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骞(1922- )
吴福骞,浙江海盐人。1922年4月27日生,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化学工业系,获工学士学位。上海轻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专长化工、造纸工艺,从事制浆造纸。
多灾多难的学生时代
吴福骞先生,1922年4月出生于海盐县沈荡镇百步乡吴家浜。1937年夏天,他从嘉兴秀州中学初中毕业,恰逢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嘉兴、海盐一带,嘉兴府城及海盐县城均先后被日寇占领,16岁的吴福骞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为了生存,他到农村的老家避难。直到1939年1月,得悉当时盘桓在海盐农村的海盐县政府要保送少数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去尚未被日寇占领的浙东地区求学,吴福骞、徐佐才等三个来自百步乡的青年报了名,乘船渡过了杭州湾,来到位于余姚县的国民党浙西办事处报到,后被人保送到省立绍兴中学继续求学。
就在吴福骞进绍兴中学学习前的不久,该校也遭到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损毁殆尽,只得迁移到诸暨县枫桥镇花明泉村的一个祠堂中继续办学。吴福骞在这所农村高中两年多的学习生活期间,先后三次遭受日寇骚扰袭击,遇到情况紧急时,学生们匆忙打起背包向附近山村撤退隐蔽,师生们过着半军事化的紧张生活,生活上非常艰苦,但经过战火洗礼的爱国青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1942年初,吴福骞从战时的绍兴中学高中毕业了,随后就考取了因为战争,杭州沦陷,已搬迁到浙南龙泉山区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工学院。1943年,在结束了一年的浙大龙泉分校的学习后,吴福骞与同学们又转辗来到已搬迁到祖国大西南———贵州省遵义的浙大总部化学工程系继续学习。在当年的浙大化工系有着许多留过洋、出过国的名教授、好老师,他们知识渊博,讲课认真,上课时大多用英语讲课。但当时当地的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甚至连课本也没有,全靠学生边听边记,课后学生相互核对所记的笔记来改正记录错误之处。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英语的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随着战争时间的延续,处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的战时浙大师生的生活也日益艰苦。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已被日寇占领的东南沿海,学生与家庭失去了联系,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政府发放的贷学金来支付学费和伙食费。开始,吃饭时还有蔬菜供应,一个月还能吃到一次肉,但到了1944年只剩下酱油汤泡饭了,而睡的床铺是用竹片编织的。位于贵州山区的遵义,正如古人所言“天无三日晴”,大多数的日子难得见到阳光,空气中湿度很大,早晨起来,双脚伸进鞋子里,也有湿漉漉的感觉,这种常年潮湿的生活环境,终于使吴福骞在1944年的春天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使他关节疼痛不已,行走不便,只得住进当地医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才略有好转。
为了继续养病,吴福骞暂时停学,经朋友介绍,来到四川巫山县立中学任数理化课程的老师。一年后.吴福骞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不久,八年抗战终于胜利,24岁的吴福骞喜悦万分,高兴地回到久别的杭州,回到家乡,进入已搬回到杭州的浙大化工系继续尚未完成的学业。直到1947年才正式于浙大化工系毕业,结束了他多灾多难的学生时代。
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奉献毕生精力
1948年,吴福骞进入了当时颇具规模的嘉兴民丰造纸厂,当上一名技术员,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与造纸事业相伴为生的工作。嘉兴民丰造纸厂是当时在企业管理上最先进的造纸厂之一,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厂长陈晓光在管理上推行技术人员值班负责制,即技术人员在各车间实行三班制值班,要对轮到值班的八小时内的生产和安全全面负责。吴福骞不仅工作高度负责,在生产和安全上不出差错,而且还将在浙大学习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人的操作经验相结合,进行技术革新,为厂里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难题。
有一段时期,民丰造纸厂的主要产品之一———卷烟纸的产量上不去,质量也不稳定。吴福骞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是在原料的配方比例和打浆质量上存在问题,经过测试,他决定逐步增加木浆的配方比例,减少麻浆的用量,并改变了原来的打浆操作法,于是卷烟纸的产量增加了,质量也稳定了,并且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又如该厂生产的一号胶版印刷纸在夏季高温时,抗水度的指标时常不合格,吴福骞从多方面加以检查、测量、试验,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后来终于找到了松香胶施胶温度在超过38摄氏度时,颗粒会出现凝聚状,从而降低了施胶果的质量。吴福骞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降温措施,最终克服了夏季施胶工作中的障碍,保证了一号胶版印刷纸的质量。
