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去病,男,浙江绍兴人,1928年10月生。195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随后分配到湖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1984年应邀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在肿瘤研究所工作。
孙去病从美国回国后,在缺乏资金、人员、设备条件的情况下,创建了肿瘤免疫生物学研究室。单克隆抗体研究是国际上的新技术,当时国内才刚刚起步。孙教授和他的学生利用癌细胞株CNE为抗原,很快成功地制备了中国第一株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及多株抗大肠癌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1986年获得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大肠癌单克隆抗体在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自此,他主持的单抗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孙去病的实验室已制备出30株杂交瘤细胞。其中,单克隆抗体Hb3 oCC一1、A12—2及W一135等对大肠癌反应尤为突出。CC一1所作用的抗原,通过糖脂抽提、高压液相色谱、高效TL—C及放射自显影的研究,发现作用的抗原决定簇为延伸的双岩藻糖Lewis7抗原,这一新的肿瘤抗原为国际上首次发现。他们采用单克隆抗体Hb3开展了血清学诊断、免疫病理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在血清学检测方面,能检测大肠癌手术的成功率,并能推测其预后和复发。他与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协作,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可对大肠的癌前病变作出早期诊断,并能预测其发展。上述成果在1989年卫生部国家“七五”攻关汇报会上得到一致好评,同时获得了额外增加的科研经费。这两项成果已通过学习班等形式在省内外推广。与此同时,对放射免疫定位诊断及免疫导向治疗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孙去病和他的学生还进行了单抗的免疫毒素的研究,发现免疫毒素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大于对正常淋巴细胞的作用,为今后肿瘤的导向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用杂交瘤单抗进行体内定位诊断大肠癌和独特型疫苗治疗鼻咽癌时,由于杂交瘤单抗的鼠源氨基酸序列,人体产生抗小鼠抗体反应,影响疗效。90年代初,孙去病直接瞄准使鼠源单抗人源化的最新进展——用噬菌体呈现技术生产人源抗体库。以数年努力,已得到两个抗大肠癌的单链噬菌体抗体克隆,与其亲本鼠源单抗Hb3的结合特性完全一致。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学生在细胞免疫方面作了大量前沿工作,主要是脂质体包裹抗原诱导抗大肠癌CTI。,以及将共刺激分子B7基因转导大肠癌细胞的免疫基因治疗,以期增强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而达到治疗效应。1983年以来,孙去病和他的学生们相继完成、发表了《Human colonic cancer associated antigens detect—ed by three monoclo'nal antibodies》、((New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a human colonic cancer associated glycolipid,extend—ed difucosylated Le7 glycolipid》、《大肠癌相关抗原体外致敏法构建人源抗体库》等大量论著。1978年以来,他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8人,已毕业17人;博士生8名,已毕业3人。“八五”期间,孙去病和他的实验室获得了美国CMB基金资助,同时还获得了大肠癌实用化研究的“八五”攻关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多项资助,目前正开展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人源化基因工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以及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