,才好起什么点子、打什么名堂。锣鼓有口诀,
俗称锣鼓经.如果你对于戏的情节不熟悉,就算你会背锣鼓经,
也打不起来D 1940 届的沈承书常在我们排戏时口打锣鼓经,指
挥我们的动作。他毕业分配后,我们只好借重外界支援了。
我们社团名称是“浙大京剧研究社”,它在发展中渐臻完善。
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一)切磋国剧唱做表演艺术,使同学们在
课余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增进相互感情,(这在当时,对于很
多有家归不得的同学来说得以寄托思乡之情);(二)适当时期与
军民同乐。
活动方式是每周末晚间聚会练习一次。由参加的教师、学生
相互指导学习。平时均以练习各门派的唱段为主。由于有三位水
718 遵湄史话
平较高、善F操琴的师生在校,不断反复练习,所以无论老生、
青衣或是小生、花脸,各类唱腔,都能唱得接近各流派的韵味水
平。每次练习,室内外国听的同学很多。因此,同学们的课余生
活充实不少。
到了一个阶段,如有计划情出,贝IJ除掉平时练习重点改为排
戏外,还于周日加班排练。我们到湄潭后,由熊同和老师任社
长,他最为热心,出钱出力,任劳任怨,与吴耀卿先生热心指导
身段,总排各戏,不眠不休,终于每次演出后获得甚多佳碎。在
遵义湄潭,我们演过的剧目如:《打渔杀家》、《四郎探母》、《宝
莲灯》、《宇宙锋》、《御碑亭》、《风还巢》、《拾;五锚》、《也门
寺》、《辍门射钱》、《黄鹤楼》、《乌盆计》、《打鼓骂曹》、《空城
计》、《贺后骂殿》、《女起解》、《三堂会审》、《霸王别姬》等,同
学们演出各剧中的角色,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舞台上团结
合作精神的表现,越能发挥主观效果。
我从初中起,随音乐老师在每次音乐课的最后l5 分钟,学
唱京剧,后来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50 余年来与京剧结下
了不解缘。通过它,我和任允慧同学结为百年之好;通过它,形
成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戏迷家庭”;还是通过它,联系着海内外
知音同学的友情。
今年是我和任允慧的70 寿辰,我们的三男一女,四户儿孙
为我们祝寿。主要方式是“陈家班的京剧会演”。长子在《跳加
官》中亮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戏迷家庭,自娱娱人”四句联
语。我们夫妇各自清唱后,由大儿媳主演《彩楼配》,二儿主演
《空城计》,女儿与三儿演出《穆桂英挂帅》。各剧中的其他角色
多由儿孙们充当。孩子们的认真演出,不仅博得到会亲友们的喝
彩,就连海峡彼岸的李秀云学长听了录音也赞赏不绝!
儿女们鼠分别居于海内外,在事业上都各有专长和成就,而
对京剧自幼耳濡目染,肯加钻研,其造诣可说是青出于蓝。我们
:要淄史话719
固然薪传有继,但能甚于蓝,社会方始迸步。浙大“求是”精神指
导我们一生的言行,也体现在我们对儿女的教育上,并传给了他
们。思:“求是”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陈献)
(本文作者:台湾糖业公司总厂长、经理,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浙大初到遵义的炮戏一一《夜光杯》
1940 年初,浙大甫抵遵义。在复课前,学生会为川康水灾
筹募寒衣梢款,曾上演过《夜光杯》。该剧~ 1939 年曾在宜山庆远
剧院演出过,获得宜山人民、军官六分校、炮兵学校及黔桂铁路
局职工的盛赞。连演五场,场!hi芮座。由生物系列届华冰寒饰
女主角莉莉、吴正西(化工四二届)饰副官、王文侄(外文三九
届)饰殷放耕。三人合作,珠联璧合,炉火纯青。冰寒的凤采台