造纸用浆量是指每生产一吨纸所耗用的纸浆量(风干),它是造纸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消耗指标。上世纪50年代苏联印刷用纸的用浆量的平均先进指标是每生产一吨印刷纸消耗960公斤,而纤维的流失率为1.5%~2%,而嘉兴民丰厂生产凸版印刷纸的用浆量为1020公斤,纤维流失率为6%~7%,生产成本相对高得多。当时吴福骞作为工艺科的副科长,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查找了苏联造纸业及美国造纸协会的大量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终于采取测定纤维流失和进行纸机浆水平衡、稳定纸机运行等八项措施,从而使嘉兴民丰厂的凸版纸的用浆量降到956公斤,纤维流失率2.5%,这样每年可为全厂降低生产成本100多万元,这在50年代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了。吴福骞还参加了试制号称“纸中王牌”的电容器纸等7种新产品的工作,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吴福骞因此被评为嘉兴专区劳动模范。
1956年,国家轻工业部根据工作需要,将吴福骞调到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当时称为轻工业部华东造纸设计分公司),从此使他进入了全国性的造纸设计领域的工作范畴。他先后担任了全国第一家自行设计的卷烟纸厂———安徽造纸厂,全国第一家用稻草为原料的箱板纸厂———芜湖东方纸板厂,全国第一家硫酸盐法苇浆造纸厂———镇江造纸厂,这三家大型造纸厂的技术经济设计的负责人,这些厂都在“文革”前建成投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在“文革”期间,吴福骞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后又担任了上海市造纸研究所技术情报组的组长,并参加了上海漕泾造纸厂筹备组的工作,在当年勘定的厂址上建造起来的造纸厂,至今仍为上海造纸业的主要骨干企业。
1979年吴福骞又重新调回上海轻工业设计院,担任档资情报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创导了“摸水平、攻关键、促科研”的九字工作方针,促进了设计水平和科研的发展,受到了轻工业部的表扬。
1985年,已经64岁的吴福骞退居二线,但仍担任着工程咨询高级工程师,并同时被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工程咨询专家,他先后担任了五个大型技术引进项目可行性研究专家评估组的组长,主持了青州造纸厂年产15万吨本色硫酸盐木浆项目、南宁纸浆厂10万吨漂白木浆厂项目,邵武竹浆厂及雅安纸浆厂各年产5万吨漂白竹浆项目、建瓯纸板厂年产5万吨箱板纸等项目的设计。同时吴福骞还担任华丰造纸厂高车速、高透气度卷烟纸技术引进项目的项目工程师。在此期间,吴福骞先后参加了由轻工业部、福建省和浙江省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三次出国考察,先后考察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波兰、捷克等国家的造纸设备制造公司及生产企业,进而掌握了国外新技术。同时还参与了引进外商造纸新技术的谈判,通过吴福骞的丰富见识,货比三家,在与外商谈判中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成效。1987年他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吴福骞退休了,但是仍受聘担任昆山钞票纸厂工艺设计的负责人。他通过检索国际最新造纸技术与专利资料,掌握了棉短绒连续制浆新技术及设备,运用到项目设计中,彻底改变了间歇制浆的传统技术,从而提高了纸浆的质量,节约了劳动力并减少了环境污染。这个项目的技改,荣获了国家轻工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生命不息笔耕不缀
也许是当年在贵州遵义的浙大学习时,经常靠摘录笔记来获取知识而养成的习惯,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吴福骞在技术工作中也勤记笔记,取得一些成就后,就通过总结,写成技术论文,不少论文在国内的权威造纸刊物上发表。吴福骞先后在《造纸工业》杂志上发表了《降低凸版纸用浆量的几点经验》《克服夏季施胶障碍的经验》等论文,得到了轻工业部的好评,并在造纸行业中加以推广。吴福骞调到轻工业设计院后,结合设计工作的需要,他不断地收集国内外造纸的新技术资料,写了数十篇论文,在国内造纸刊物上发表。其中《快速置换加热间歇蒸煮》、《高透气度卷烟纸的打浆特性》、《宽压区压榨的理论探讨和各种型式的应用》等五篇论文,因内容新颖,被列入世界著名文摘。
吴福骞还针对我国造纸工业当时存在的问题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例如1982年他所发表的《国际废纸市场的发展动向》是一篇最早系统地论述利用废纸来造纸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运用废纸来造纸的发展。他写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造纸业的影响及中国造纸业发展策略的思考》、《浅论我国小纸厂的出路问题》这两篇论文,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必须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以利治理环境污染的见解。还有他所撰写的《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技术发展动向》及《制浆造纸废水的厌氧处理》两篇论文,为国内造纸业提供了废水处理的新技术。《加强林业建设,增加造纸用材》一文,在论述造纸发达国家是如何开展材纸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必须发展林纸一体化,加强林业建设,提高木浆产量,使我国的造纸林业持续发展。这篇论文于2000年在《中国造纸》上发表后,随即被《中国轻工业报》全文转载,引起国家领导部门的重视。
吴福骞至今已先后发表了与造纸有关的论文、综述、讲座文稿、出国考察报告70多篇,造纸信息300多篇,合计180多万字。如今吴老先生虽已84高龄,但他生命不息,笔耕不缀,继续为发展中国的造纸业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