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先(1919— )
  唐耀先,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我国棕壤的形成、特性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计算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参数等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长期负责《土壤通报》和《新农业》的编辑工作,为传播土壤和农业科学知识作出了贡献。

  唐耀先,1919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前洲镇。6岁入前洲镇唐氏树德小学学习。12岁考入无锡县堰桥镇胡氏中学,在校学习3年,受到无锡著名数学教师许莼舫严格培养,学业大有长进。之后考入无锡辅仁中学(今无锡市二中)高中部学习,成绩优秀。1937年夏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不久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学校向内地一迁再迁。在校长竺可桢领导下,团结了一批著名教授,坚持“求是”校风,教学和科研工作仍能继续进行,而且学术气氛浓郁。当时浙江大学教学计划中,学生必修“读书报告”课程,进行专题综述,这对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学校还规定,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即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为此唐耀先如饥似渴地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加深了对土壤科学的热爱。从三年级开始,他在彭谦教授指导下开展玉米绿肥肥效试验、湄潭中央茶场茶苗枯萎与土壤化学性质关系、湄潭县黄壤pH值剖面与土壤交换性盐基关系等三项科学试验,取得了很好成果。在浙江大学的四年学习,为唐耀先日后从事土壤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夏,唐耀先大学毕业,获农学士学位。9月受聘于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佐,翌年晋升为技士。他与宋达泉、沈梓培等土壤学家一起从事福建省土壤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闽西、闽北、闽南20个县的土壤,撰写了多篇调查研究报告。其中,《长汀山地之植物递变与土壤侵蚀》一文,阐明了长汀河田濯田花岗岩地区之所以变成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的大面积红色沙漠,完全是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滥伐林木和铲草皮的结果。这些调查研究加深了他对土壤的人为灾害的了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唐耀先回乡省亲,看到家乡青城中学因缺乏教师,行将停办,大批学生面临失学。在责任心驱使下,他接受青城中学董事会的委托,主持校务,同时受聘于无锡辅仁中学讲授化学。1950年受聘于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任助教,不久晋升为讲师。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教于沈阳农学院至今。其间,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土壤教研室主任、土壤肥力研究室副主任、教务部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
  唐耀先于1954年参加九三学社,195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精心培育土壤人才
  唐耀先从1950年开始走上土壤学教学岗位,先后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土壤分析及鉴定、土壤发生分类、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1960年,他受农业部委托,主办了“全国新建高等农林院校土壤学师资讲习班”,主讲土壤学。1987年,他在农业部教育局主办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讲习班辅助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农学院夏斐教授(Prof.S.W.Schafer)讲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他十分热爱教学工作,备课认真,讲课内容充实、新颖,讲授方法深入浅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受益匪浅,提高了对土壤科学和土壤工作意义的认识和兴趣。他培养的学生和研究生遍于全国,许多已是高等农业学校和土壤科研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是农业管理机构的负责干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唐耀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主编的《农业土壤学》一书,清晰地阐述了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关系,全面介绍了中国主要农业土壤的发生条件、形成过程、肥力特性、农业利用和改良措施。该书被农业部指定为高等农林院校土壤学参考书。1962年他参加了《土壤学Ⅱ》(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承担有关东北地区各类土壤和盐碱土等章节的编写任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又编写了《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壤管理》两部教材,提出了以“多级参数平衡法”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和方法。应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好方法。
  他还用了不少精力翻译国外土壤学名著。1980—1981年,他主持翻译了由夏斐(J.W.Schafer)编著的《土壤分类与土地利用》一书,介绍了美国的土壤分类、农业分区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经验。1981—1982年主持翻译了美国福斯(H.D.Foth)著的《土壤科学原理》。该书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能给读者新的启迪。其中有关土壤生态、土壤与环境质量、土壤资源与人口等章节是传统土壤学教材中所没有的。他还和李孝芳教授合作翻译了国际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Jenny)的《土壤资源、起源与性状》一书。该书用系统论方法和生态学理论研究了土壤状态因子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对翻译工作,他精益求精,既忠实于原著,译文又典雅流畅,常常为了一个名词、一段文字而查阅许多资料,再三斟酌推敲。这些译著,介绍了国际土壤学界的新进展,对我国土壤学教学产生了显著影响。
  
