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101营大事记

本大事记是根据1989年8月《空军雷达兵军事工作大事记》中“空军雷达第一营简史”一文和众多战友们历年来在各种书刊上发表的回忆资料,其中也有少部分是我个人的日记记载,初步作了一些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战友们共同来充实、完善。

49.5.3
1948年底,在我南京地下党的工作下,原国民党国防部六厅下属雷达研究所的广大爱国青年技术军官趁南迁广州之机,在杭州滞留,在杭州地下党党的领导下,于1949年5月3日起义。
6.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华东野战军七兵团教导团指导员刘子真任该雷达研究所军事代表。
9月
华东军区通信处派李克林接管原国民党国防部六厅下属雷达研究所残留在南京的人员和器材装备。
10月
根据华东军区命令,杭州雷达研究所人员、器材和装备全部迁回归南京,由华东军区航空处统一领导。
11.7
南京航空办事处主任乔坚传达华东军区航空处指示:雷达研究所立即着手修复雷达,培养技术骨干,准备筹建雷达部队。
50.2月初
华东军区决定从山东泰山、泰西两个军分区抽调经过战争考验和锻炼的指战员194人到正在组建的雷达部队工作。其中有泰安县大队任大队长兼武装部长孟继萃,山东军分区作战科副科长李启文,泰西军分区王德明等同志。
50年4月初
先后从南京警备司令部教导大队、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和上海华东团校调入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优秀知识青年124人到雷达研究所进行雷达操纵业务培训。
4月中旬
华东军区航空处处长蒋天然、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向孟继萃、刘子真宣布成立雷达部队。
部队番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
大队长: 孟继萃
政治教导员: 刘子真
副大队长: 李启文
副政治教导员: 王德明
50. 4.22
1950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华东军区航空处电讯大队”在南京正式宣告建立。
大队建制: 大队部有参谋3人、政工干部4人、工程技术人员6人、电台台长1人、后勤3人、医卫人员3人。
大队辖五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两个观察班,一个技术组、一个警卫排。
每个观察班有雷达观察员、标图员和记录员12~13名,配备警戒雷达一部
主要装备:
日4式雷达 2部
日313雷达 4部
美SCR602雷达 4部
上述装备全部由雷达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修复。

工程技术人员:33人,全部是从雷达研究所自愿报名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择优选取的,其中有解放后参军的大学生6名 。
5月初
成立大队党委。
党委书记: 刘子真
党委副书记: 孟继萃
党委委员: 刘子真 孟继萃 王德明 李启文 吴焕宇 房锡恩 张宝珠
5.27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根据苏联驻华大使及武官关于对雷达部队进行训练的建议向毛主席写了报告。
5.28
毛主席阅后即批“同意”

6. 3
大队奉命调往上海,接受苏联军事顾问的训练,学习雷达操纵、情报方格标图和编组传递等基本方法。准备奔赴福建前线,参加解放沿海岛屿及台湾的战役。
6.25
朝鲜战争爆发。
7.29
中央军委电令华东、东北军区首长,调该大队到东北,归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指挥。
8. 1
全大队在上海江湾五角场大队部欢聚,庆祝“八一建军节”。
即在当日下午,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黄径琛向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刘子真传达军委命令,要求三天做好准备开赴东北执行任务。后根据大队实际情况改为七天。
8. 7
成立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东北军区副司令、参谋长贺晋年兼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徐迺斌任副参谋长。
8. 8
全大队离上海北上。
8.9
总参命电讯大队隶属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