风有40 年代剧社凤子的神韵, →时名震宜山,蛮声八桂。
由于冰寒40 年毕业经港返苏。到遵义后要演《夜光杯》,乃
改由范文涛(外文40 届)担任女主角。其余仍由吴、王等担
承。上演前,剧社曾大作宣传:在丁字口、湄江桥两端、何家巷
口、首都饭店门上、东门口及播声电影院街口均贴出彩色海报,
耀眼夺目。山城气氛为之一新。海报上有:“炉火纯青”的字样,
颇有大吹大擂之势。
该剧在播声电影院演出: 三人合作,有如牡丹绿叶,相映争
辉。海报所誉,不为过也。文涛是外文系特优生,每年文学奖金
的膺奖者。平日沉默少言,朴素大方,美艳文静。这次横出风采
俊俏。由于天赋聪慧,文学根底好,对莎、易等的戏剧名作,领
悟精湛,苏式京白,吐字清晰,手式眼神,一侧一旋,神韵批美
凤子与J水寒,故能紧扣上千观众的心弦,获得圆横成功。五场满
座。
这次演出是浙大来遵义的首次炮戏。一举而轰动了寂静的山
城。征服了陆军大学、军官外语班、“步兵学校”的学员和遵义的
文化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陆大的学员们久住山城,文化生活贫
乏,→且欣赏到文学艺术造诣较高柏戏剧,思想受到了较大的震
动。他们在这些日子里,如醉如痴,夭夭光临,剧场每日:满座。
自此,山城的文化生活如雷鸣惊挚地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
异口同声赞扬浙大的文学艺术戏剧“真了不起”。浙大在遵义、据
潭的戏剧活动,从此一帆风顺地向前开拓、迈进。同时又培育了
几代戏剧人材。
(唐广蒜)
浙大在遵义的戏剧和周桐的“霸王别姬”
浙大在遵义的几年中,戏剧艺术进步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曾演出大型话剧:《夜光杯》、《日出》、《雷雨》、《野玫瑰》、
《茶花女》等名剧。京剧的上演节目有:《起解》、《会审》、《四郎
探母》、《红鬓烈马》、《鸟盆记》、《别姬》、《捉放曹》、《珠帘
寨》、《黄鹤楼》、《拜山》、《窦尔登》、《白水摊》等。最负盛誉的
演员有:范文涛、姚文琴、李秀云、吴正西、王文佳、胡品清、
叶楚贞、韩定国、周桐、周本湘、弘贤璋等数十人.他们演出话
剧或京剧,一上舞台,就能压住阵脚,稳定观众的情绪,使其思
潮随台上的剧情而浮沉起伏。这是由于演员们有较高文学素养,
戏剧艺术造诣渊深,化妆技巧高超,交光互影而显示的艺术魅
力,使观众陶醉于剧情发展的过程中.
40 届外文系周桐(现在夏威夷),乃长沙名门闺秀,家学渊
源,聪慧活泼,惆侥大方,能歌善舞,接受能力强。上浙大后,
遵湄史话721
受名师教诲,文学艺术造诣与日俱增0 1944 年秋,她师从在遵
义的名旦赵鸿云(赵奎宫夫人),学《霸王别姬》,为时半月即登
台献艺。其唱、傲、念、舞均规范地如师所授。唱段如“二六”,
“南梆子” 、“快板”等梅派韵味极浓,舞剑、圆场均臻神化.霸王
由化工41 届赵梦寰担承,受赵奎官指点,工架唱腔甚为雄浑,
火而不过。与周桐的“书卷式文武花衫”搭配,甚为壁合,儿能与
《夜光杯》中的冰寒、文祷交相辉映。全剧彩声、掌声不绝于
耳,连特邀把场的赵鸿云也连连鼓掌叫好,因此,《别姬》一
剧,载誉山城,轰动遵义.
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四度播迁,最后定居遵义。学生激于爱
国热忱,连年均有文艺剧目义旗,场场获得成功。溯其原因,皆
由于演员文学根底深厚,戏剧造诣尤精,对人物、剧情、吃透其
内涵,又得名师导溃,故能一鸣惊人,非偶然也。这就是张其陶
先生在《浙江湖》中所指出的:“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在于网罗百
家,囊括大典,发生交光互影,拍概无穷的作用。”
(唐广蒜)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