查明了棕壤基本性质和水热动态
  中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种多样。过去在教学中讨论土壤的发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属性时,多沿用国外土壤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了发展我国的土壤科学,唐耀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工作。1955年,参加了黑龙江通北地区黑土及其相关土壤的演变关系研究。1956年和1957年利用暑假参加中苏合作调查黑龙江流域土壤资源。
  棕壤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土壤。唐耀先对辽宁省境内棕壤的发生条件、成土过程和基本性质作了深入研究。从1956年起,他对棕壤水分、温度、无机养分元素等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经6年努力,获得了沈阳地区有关棕壤的成土条件、基本性质和水热动态变化的完整资料,基本摸清了棕壤土层内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有效水供应量等;对棕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肥力特性也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为棕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探索计量施用有机肥的途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不少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并呈继续下降趋势。增施有机肥料,保养地力,已成为当前保证农业持续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唐耀先通过多年科研实践和认真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认为,要使土壤稳定高产,就必须保持土壤有机质有一个适宜含量,而有机质适宜含量则取决于土壤所处的水热条件和理化生物性状。要确定各种土壤的有机质适宜含量,就需要研究影响土壤有机质消长的有关参数。为此,他采用常规研究技术,进行合理配套设计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对高、中、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样本成对采样分析和统计,求出辽宁省主要农业土壤有机质适宜含量指标范围。其次,根据耕地土壤碳氮比值较稳定和土壤碳氮按比例同步矿化的原理,通过测定土壤氮素矿化率间接测算出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有机质消耗量)。第三,用砂滤管法和盆栽法测定常用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有机质累积量)。第四,结合当前栽培制度测定主栽作物每年根茬量。最后,根据土壤有机质矿化积累平衡的原理,利用上述4项参数,推导出某类土壤的培肥指标和有机肥料建议施用量。尽管这只是一个近似值,但其精度已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从1979年开始试验,以辽宁省4个主要农业土壤(棕壤、褐色土、冲积草甸土、水稻土)为对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方面在沈阳市本校内外布置研究网点,同时与辽宁省朝阳、铁岭、熊岳、盘锦、锦州等地科研单位协作,按同一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经过7年的工作,终于获得了上述4类农业土壤有机质平衡的4项基本参数,推导出建议施用有机肥料量的模式,发表了与此有关的论文25篇。
  唐耀先一直强调,科学试验研究结果必须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因而在沈阳市和昌图县的生产田中布置若干点,进行推广试验。生产试验证明,凡按照建议施用有机肥料的田块,有机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保证了高产稳产,深受农民欢迎。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协助沈阳市农业局制订了农田培肥保养条例,在农村中推行积肥养田合同。许多土壤专家认为,唐耀先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结果,解决了辽宁省主要农业土壤的有机质平衡和有机肥料施用问题,并有可能对农田土壤进行有机质消长的中短期预测预报。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农牧渔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七五”期间由他主持的农业部重点课题“有机肥改土供肥机制及施肥技术”中一项子专题的研究,阐明了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的动态变化。该项研究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出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级参数平衡法
  唐耀先认为,我国许多地方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长期以来各地农业生产结构不协调,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广种薄收,滥垦滥伐,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自然界农、林、牧各业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只有合理安排农、林、牧、副业,才能全面发挥土地生产潜力,保证土地资源长用不衰。他还认为,我国土壤学教学和科研不能停留在讲解和研究土壤的一般自然规律,而要进一步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土地。为此,他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编写了《土地资源评价》讲义,为研究生开出新课。
  他认为,我国过去的土地利用规划,虽然事先作了土壤调查,但对土地缺乏严格的评价;有的虽然作了土地评价,但对农林牧用地之间缺乏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测算和调整。为了解决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中缺少土地资源评价的问题,他设计了一个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目标,进行土地利用分析的“多级参数平衡法。其基本程序是:在假定口粮、饲料粮和烧柴自给的前提下,把粮食、烧柴、肥料、饲料、畜牧业、草地、林地等有关参数分成6级,经逐级求算和多次平衡调整,用线性规划技术优化求解,最后在综合规划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并付之实施。1984—1985年,这一方法应用于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较严重的辽西喀左县后坟村,所得最佳规划方案,实施后使当地农林牧用地结构更加合理,土地利用效益提高3.5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系统开始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参数明确,程序清晰,简便易行。它成功地应用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技术,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向定量化、系统化发展的范例。
  
