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板凳与菜根香

冷板凳与菜根香
苏步青
教师节快到了。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想趁这个佳节写儿句,用词《忆江南》表达自己的一点感想,看来还是可以的吧。
词曰:教师节,秋日亦春风。冷板凳浮沧海外,菜根香透!日斋中,回首思无穷。
在漫长的旧社会里,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都被看成是寒酸的象征,坐的是冷板凳,当然是“寒”,吃的是青菜萝卡,美其名曰菜根香,实则“面有;菜色”,其“酸”也,可想而知矣!现在,教师的地位空前提高了,从“四人帮”所谓的“臭老九”一跃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冷板凳”这个不光彩的名称该是被彻底抛弃的时候了。抛到哪里去呢?孔夫子说过:道不行,乘样浮于海。捋者小钱也, “冷板凳”比捋虽然要小一些,浮之于沧海,使它永世不得回到神州犬地上来。这就是“冷板凳”浮沧海外”的意思。
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抗战期间随浙江大学流亡到遵义附近湄潭的情景来。那时,一家八口在湄潭破庙里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我家乡叫蕃薯)、蘸盐巴过日子。地瓜也是植物的根,只是没有菜根那么香软。好在我小时在家浙江乎阳时的主食也是地瓜干.总算熬过来了。我刚满四十岁,在庙前开垦出一块大约半亩荒地种菜,夜晚在桐油灯下还在吟诗作乐。这里,请让我录两首诗于下,作为说话的根据吧Z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
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
丰歉谁能卡,辛勤共尔论。
隐居那可及,担月过黄昏。
二、
小圈风光亦盛哉,花椰开尽豆花开。
菜根香入贫家馍,韭叶青浮细草堆。
稼稽方知人力薄,布辞端赖候风田。
蓬门萧散无车马,雨径春深一寸苔。
解放前几年间,教师的生活越来越困苦,连大学教师中,很少不为油盐柴米操心的。我家不象陶渊明那样有回国,谈不上什么“归去来兮,田园将羌胡不归”、只好为“五斗米”活了过来,反正不是向国民党达官要人“折腰”,而是- "俯首气为;帘子牛,不但无损于“清高”、“大巷’!反而在今天看来,和一批青年教师同甘共苦,二既教书,又搞科研,给‘新中国提供了大量人材.谁能说:冷板凳没有出路,菜根香围死人呢q当时,型民党教育部大发慈悲,要派我出国进修两年,{旦被我谢绝了.我这个人有股牛脾气,不象有些人专门喜欢外国,连月亮也是外国的亮,而我呢,老是记住杜甫“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国民党政府说,那就随你的便,继续坐你的冷板凳,欣尝菜根香吧.看我,我这个穷教授注定是不配享受“洋福”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自然不必大惊小怪。令人费解的是,到今天还有个别教授借所谓“出国讲学的机会”,去外国某些小大学教书,实则贪“爱来之食”,把老婆儿女陆续召唤出去.这样,暧沙发代替了冷板凳,白脱油代替了菜根香,甘心作洋奴,有伤国格,可叹也夫。
解放以来,教育界虽然经过几次起落,但总的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显然与解放前迥然不同。J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我来复旦大学工作的当时,中学时代的英语老师,著名书画家马公愚先生送我一张国画《菜根香》。一九五六年,当我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时,老前辈丰子饱先生赠送一幅画,签题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文革”中,这两幅画都被抄走了,并且在大批判会上,批判我对新社会有“刻骨的仇恨,把美好生活诬蔑为“吃瓜豆充饥”。至今回忆起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今天,《义务教育法》已经公布了,这对于广大教师确实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抱着”拼坐终生冷板凳,不忘每饭菜根香”的决心,活到老,干到老,为实现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注,苏步青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蕃名数学家,就被八年中,有七年居住在湄潭南关胡贺寺里。现庙虽倒榻,但当年他耕耘的半亩菜地仍存在.转载本文,目的在于教育,启迪青年一代.〉。

《冷板凳与菜根香》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