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1909~1992)
孙怀仁,浙江杭州人。民国17年(1928年),到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其间,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民国21年毕业后回国,进上海申报馆申报年鉴社任经济部分主编。民国22年开始受聘上海法学院任教授经济系主任。不久开始在《申报月刊》、《申报周刊》、《世界知识》和《新中华》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分析国内外局势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出路。
针对3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恐慌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军事侵略,孙怀仁接连发表了《金本位动摇之意义》、《货币战争与中国》、《九一八后之东三省》、《中日交涉中的三个经济问题》等一系列文章,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以及转嫁矛盾给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中国带来的恶果。30年代中期,经济学界曾对中国经济之出路何在问题进行探讨,以《中国经济改造论》为题,发表了一组文章,指出那种认为中国产业衰落是由于生产技术墨守成规和货币政策不适应等因素所造成的看法是肤浅的。他认为,要挽救中国产业的命运,找到中国经济的出路,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重建经济基础”。他的文章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民国24年12月,响应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同胞书》的号召,与沈钧儒等一起发起筹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当选执行委员。民国25年1月与沈钧儒、潘大逵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市大学教授救国会。同年,在《申报月刊》上发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法》,指出,研究中国经济,必须先了解现阶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与历史性;先要认识它对外的半殖民地性与对内的半封建性。这个立脚点确定了以后,才能从一切纷乱的经济现象中分清本质与假象他提倡学生要读一点历史,要对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变史等,有个基本的了解。民国26年初,在生活书店出版了《中国财政之病态及其批判》。这部书以充分的材料,剖析了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制度。由于该书触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痛处,出版不久就被查禁。
民国26年后在暨南大学商学院兼任教授。民国31年,随暨南大学迁往福建建阳,任暨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国际贸易系主任、校代教务长。民国32年,转到英士大学任教授、法学院院长、校教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回到上海,在上海商学院任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同时兼任上海法学院教授、工业经济系主任。这一时期,继续结合国内外形势作经济研究,对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民国35年8月,在《中国建设》杂志上发表《当前中国经济之剖析》,批判了当时所谓高物价促进生产的理论。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上涨,是与国民收入和社会购买力的下降相并进,因而不但不会促进生产,并且会因购买力的萎缩而使生产愈陷于衰退。又因国民党当局通过财政手段而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使低落的购买力更加趋于偏窄和集中。这种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已是一个崩溃的前兆。他预言,国民党统治区“空前的经济大动乱,大破产,大恐慌,也许即将在最近期内爆发。”不久以后,国内局势急转直下,预言很快变成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工业经济系主任,是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座谈会的上海著名教授之一。50年代初期,为了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在广大干部中普及政治经济学知识。接受组织委托,向上海各系统干部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辅导报告,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报告人之一。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撰写了《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资本主义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等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丛书,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调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持工业经济研究组的工作,曾主持《中国工业管理讲义》、《简明工业经济辞典》等书以及《辞海》部门经济学部分的编撰工作。1964年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加强部门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加强对中国部冂经济现实间题的研究,包括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建设中新问题的探索,既是建立和发展中国部门经济学的基本道路,也是深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条途径。1978年后,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还主编了《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屐简史》,199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还先后任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上海市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