8.12
下午4时安全到达沈阳。沿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迎送。
8.13
东北防司高鹏副司令、徐迺斌参谋长和苏联顾问查廖夫中校听取孟继萃、刘子真关于大队人员编制、装备和训练情况的详细汇报,并立即作出编制调整和部署:
调整:原一中队的313雷达和五中队的602雷达互调,包括人员。
一中队 安东(即今丹东) 四式和602雷达各一部
二中队 沈阳市 四式和602雷达各一部
三中队 通化老爷岭 313和602雷达各一部
四中队 宽甸石柱子 313和602雷达各一部
五中队
一部分 连山关 313雷达一部
一部分 清源二道江 313雷达一部
并决定各站增设机要员一名。
8.20
8.16各中队开始行动,奔赴指定驻地,只用了短短四天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全部架设完毕,东北地区第一个雷达情报网开始建立。
注:由于对米波雷达架设地点的四边地形对电磁波瓣的形成的关系缺乏认识,各雷达站几乎都是本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常识,把站点选择在高高的山顶上,致使形成的电磁波瓣分散而又狭小,极难捕捉到目标。所以这是一个不成功的雷达情报网。
9月初
为检测雷达性能,组织了一次预先告知时间、航线和高度的检验飞行,各站均未有效探测目标。
为此东北防司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会议由东北防司副司令员高鹏主持。会议决定派出一名苏联专家协助大队对各雷达站进行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一些雷达站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阵地地形问题。
10.15
从9月中旬到10月15日各雷达阵地进行重新勘测,全面进行阵地调整,其中五中队连山关雷达站(313)移防庄河小郭店。真正构成了一个纵深约800公里覆盖43万平方公里的雷达情报网。
注:到51年1月底三个半月时间里,共发现、掌握敌机2997批70656架次,其中入侵我领空的有358批989架次,较好的保障了作战部队对空中情报的需要。

10.28 -11.2
大队召开第一次观察员(即雷达操纵员)代表会议,总结交流观察实际经验,专题研究了在固定目标中识别活动目标和掌握多批多架目标的问题。

11.28
根据军委1950年11月15日电示,东北防司电讯大队新建雷达机务和雷达操纵两个训练队。
雷达机务训练队学员120名(其中女学员12名)来自哈尔滨、长春、吉林、锦州等地的优秀高职或高中生。
雷达操纵训练队学员150余名(其中女学员20名)来自哈尔滨、牡丹江市各中学及呼兰、富锦、密山、延寿、双城、巴彦、宁安等县中学的优秀初、高中生。
51年1月份两队先后开始训练。范复礼、陈扬轩、伍匡宇、楼宇希任专职教员,袁燧、郑乃森任兼职教员。
这批学员后来成为东北地区雷达部队扩编中的骨干力量。
11月
驻清源313雷达分队奉命调防华北军区京津卫戍区组建的雷达一二一营。驻山东蓬莱担任保卫首都的防空警戒任务,连队代号为西康部队。
12月
1950年12月,我志愿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进驻安东浪头基地,12月21日我雷达站开始为之提供空中情报。
最初,美军对我军雷达部队并没有放在眼里,他们认为“共军只有一些七拼八凑的陈旧过时的雷达,其中有一些显然还是美国制造的”。一名美军主管雷达的情报军官在被俘后供认,他原以为我军没有雷达,即使有一些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雷达没有人教也不会用。
美军在多次空战失败后对我军的雷达和歼击机再也不敢等闲视之了。战后美国官方发表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中写道:“在(1950)12月初,安东地区的先期警报雷达开始就跟踪出现在约150哩之内的远东空军的轰炸机了。中国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重迭在朝鲜西北部的防空配系。由米格一15式截击机,安东的具有全天候着陆设备的机场,以及雷达警报网所构成的战斗能力,对联合国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