编刊物传播土壤科技信息
  1957年,唐耀先受中国土壤学会委托,筹办《土壤通报》杂志,历任责任编辑和主编。30多年来他对杂志各项事务一丝不苟,亲自处理。《土壤通报》编辑部没有专职干部,他就动员沈阳农业大学土化系教师兼任,团结协作,完成任务。他十分注意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及时报道国内外土壤科学的新进展。为了保证刊物质量,他对每篇稿件都仔细审阅,精心修改。有的稿件虽经初审否定,但只要文稿内容尚有可取之处,他总提出建议,指导作者反复修改。有时为了校正论文中的数据,他不惜花费时间,查找资料,亲自换算,直到消除差错。对不成熟的稿件,他也热情地指出问题所在和改进意见,鼓励作者继续写作,努力耕耘,为了办好《土壤通报》,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奉献了无数个节假日。
  《土壤通报》每年有为数不小的政策性亏损,经费十分紧张。他一方面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要求编辑部的同志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办事业。
  截至1991年,《土壤通报》共出版了22卷132期,刊登论文、调查报告近2000篇,对促进土壤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培养土壤科技人才,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为表彰他的工作,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唐耀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1970年,中共辽宁省委委托沈阳农学院主办一份主要供农民阅读的、以普及农业科技和识为宗旨的刊物——《新农业》杂志(半月刊)。院领导将这一任务交给唐耀先,并任命他为主编。在贯彻办刊宗旨上,他认为农业生产是多方面的,农业技术是综合的,所以主张在介绍粮食、经济作物生产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照顾到林牧副渔科技知识的介绍和土、肥、水、种、密、保、工、管方面的经验,以便把先进经验和科技知识全面、及时地传递给农民群众。他经常深入农村进行采访和总结农民先进经验,撰写土壤、肥料、耕作等科普文章。由于刊物能服务于农时、农事,文章又短小精干、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深受农民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辽宁省领导的好评。在他主持工作的8年间,《新农业》由辽宁省内发行改为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30万份。广大农民读者认为,《新农业》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是农业生产的高参。
作者:湏湘成

简历
1919年1月13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42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获农学士学位。
1942—1945年 历任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技佐、技士。
1946—1952年 任无锡县前洲镇青城中学校董会办学负责人。
1947—1950年 任无锡县辅仁中学化学教师。
1950—1952年 任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助教、讲师。
1952年以后 历任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土壤 教研室主任;土壤肥力研究室副主任;教务部副主任;研 究生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任到 1988)。
1957年以后 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通报》责任编辑、主编。
1970—1978年 兼任辽宁省《新农业》杂志主编。
1954—1987年 当选为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1983年—1987年 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
1989年 被聘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评审员。
1988年 被聘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土壤地理分支主编。

主 要 论 著
1 唐耀先.长汀山地之植物递变与土壤侵蚀.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 年报,1944.
2 唐耀先.东山岛之风蚀及其防止.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年报, 1945.
3 唐耀先,沈亨理,郭锡昌等.黑龙江通北地区淋溶黑钙土及其相关 土类生成研究初报.沈阳农学院学报,1956(1).
4 宋达泉,唐耀先,严长生等.黑龙江中游的土壤及其农业资源.土壤 通报,1958(3).
5 唐耀先(主编).农业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6 唐耀先(参加编写).土壤学(下).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7 唐耀先.论土壤的予盾性及农业土壤形成的实质.土壤通报,1962 (6).
8 唐耀先,湏湘成,蒋玉超等.沈阳地区棕壤的基本性质和水热动态 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79(2).
9 唐耀先,胡童坤,湏湘成等译.土壤分类及土地利用(美Schafer J. W.原著).农业部教育局,沈阳农学院,1982.
10 唐耀先,谭世文,张伯泉等.不同肥力棕黄土(耕作棕壤)几项有机 质指标的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83(1).
11 唐耀先.关于建立高产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问题.九三学社赴新 疆农业讲学团学术报告汇编,1983.
12 唐耀先,谭世文,张伯泉等(译).土壤科学原理(美Foth H.D.原 著).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3 湏湘成,唐耀先,张继宏.有机物料在不同土壤中腐解残留率的研 究.土壤通报,1985(1).
14 唐耀先,张继宏,湏湘成.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和肥料氮素利用率及 其应用研究.土壤通报,1986(5).
15 Xu Xiang-Cheng,Tang Yao-Xian,et al. Calcalating by Approximate Method the Amount of Organic Manure Required to Increase Soil Fertility. Curent Progress of Soil Science of P.R.C.Nanjing: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6:189— 196.
16 李孝芳,唐耀先,黄润华等(译).土壤资源,起源和性状.北京:科学 出版社,1988.
17 王秋兵,唐耀先,蒋毓蘅.辽宁喀左县丘陵区土地评价中坡度侵蚀 因素分级指标的研究.自然资源,1988(1).
18 佟国良,唐耀先,张继宏.几种主要作物根茎叶等生物量构成的初 步研究.土壤通报,1988,19(3).
19 段建南,唐耀先.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模型的研究.自然资源,1989 (1).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祖祥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土壤卷 一.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第412-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