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
山东省思县(后划归青岛市)人,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0~1944年,任浙大农学院助教,执教作物遗传育种课程。1946年在北平西郊中农所农事试验场杂粮室任技士,负责玉米育种日常试验工作。1949年2月,北平农事试验场更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刘泰任杂粮研究室副主任,负责玉米育种工作。
1950年2月,刘泰应中央农业部邀请,参加制定《全国玉米改良计划(草案)》。这个文件由刘泰起草、许多专家共同讨论定稿。中央农业部于1950年3月发布并在全国执行。玉米改良计划确定:为提高玉米产量,近期内要以玉米去雄选种和选育品种间杂交种为主;从长远来说,要开展自交系间杂交种的选育,以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从1950年起,刘泰等人开始设置试验,逐步由简及繁,由试验到示范,由小面积对比到大面积推广,并研制简易玉米授粉器具。经过多年的调查、试验、示范、推广,玉米去雄选种技术获得很大的成功,玉米增产8%~10%;如隔行去雄再辅助授粉,玉米增产可达12%~15%。
中国农业科学院1957年成立,刘泰所在的研究室划归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天时、地利为刘泰领导的玉米育种组创造契机。他们有谙熟的育种技术、成功的育种经验和优良的原始材料,驾轻就熟,水到渠成,迅速育成春杂5号至春杂12号等8个玉米双杂交种,先后在河北、山西、辽宁等省示范推广,增产显著。
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保存的玉米自交系和其他原始材料在全国是最丰富的单位之一。刘泰等人把优良材料无偿地供同行选用。凡是到田间参观的人,刘泰都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凡是同行看中的试材一定奉送。刘泰等人表现出的这种“资源共享”的豁达风格,给同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刘泰和他领导的玉米育种家集体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善于表述,发表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刘泰编译《苏联玉米育种文集》,与李竞雄合译《玉米生物学特性和杂交育种》此外,还就玉米去雄选种、玉米品种间杂交、玉米杂交育种等问题发表20多篇文章。
中国的知识分子对50年代的社会政治运动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刘泰亲身经历过批判摩尔根遗传学、反右派、反右倾等政治运动,尽管他迷惑不解,心情沉重,但还是忍辱负重,缄言少语。继之是发生了1958年的农业“大跃进”,农村里发生的事情迫使科学家思考一些问题。他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浮夸风和高产“卫星”有所微词,可以想象,迎接他的是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思想批判。政治上的苦闷和精神上的抑郁,加以长期患肠癌和肝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仍坚持去果龙江农村驻点,从事科学实验,直到他病重时才返回北京,但已沉疴绝疾,过早地于196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