51.1
东北军区批准在东北防司情报处设立电讯科,任命刘子真为电讯科科长,同时将电讯大队技术组划归电讯科领导。孟继萃任电讯大队大队长兼党委书记,王德明任政治教导员。
1月
郑乃森同志根据雷达电磁波传播原理,结合天线架设高度和周边地形(有效反射面)在一中队(浪头站)4式雷达上计算绘制出【垂直波瓣图】,经谭大政、裘维炎两位工程技术人员的认真试验、验证,解决了二维雷达报知目标高度的一大难题。郑乃森同志在试验的基础上又写了【雷达电子波的传播和波瓣计算】一文,对全大队乃至全军雷达部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1月
1951年1月21日,雷达发现数批敌机在平壤以北沿铁路线活动,我歼击航空兵部队及时起飞迎敌,大队长李汉击伤F-84型飞机一架,取得了第一次空战的胜利。
29日,我雷达又保障李汉击落击伤F—84型飞机各一架,取得了又一次空战的胜利。
2月
经东北防司首长批准,电讯科技术组和电讯大队有关雷达站工程技术人员的齐心协力,在四式、313的备份整机基础上,在沈阳制成四式天线二台,313天线三台,组成五台雷达。扩大和加密了东北地区雷达网。
3.15
军委总参谋部将电讯大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第101营”。孟继萃任营长,王德明任政治教导员。
4.12
1951年3月30日、4月7日、4月12日,美国空军以大机群轰炸鸭绿江桥,我们雷达部队为保障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11架,提供了可靠的空中情报。尤其是3月30日,我安东雷达站4式雷达值班操纵员姜效文不仅及早地发现目标,而且迅速果断地判定敌机为 100架(事后经过检查架数误差在 5 %以内),准确及时为兄弟部队提供了情报,保卫了大桥,受到上级的表扬。
在沈阳后塔湾组建新机连,装备苏PYC-2雷达两部,除两名站长外,全部是雷达操纵训练队的学员,原拟支援空军派驻朝鲜前线,后因任务改变,一部雷达调庄河小郭店,编入五连建制。一部调丹东
7.21
1951年7月21日,侵朝美国空军以8架F-94型飞机,侵入沈阳地区进行侦察骚扰活动,被我营驻宽甸、安东两个雷达站及时发现,随后纵深雷达也发现敌机,并连续掌握目标,迅速准确地向航空兵部队通报了情况,保证了我方取得击落敌机7架、击伤1架的辉煌战绩。
9.8
东北防司情报处电讯科召开观察工作会议(老雷达兵们把这次会议称为第二次观察会议),历时十天,全面总结一年来雷达战勤业务经验。
9月
为阻遏和击破敌人的企图,首先要加强对空监视、警戒,要求在敌机可能来袭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活动空域上,及时发现和连续掌握来袭的敌机。周恩来总理发电朝鲜金日成首相,商定派遣志愿军雷达部队入朝。第一批于1951年10月至1953年3月,建成3个双机连,1个单机连(配备PYC–Ⅱ雷达一台),将三个双机连部署于咸兴、新溪、载宁,构成第一线雷达网,以加强对日本海方向的对空监视和延伸战线正面的对空监视。一个单机连部署于江界,作为二线接续站。使整个雷达探测范围在正面上扩展40公里左右,尤其是新溪、载宁两站对金浦、水源,敌机起飞时即能及时发现掌握。从而更有力地保障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歼击航空兵粉碎敌人“绞杀战”的空中情报需要,保卫了我志愿军的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其后,于1952年9月至1953年6月,又组成2个双机连,1个单机连,以及地面对空作战部队,分别部署于元山、清津、端川,以加强对日本海方面的对空警戒。
9月中旬
东北防司副参谋长兼情报处处长张侠传达中央军委决定派雷达部队入朝参战的命令。
① 入朝参战雷达站: 宽甸4连
② 营长(孟继萃)在第一个入朝(咸兴)连队出发前,为保证连队在到达部署点后,能迅速安全展开执行任务,亲自率领技术组长程嘉钧同志和营的供给员以及报务员(携电台)警卫、朝语翻译等,先行到第一个雷达站部署点—咸兴勘察阵地,选定主阵地,熟悉地形、环境(包括民情、治安情况)以备指导连队能迅速展开构筑工事、隐蔽,以保证连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任务和做好对空防御。同时与就近志愿军后勤供应站联系,接上军需供应关系。
对第一个入朝的连队的准备工作,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怀、重视,东北防司参谋长徐廼斌同志亲自检查装备情况,督促各有关部门协助连队做好准备工作。如起先配给连队的车辆,多较陈旧,甚至有的轮胎已接近磨平,这个情况反映到徐参谋长那里,而后勤部长未等徐参谋长查询,在获悉上述情况后,迅速换上好车。
9.25
1951年9月25日15时许,美国空军战斗机100余架在朝鲜顺川、安州、平壤等地上空活动。我营和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所属雷达部队,共同保障空军第4师12团对敌机进行截击,结果击落美军F-86型飞机1架。这是我空军第一次击落这种飞机。
9.28
组建了以雷达101营原驻宽甸的4连为基础扩建的一个加强连
雷达连由两个雷达排、一个指挥排、两个警卫排、一个高射机枪排及勤杂人员共206人组成,装备雷达两部(313和SCR602雷达各一部)、汽车11辆及发电机、电台等各种器材、枪支。
连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吴焕宇(兼) 连长:许子云
10.5
我第一个入朝的连队(宽甸4连)开赴咸兴,执行对日本海方向的对空警戒任务。
战争是残酷的,入朝行军的第一个夜晚就发生翻车事故,牺牲年青的警卫战士?名。
1951年
为提高部队操纵水平和作战能力,1951年东北防司情报处电讯科正式向部队发出了开展“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号召。在部队掀起了一个刻苦钻研业务和提高雷达操纵技术的群众热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杨希达小组同时掌握9批目标的经验”、郑乃森工程师的“波瓣估高法”、秦国瑞小组的“情报快速传递法”等很多经验,并得到军委防司的重视,向其他军区防司推广。
