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练农

浙大农学院于1940 年5 月与该校理学院、师范学院的理组、工学院的化工系二年级迁往贵州湄潭并于6 月10 日正式复课,同时在湄潭县永兴镇设立一年级分部。
湄潭县位于遵义城的东面,相距75 公里。
农学院初迁湄潭时,唯一较完整的房子是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其他房屋皆为破庙破祠,经过大力修缮改建,作为各系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并新建学生宿舍和教室,使湄潭的农学院初具规模。
在湄潭定居以后,学院有了较大发展。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 年4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同时,由于农场和各类实验室的建立,使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日趋正常。
总起来讲,从1940 年6 月10 日在湄潭恢复上课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杭州,浙大农学院在湄潭进行了七年的教学和科研。这七年中,其发展是大的二表现在一是增设了系所,比如g在抗战初期由杭州西迁时,仅有农艺、园艺、蚕桑、病虫害、农经五个学系,至1939 年5 月15 日就增设了农化系, 1942年4月10日又成立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恢复了农业推广部。二是学生人数有了不断增加。1937 年随校西迁时其学生只有108人。至1944年就增至246人,为西迁时学生人数的二倍以上。三是教职员人数,也有所发展、图书仪器和实验室也有明显增加。四是试验研究与农业推广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农艺系就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园艺系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 个,洋葱、番茄、甜瓜等园艺作物也试种成功。
- 此外?他们对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视。特别是1943 年4 月,院务会议决定,成立“农院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学术刊物如《浙农通讯》、《农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用以互相促进互相交流。
所以1944年4 月10 日,英国剑桥犬学教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到浙江夫学参观后向新犬师生作“战时与平时国际科学合作”演讲时,曾一再称赞浙大为“东方的剑桥”,并着重提到s 遵义之东75 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中心”。
浙大农学院在那样艰苦约环境里和那简陋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犬的成就呢?这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了‘求是’精神,贯彻了求是学风。
1938 年1 1 月19 日浙大在宜山的校务会议上,就决定以“求是”为校训,以此作为探求高深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准绳。自此以后,“求是”学风就更加深λ 到全校师生的心中。
农学院随校木部西迁,从1937 年11 月起,至1940 年5 月在湄潭定居,历时二载半,途径六省行程共2600 公里。全院师生员工在西迁期间饱经沧桑,历尽千辛万苦,就是凭着“求是”的信念,刻苦自励。
(-〉在辗转迁移之中,师生仍各守本位,研究学术、完成课业。
,农学院在抗战时期共经历五次搬迁,每次搬迁过程中,由于师生员工步调一致,同舟共济,都能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使搬迁行动达到预期目的。在具体的搬迁过程中,教授、讲师、1月员和学生不分职位高低,都能充任押运留守等艰辛的任务,使整个学院在西迁中始终保持井然的秩序。这种良好的秩序,又成了良好学风的保证。“往往迁抵临时校址后,即于最短期内恢复课业,延长学历,展期考试,甚至取消星期例假、春假、寒假及缩短暑假进行补课,是以每学期上课周数,远超部定限度之上”。(孙祥治《抗战以来的国立大学》1941年9月〉农学院在西迁时期里,一般每学期上• 55 •课周数都在16周以上,即使在辗转搬迁行程中。仍能坚持按规定完成学业,殊非易事。
自从西迁离开风景秀丽的杭州华家池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始终是非常艰苦。本着“求是”学凤和“勤朴”的校风,农学院师生的学术研究空气仍是十分浓厚。每每“初至一地,草草定居,立刻上课,一条板凳可以坐几个人,一块木板,可以当课桌,倒过木箱,就是实验桌,竖起木箱就是图书架。警报声中,山洞里、国垄上,亦可以口讲指画”〈《国立浙江大学概况》〉。平时实验,以木炭代酒精,以酒杯代烧杯,没有自来水以抬高的水缸或木桶联接皮管代替。由于教室紧张,白天时间安排不下,就排在晚上傲,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晚上没有电灯就在拥油灯下专心刻苦学习。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 56 •。
批批学生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至今不少毕业子艰苦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校友,追忆往事时,对母校的“求是”学风仍赞叹不已。
在湄潭时期教师的生活非常艰苦,但环境优美清静,无敌机的侵扰,能充分利用时间刻苦研究,各系均开展学术讨论。读书报告是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周由学生轮流作报告,全系教师参加评议,既严肃又认真.主讲学生往往被提问得满头大汗。
这是对学生智能培养极好的锻炼。在科研方面尽量利用农场和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各种研究。或进行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及社会等调查,均取得了不少成绩。
