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楠教授生平
  著名生物化学家、“九三”学社会员、前中国生化学会理事、北京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生化学会理事、“生理科学一基础与临床”主编、“生理科学进展”副主编、“生物化学杂志”副主编及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生化研究室主任刘培楠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1年10月22日上午10时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刘培楠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912年11月12日。早年就读于上海光华中学,时值国家遭受内乱外辱之际,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残暴,曾参加爱国学运请愿罢课。后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对化学与生物学的沟通颇感兴趣,并受到早期生物化学课程的启蒙教育。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卫生检验所从事药物分析研究。1937年获罗氏基金会资助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进修,从师吴宪教授。由于北京沦陷,国家形势日益危急,刘先生不甘做亡国奴,乃辗转赴内地为抗日战争出力。先后在中正医学院、贵阳医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重返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1948年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化系进修,研究生物体氧化还原体系中的重要辅酶TPN-TPNH体系。
  早在40年代末期,刘先生即对核酸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当时即使在国外核酸研究也仅仅是在少数实验室中进行核酸的提取和组分分析,对于核酸功能甚少报道。刘先生曾设想在芝加哥大学研究核酸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但得不到指导教授的支持,深感寄人篱下之苦。那时,新中国已成立,乃取道香港于1950年回到北京,立志为新中国科学事业贡献一切力量。
  在中央卫生研究院,刘先生负责组建药物学系,担任药物学系主任。先后建立了六个研究室,使之在短短几年便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药物研制机构。1957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先生转入生化系,着手分离制备核酸并研究其结构与功能,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核酸生物化学研究的前辈之一。文化大革命后于1978年调到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任生化研究室主任,直至退休。
  刘先生来所主持生化室工作时,已年近古稀,但仍矢志不渝,继续从事核酸功能与癌变机理的研究,可谓老骥伏杨,壮心不已!在他的指导下,生化室与细胞遗传室协作,开展了胃癌细胞中癌基因的研究,终于克隆了第12密码子点突变的H-ras癌基因,并证明该基因的活化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他对生化室的研究方向作了远见卓识的布局,积极培养并支持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使得这个年青的研究室在较短的时期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深切悼念刘培楠教授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著名生物化学家、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生化研究室主任刘培楠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 于1991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79岁。

刘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生于1912年11月12日。早年就读于上海光华中学, 时值国家遭受内乱外辱之际, 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残暴, 曾参加爱国学运请愿罢课。后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 对化学与生物学的沟通颇感兴趣, 并受到早期生物化学课程的启蒙教育, 1 9 3 5年大学毕业后, 在南京中央卫生检验所从事药物、毒品的分析研究。1937年获罗氏基金会资助至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进修, 从师吴宪教授, 进行各种氨基酸的提取制备分析。不久, 发生芦沟桥事变, 北平沦陷, 国家形势日益危急, 刘先生不甘做亡国奴, 1939年辗转赴内地为抗日战争出力, 先后在昆明中正医学院、贵阳医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重返南京中央卫生实验院工作。1 9 4 8 年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 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化学系进修, 研究生物体氧化还原体系中的重要辅酶T p N 一T p N H 体系。
早在40 年代末期, 刘培楠先生即对核酸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但当时即使在国外, 核酸的研究也仅仅是在少数实验室中进行核酸的提取和组份分析, 对于核酸功能的报遣甚少。刘先生曾设想在芝加哥大学研究核酸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但得不到指导教授的支持, 深感寄人篱下之苦。那时, 新中国已成立, 乃取道香港于1 9 5 。年回到北京, 立志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在中央卫生研究院, 刘先生负责组建药物学系, 担任药物学系主任。先后建立了6 个研究室, 使之在短短几年便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药物研究机构。除开展药用植物的植物学、栽培学和化学药物的合成、分
析与药理研究外, 还进行有关的生物化学工作, 如核黄菌的生理研究, 核黄素的发酵合成, 链霉菌的生理与链霉素的发酵等, 同时还从酵母制备核糖核酸。1 9 5 7 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 刘先生转入生物化学系, 又重新着手制备核酸, 并研究其结构与功能, 建立了核酸生化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核酸生物化学研究的前辈之一。1 9 7 8 年调到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任生化研究室主任, 兼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直至退休。
刘先生来所主持生化研究室工作时, 已年近古稀, 但仍矢志不偷, 继续从事核酸功能与癌变机理的研究, 可谓老骥伏杨, 壮心不已! 他不断加强生化研究室的建设, 积极培养、支持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 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的提高创造条件, 推荐、联系出国进修, 甚至还亲自辅导英语, 使他们能很快跟上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步伐, 以便学成归国后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此外, 还培养了5名研究生。这样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富有朝气的、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
刘先生对生化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作了远见卓识的布局, 提出分别从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免疫化学、基因表达的调控和雌激素受体等方面人手, 探索肿瘤的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等课题, 使这个年轻的研究室
在较短的时期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水平的肿瘤生化研究基地。
刘先生亲自参加的科研工作有: 小牛胸腺中胸腺肤A 的提取、纯化、生化特性鉴定及氨基酸组份分析,小牛胸腺m R N A 的提纯与体外翻译活性研究; 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普酞转移酶的活性研究;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D N A 聚合酶活性及抗癌药物的抑制研究; 胃癌细胞中H a 一邝8 癌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等。值得提出的是, 在他的指导下, 生化研究室与遗传研究室协作, 开展了胃癌细胞中癌基因的研究, 终于克隆了第12 位密码子点突变的H a 一, as 癌基因, 并证明该基因的激活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这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有关研究已在国际上取得一定反响。
作为所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先生对全所的科研方向, 包括肿瘤临床及基础各学科均积极提出建议和设想, 力争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促进了全所科研工作的进展。
刘先生曾任北京市生理科学会理事长, 中国生物化学会、北京生物化学会理事, 《生理科学—基础与临床》主编, 《生理科学进展》, 《生物化学杂志》副主编等职。在他担任北京市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期间, 呕心沥血,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学术活动, 组织讲习班, 举办报告会, 推动自然科学的普及、发展和进步。并经常撰写专题综述, 供学者参考。
刘培楠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乐观豁达, 对前途充满信心。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焕发了科学青春, 终日忘我地工作。他一生为人淳厚真诚, 朴实无华, 平易近人, 光明磊
落。对待科学事业, 他不断追求, 勇于探索, 治学严谨, 实事求是。对待工作, 他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 认真负责, 任劳任怨。在身患绝症和全身广泛转移情况下, 置个人健康于不顾, 一直工作到生命垂危。对荣誉、待遇, 他从不计较, 随遇而安, 对知识, 他谦虚谨慎, 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对后生, 他热情扶持, 言传身教, 看到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不胜欣慰。
刘先生的一生, 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 俯不愧于人” , 永远是一个值得怀念、受到大家敬重的老一辈生物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