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俊,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铁道兵第4师司令部技术科科长,司令部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抗美援朝二等功臣。
抗美援朝期间,桥梁抢修时,大多用工字钢作梁(轻便、组装及架设简易,一片长12.5米,高55厘米的工字钢梁,重1.5吨,一孔两片工字钢组成的梁,其最大跨度可达6.8米,一孔用四片工字钢组成的梁,最大跨度可达10.3米),例如,大同江的两座便桥,加起来用了二百多片工字钢,加上后来陆继炸坏的,为数相当可观。1951年7月底,那场特大洪水,把二便桥全部冲垮,130来片工字梁掉到江里,打捞起来后,大部分扭曲变形。当时,我国钢材奇缺,这些损坏的工字梁,必须修复后重复使用。如何修复,既有技术理论问题,又有工艺问题。其他兄弟部队,也同样存在类此情况。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修复标准,修复工艺是不行的。我师技术处张子俊同志,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计算,编制出了《工字梁修复手册》,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钢材,也为抢修作出了重大贡献。志愿军铁道兵司令部,为此批准张子俊记二等功一次,并提前晋升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