学校不仅对学生的智育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品德和体育也很重视。对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除教育外,不讲情面,按章办事,直至开除学籍,从不姑息迁就。1P. 对同学的困难和• 57 •正当的事求则千方百计加以帮助解决。为丁锻炼师生体魄,利用天然江河在泰和赣、宜山龙江、湄潭湄江均开辟游泳场,空可桢校长带头参加游泳,为师生树立了榜样,形成师生体育锻炼的风气,对加强师生员工体质有很大的帮助。1942年5 月4 、5 两天,在湄潭运动场召开了抗战时期第一次全校春季运动会,农学院男生取得了全部径赛的第一名;女生成绩更好,除垒球掷这外,包揽了其他田径项目的第一名;还有不少第二、三名为农学院学生所得。
(二)西迁中始终不忘服务于社会百迁途中,虽然行踪不定,条件艰苦,但出于为社会造福的办学宗旨,农学院在西迁中结合本院特点始终不忘为社会服务如在江西泰和时期,与江西省合办了沙村示范垦殖场,• 58 •·、为解决战时难民安置及粮食紧缺等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广西宜山时期?农学院接办了标营区农场,并计划兴建小龙乡农场,只因时事关系未能如愿。
在贵州七年定居时期,农学院经办了贵州的农业职业教育,兴建湄潭农场、规划、设计漏城八景,并先后在遵义和湄潭两地r 进行马铃薯、番茄种植的推广,黔北病虫害防治的推广,优良蔬菜品种如洋葱、花椰菜等,种子的推广、西瓜种植及胡桃育种的推广等。
(三)生活艰苦,仍坚持孜孜为学农学院的学生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大多沦陷,家庭经济来源中断, 日常生活陷入困境。为此学校开畏了各种工读活动如打字、缮写、油印、清扫、挖树坑•. 59 •等以解决同学的困难,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需要,同时又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立的思想。使他们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学习,完成学业口当时教师的生活亦是十分艰苦,他们与学生共度这个非常时期。一些教授?身穿补丁大褂,不管“茶炉未熟,米瓮已空,仍然钻进实验室里,完成他的试验,发表他的文章”。
(《固立浙江大学概况》、《十年教训》诸葛麟〉“学理之研讨重于物质之享受’\这是浙大师生所共同具有的信念,也正是浙大传统学风的体现。以致每当新生进校,老生离校,学校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母权刻苦耐劳的精神”。《浙大日刊》, “毕业生应能慎思明辨,傅能日日新,又日新,以发扬而光大之;在社会服务不求地位之高,薪水。
之优,而在于努力去干,只要所干之事是吾人份内应做之事”。(《笠可桢日记》1938年6月26 日〉,经过这种权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浙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工作、生活的原则,所以学生在社会上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声誉亦很好。以致校外的人,碰见了,总是称赞浙大的风气朴实。
“求是”学风和“勤朴”的校风,经过抗战非常时期的实践,更加深入全体师生的心中,并且继续加以发扬。
(四)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全线节节溃退Q 浙大学生出于爱国的热忱和对日寇的愤恨,在西迁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展开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从1937 年到1941 年多次发动捐献、义卖宣传、慰问伤病员φ 并利用假期,学生自治会组织浙大战地服务队到前线服务, 1939 年暑假部分同学自带行李,书报杂志,从宜山出发到德胜、怀远两地的伤兵医院进行慰问,并为他们缝补衣服、演出话剧《再上前线》,伤兵大为感动,高呼“抗战到底”。1940 年第二次组织战地服务队参加同学77 人,其中有女同学17人,分救护、宣传、联络军民及歌咏戏剧等工作,由农学院学生潘家苏等率领到大塘、迁江口和宾阳等地, 自1 月1 日到2 月2 日在前线开展,包扎救护伤员,举行军民联欢,深入农村,慰劳抗属,宣传抗日,并帮助农民识字等,受到当地群众和士兵的欢迎。
〈五〉反对“思考”1941 年夏-国民党教育部为了钳制学生的民,华革命活动,打击进步势力,曾决定对各犬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总考”。浙大学生会在进步学生的策动下,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策略p 发起了反“总考”的斗争。农学院学生在进步学生的带动下,采用不进考场、抢卷、交白卷等方式,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由于同学们的坚持斗争,不参加“总考”的应届毕业生,校方仍给予毕业,但部分学生受到了处分。
(六)倒孔运动和潘滕事件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港官吏纷纷内逃。孔祥熙家属携带财物及狗专机飞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也引起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化。昆明各校首先发起“倒孔运动”,进行示威游行。浙大在遵义的学生也于1942 年1 月16 日举行了示威游行。
湄潭同学收到西南联犬同学的来信和传单、分别油印张贴在文庙、北门大饭厅以及南门外一带υ 桥社原拟召开犬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但被国民党阴谋破坏。
1942年1 月21 日晚,湄潭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叶道明等人率保警队员到农经系助教潘家书,学生藤维藻住所,进行非法搜查。叶将自己伪造均阿封反蒋倒孔宣传品及一份倒孔宣言底稿,带入房间、暗中插入-诬陷潘、藤二人,并要强行拘捕。对此吴耕民、梁庆椿、杨守珍等教授开会发表声明,对假造证据, 随便抄家、抓人,提出抗议。竺可桢校长亲自到湄潭了解情况,进行了辩护。1 月26 日,潘藤被遵义警备司令部扣留, 3 月6 日被押送重庆。由于全校长的几经调查、掌握了叶道明等人栽脏陷害的铁证,经多方营救,才于4 月27 日由全校长保释。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