从1952年起,军委防司陆续组织华北、华东防司雷达兄弟部队的干部和操纵人员到我区各前线雷达站包括入朝参战的雷达站进行轮战锻炼。在此期间,我们也组织了后方空情较少的雷达站操纵员去前沿各站轮训,以提高实战能力。
52. 1
由郑乃森、袁燧、范复礼、陈扬轩、楼宇希、伍匡宇、胡守仁、张懋绩等八位雷达工程技术人员编译的【雷达电子学基础】一书,经军委防司批准正式出版,成为全军雷达部队训练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29
雷达101营组织三连入朝进驻江界。担负接应位于战线和东海岸的雷达站的任务。
在1952年2月?日我航空兵部队击毙美国“空中英雄”戴维斯等战斗中,雷达部队都提供了及时、准确、连续的空中情报,为战斗胜利做出了贡献。
3.26
雷达101营又组建了7连和8连,于3月26日开赴距战线仅数十公里的载宁和新溪建站,担负重点监控美空军的金浦、水源两个一线机场的任务。
3月下旬
派遣周伦铨、张有涵、王恩海带领20余名操纵员到南京雷达研究所领取SCR-270和503两部雷达。
后来270雷达架设在沈阳西郊张士屯,503雷达调延边。
1952年6月,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召开了雷达操纵员技术会议,总结交流雷达站反干扰的经验,会议要求操纵员把反干扰斗争作为雷达部队的白刃战,积极研究反干扰措施,加强反干扰演练。经过各雷达站指战员不断研究改进和刻苦训练,反干扰改频速度有很大提高。
同年8月,调频范围较宽、调整位置较多的4式和313雷达改频速度分别达到雷达改频速度分别达到?分30秒和2分种,调频范围较窄。调整位置较少的270、602、PYC-2雷达分别达到1分和46秒。
当月18日夜,大批敌机袭击朝鲜新义州时施放电子干扰,PYC-2雷达经调频后继续掌握了空情,对情报保障起了很大作用。
6. 1
东北防司在安东成立雷达第102营,李启文到该营任营长,盛宇任副营长。
9.17
美军于1952年9月开始加强了对我入朝雷达站的侦察和袭击。他们通过航空侦察、电子侦察和派遣特务等手段,发现了我载宁屈海里雷达站的阵地,于17日5时10分和11时30分,分两次出动F-80型、F-84型和P-51型飞机共3批32架进行轰炸、扫射。
另一部602型雷达因伪装巧妙,没被发现。
在敌机狂轰滥炸时,该站绝大多数指战员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抢救器材,救护伤员,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事业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旋律, 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嘉奖。
值班操纵员王占山、白水贵发现敌机来袭,眼看敌机回波临近阵地项空,仍临危不惧,连续不断地测报空情,直到雷达被炸仍坚守岗位。
不满16岁的小战士、雷达操纵员傅魁林,发现敌机来袭,为使群众隐蔽,不顾自身安危,连续鸣枪报警,遭到敌机扫射英勇牺牲。
许多指战员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扑灭火灾,抢出油机和器材。
在部分车辆被毁、运输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用肩膀扛着雷达发射机等笨重部件,连夜转移阵地,在新阵地上构筑工事,架好雷达,继续执行对空警戒任务。在轰炸后不久,敌人在广播中洋洋得意地吹嘘他们摧毁了共军的一个雷达站,实际上被炸后边602雷达仍坚持战斗,而且该连不久又补充了一部新雷达,前进到“三八线”附近的苔滩,继续不断地监视敌人的空袭行动。
9.29
雷达102营11连入朝驻元山。 执行朝鲜东线及日本海方向的对空警戒任务。
11.10
雷达第101营,102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雷达第301营、302营。
52年冬
1952年冬,位于朝鲜东海岸的元山雷达站也遭到了多批敌机的连续轰炸。由于该站修筑了防护工事,除工事外的电源线和电话线被炸断外,雷达和人员均未遭受损失,来袭的P-51型飞机被我军击落一架,飞行员跳伞,被美军直升机救援逃脱。
53. 3月
雷达303营成立驻吉林市,指挥所与地监204团合并,统一指挥。
3月8日
3月7日进驻清津雷达站的先遣队,由见习技术副连长郭柏林带一台车,2名司机(其中一名是朝鲜族的地方老司机兼翻译),1个警卫班和3名电话员共18人组成先行,3月8日凌晨3点多钟不慎翻车,5名同志当场牺牲,8名同志伤势严重,带队的头部撕了一个两寸多长的口子,形成严重的脑振荡。
3.16
清津雷达站开始执行朝鲜东线及日本海方向的对空警戒任务。
3月
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在安东浪头召开有东北防司雷达部队参加的情报工作会议。
4.25
1953年4月25日15时,载宁雷达站(7连)高射机枪排与驻地朝鲜人民军共同击落美军F-4V型飞机1架,机上一名飞行员被击毙,该排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据吴国钧回忆是:1953年2月1日晨5时许,美军4架F4u飞机又向雷达阵地袭击。这次,连队三挺高射机枪全部开火,全连的轻机枪和一百多支步枪也同时对空射击。战斗结果:击伤敌机一架,我方一挺高射机枪被击毁,射手一人负伤。战后,经上级批准,高射机枪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6月初
进驻端川的先遣队在运送阵地用木材时,遭到敌机袭击,协助工作的朝鲜方面的郡森林管理所黄所长头部中弹当即死亡,正副司机杨勇、金顺焕2人受重伤,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
6.15

