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桓(1926- )
刘君桓,男,1926年生,贵州贵阳人。1944年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和同学组织了拓荒社,1948年参加YF和加入中共地下党,入党介绍人为同班同学左大康,监誓人为物理系同学李文铸。同年当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任自治会秘书。
为了给持续高涨的斗争积蓄力量,1948年暑假中共浙大地下党支部通过学生自治会组织无锡旅行团,籍以培养锻炼学生运动骨干,同时团结教育广大中间同学。刘君桓和同学左大康、许乔翰一起参加旅行团。
1948年秋,党组织派刘君桓到《浙大学生》报任总编辑,这是自治会的报纸。与浙大外文系大二女生李爽秋相识,喜结连理。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浙大学生》扩大为《杭州学生》,成为即将建立的杭州学联报纸。筹备中的杭州学联由三人组成党组,党组书记是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杨作友同学,副书记是同班同学卢婉清,刘君桓是党组成员,分工负责报纸,继续《杭州学生》任总编辑。杭州解放两个月后,进团市委办的青年干部学校,学习马克思主义。
1949年8月下旬青干校结束后分配到杭州团市委工作。上班第4天,乔石同志给刘君桓看一份电报,是中央组织部打给浙江省委组织部的,大意是中央指令第二野战军解放西南,各个解放区川滇黔籍的干部、党员都调到二野,速往南京二野西南服务团报到。他当即表示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命令。交代完工作立刻回到学校告知李爽秋,她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当天下午即丢掉熟悉的书籍笔记等物,与杨邦巽、潘为湘等人离开母校,到城站乘傍晚的火车前往南京。第二天到达南京,持浙江省委组织部介绍信到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报到,被分到一支队(即云南支队)四大队,驻地在南京紫竹林东方语言专科学校。
在一支队入住一个多月后,因西南服务团贵州干部队人少,一支队贵州籍队员转入贵州支队。9月26日贵州干部队宣布成立,除原有的30多人外,又从南京《新华日报》与新华社南京分社合办的新闻训练班中调来部分同志,还有原是贵州地下党现在上海的蔡之诚,在上海、南京上大学的杨德政、陈开定等几位同志,全队共60多人。队长黄颖、政委伍嘉漠、副队长汪行远、陈禾。党员组成一个支部,支委除上述4人外还有吴之平。队员编成5个班,上海南京杭州的大学生编1个班,班长蔡之诚,刘君桓是副班长。
1949年9月27日贵州干部队从南京出发,11月16日抵达贵阳。贵阳已于11月15日解放。11月22日,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主任苏振华,副主任曾固、赵健民,委员杨勇、秦天真等。军管会设有民政接管部、公安接管部、财政接管部、建设接管部、文教接管部、市政接管部等。刘君桓分配到文教接管部的学校教育处,任研究组长,负责调查研究中等学校情况,然后进行接管。文教部部长是省委宣传部长申云浦(后任副省长、省长),副部长是五兵团宣传部长康健(后派到贵阳师范学院任院长,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改正后任贵州社科院院长)。
1950年夏天,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这标志着军事接管任务完成。刘君桓在贵州省教育厅任中教科(后改为处)科长。1953年10月,厅里决定派刘君桓到贵阳一中担任校长,后任贵州省委教育部科学处长,贵阳市教育局长。
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达文件,从贵州省教育系统选派1人去苏联留学,条件是大学毕业,25岁以下,政治历史清白,思想进步。刘君桓在浙大读书时就想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就向厅领导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但领导认为工作离不开,希望他留下安心工作。1954年夏,中国科学院来函贵州省人民政府,调刘君桓到中科院工作,领导上仍不放他走。1963年中央组织部与中央调查部联合下文给贵州省委组织部调刘君桓和李爽秋到中央外事部门工作,贵州省这次不能不同意了,遂来到北京。
中央调查部业务学习结束后曾进入国际关系学院干部外语进修班就读。1969年初,整个机关被“一锅端”,到山东邹县的一个解放军农场,开始了 “五七干校〞的劳动改造生活。
1974年2月调入北京语言学院工作。1981年春,受命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首任教育参赞。后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等职。著有《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与李爽秋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