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洞(1917年—1998年),中国遗传学家,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人。1943年,毕业於广西大学农学系。1945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的得意门生。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195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动物学系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 并是中国遗传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人类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担任《遗传学报》副主编和《遗传与疾病》的主编。刘祖洞生前是上海遗传学会理事长。刘祖洞是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
1917年1月, 刘祖洞生于浙江镇海。在抗战期间, 祖国大片河山蹂躏于日寇铁蹄之下, 江南已经无法容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很多学校都南迁到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青年时期的刘祖洞为了求学, 只身一人从浙江来到广西, 进入广西大学求学, 于194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系, 获农学学士学位。后到在迁移至贵州梅潭的浙江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师从著名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从事遗传学研究, 1945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 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1949年, 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动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 刘祖洞教授致力于哺乳动物的进化遗传学研究, 对美洲地鼠进行种间和亚种间的杂交实验, 探讨杂种不育原因及其隔离机理。这项工作获得了国内外遗传学家和进化学家的赞誉, 至今仍被引用。
1952年, 谈家桢教授转入复旦大学从事遗传学研究。应谈先生邀请,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刘祖洞先生于1953年回国, 再次回到谈家桢教授身边, 任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他曾任遗传学教研组主任, 遗传学研究所人类和医学遗传研究室主任, 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中国遗传学人类和医学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遗传学报》《遗传》副主编, 上海遗传学会理事长, 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学顾问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和细胞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刘祖洞教授是我国人类医学遗传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早在美国求学期间, 他就对人类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颇感兴趣, 发表了“人类卷舌和翻舌的遗传学研究”等论文。回国后, 他为了在我国开创 刘祖洞(LIU Zu-Dong, 1974-1998) 这方面的工作, 于1962年在大连举办了人类遗传学讲习班, 主讲人类遗传学, 全国各地百余人参加学习。此后, 我国人类遗传学的研究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现在已成为我国遗传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我国不少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都是师从刘祖洞教授进入了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
在担任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人类和医学遗传研究室主任期间, 刘祖洞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对人类和动物染色体组的核型分析, 进行了辐射遗传学、毒理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在当时实验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 对人类医学遗传的研究成果累累。1970年代后, 刘祖洞教授带领他的学术团队继续挖掘和发展医学遗传的研究, 率先较大规模地对安徽边远山区的神经类遗传性疾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和血液样品分析, 发现了该区域疾病分布的遗传学因素, 发表了“大别山痴呆病病因的遗传学研究”、“中国人的染色体组型”、“家族性7/9平衡易位与9号染色体部分三体患儿”、“中国人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中国人线粒体DNA突变机理的研究”等论文, 这在当时的中国属于开创性工作。这些基础的研究和发现, 为以后遗传病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研究的基础。
几十年来, 刘祖洞教授努力从事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先后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 直至晚年依然笔耕不辍, 还先后发表了“近亲结婚与优生”、“优生与遗传”、“阈值性状的遗传率”、“Bayes定律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等论文, 1982年, 在《遗传》发表“谈谈遗传学教学的点滴经验”等文章, 受到了许多人类和医学遗传学工作者与教师的好评。刘祖洞教授晚年还在教学第一线任教, 直至退休。他在复旦大学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 刘祖洞教授共招收和指导了37 名硕士研究生和近20名博士研究生以及许多进修教师, 他们现在已在国内外的工作岗位上承担了重要的科研、教学任务, 有的还获得了优异的成就, 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溢滔院士、复旦大学赵寿元教授、薛京伦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许田教授、第二军医大学胡以平教授等都曾是刘祖洞教授直接指导过的学生。
刘祖洞教授性格平和, 待人真诚。受业于刘先生的学生无不对其一生坦荡、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所倾倒。师从先生数十年,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先生大声地斥责他人, 也没有见到过先生和他人争吵。他从来都是那样的平静, 那样的谦和。即使是批评学生, 也是一样的平和声调。记得当年在编写《遗传学实验》一书时, 我的学术与文字功底还很幼稚, 其他老师负责的文稿都已经完成, 唯独我的一份在先生看过几次后依然不满意, 我自愧万分, 觉得因为我耽误了工作进程, 一定要被先生骂了, 但是先生只是看了我一眼, “拿回去再修改修改”。没有批评的言语, 没有不满的脸色, 可是无言的一眼令我长久不忘。也许这眼光里也有对学生的不满, 但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那是长者对青年的期望, 能有这样的师长教诲, 此生幸矣。
刘祖洞教授是宁波人, 讲一口浓重的宁波口音。当年一开始听刘先生的课时, 我们都很不适应, 看着厚厚的遗传教材, 我们都感到可能会很难。但是没有想到刘先生精湛的学术功底和不急不缓的语言把遗传学理论娓娓道来, 没有一丝拖沓, 没有一线断线, 虽少见妙语和幽默, 但就是引人入胜, 平淡中显示出的精深就像绍兴的黄酒, 品后滋味无穷。多年以后, 我们也一直怀念刘先生的课程。
刘先生曾给我讲过一个遗传学基因诊断的研究案例, 由于这个案例非常复杂, 对这个案例, 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很好理解过。后来当我真正理解并找出分析本案例的思路的时候, 刘先生已过世。我每次向同行学者和学生讲起这个案例时, 大家无不对刘祖洞先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妙推理拍案叫绝。正是具备这样的学术底蕴, 刘祖洞教授才能编著出《遗传学》教材。这本《遗传学》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教材之一, 被综合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院校选用为教材和重要参考书。很多遗传学者都是读了刘先生的书走进遗传学领域的。从1979年至今, 刘祖洞的《遗传学》先后印刷了10多次, 累计发行量高30多万册, 是享有盛誉的遗传学教材, 曾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8年, 刘祖洞教授因病在上海去世, 享年 81岁。
斯人已逝, 往事如烟。每当回顾我校遗传学的历史时, 总是不能忘怀谈家桢、刘祖洞、盛祖嘉等老教授的身影。他们是那样的简朴和平淡, 少有现代人对各种名利的追求与浮躁, 留给我们的是他们一生对科学的贡献与追求, 对教书育人的执着。数十年过去了, 留给我们终身不忘的, 其实就是那一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如果抛却了一切浮华和利益的诱惑, 静下心来专致学问瀚海, 潜心授业育人, 也许正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先生风范。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一批学者的高风亮节, 除了令人感动, 令人倾慕以外, 更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