瑞川雷达站开始执行朝鲜东线及日本海方向的对空警戒任务。

7.27

经过中朝军民浴血奋战三年余,迫使美帝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3年7月27日上午十点宣告全线正式停战。

就在停战前夕,美帝在三八线全面发动地盘争夺战,同时出动了发动侵朝战争来最密集的机群向我显示其空中优势,全天近千批3千架次。

但在我全线雷达部队指战员高度警惕前,再加地面监视哨的密切配合,敌机诡秘的行动无一能逃过我严密监视的火眼金睛,及时准确地将敌情通报各级指挥所,有力地支持了我空军战机和高炮部队的战斗!

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

敌我经常进行激烈的大规模的空战,敌人每天出300~600架次,安东、载宁、新溪等雷达站几乎每天都要掌握上百批空情。

9.4—9.19

军委防空司令部在北京进行第一次战役兵棋演习。

9.

为加强地区防空,分别成立了安东防空司令部和小丰满防空司令部。

10.

东北防司雷达第301营龙泉镇12连入朝驻惠山郡大五是川。划归吉林雷达303营建制。

55. 2.

雷达部队与地监部队合编,各地监团分别改称对空勤务第201团—205团;雷达第301营改称雷达第301团(仅保留机关),雷达第302营改称雷达第302团(仅保留机关)。

55. 3.

东北防司成立对空勤务第206团,接收旅大地区苏军雷达阵地。

55.12.

雷达301团(团部)调华东衢州,雷达302团(团部)调石家庄。

分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