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闻(1903~1995)
张孟闻,动物学家,教育家。从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研究数十年,编写完成了《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等多种论著。对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也进行过一些研究。是中国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培养出大批生物学人才。在科普工作上也作出了贡献。
张孟闻(笔名林文),1903年7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张葆灵原为国文教师,后投身于辛亥革命。张孟闻在父亲的身教言传影响下,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中学时代就参加学校中的雪花社组织,以笔墨抨击当时的黑暗势力。1922年考取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他勤奋学习,仅用4年时间修完了5年的课程,于1926年完成了动物学系和心理学系的学业,取得东南大学理学士学位。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他毕业后只得接替他父亲的教职,在浙江水产学校教国文和公民课,并兼任该校总务长。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北伐军的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部下任秘书。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流亡日本,两个月后遵父命回国,在宁波市省立四中担任班主任兼授国文和高中部生物课,并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博物和英文课。
1928年,张孟闻应秉志教授电邀,到北平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讲授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半年后又应秉志教授的聘请,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又担任秉志教授的秘书,兼管总务,历时6年之久。1934年他被邀参加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同年年底,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甲种奖学金去法国留学。在法国国立自然博物馆蛙蛇研究所所长L.Roule的指导下做研究,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中国蝾螈专论》博士论文,论文得到法国当代生物学大师P.Wintebert教授的好评,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由此使他再次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奖学金。他利用这笔奖学金先后考察了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英国,以及意大利的一些博物馆。
1937年,张孟闻接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的聘请回国。当他踏上祖国大地时,正值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内迁,在迁校途中,他以大自然为课堂讲授动物学和野外实习课程,并沿途收集标本,写出了《宜山蛇类记》和《湄潭鸟类志》等多篇论文与讲义。
1943年,张孟闻应复旦大学之聘来到重庆。一到重庆未进校门就被当时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召见,要聘他为部聘教授送美国留学,当时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也要派他去美国,而组织部部长朱家骅则要他到复旦去整顿三青团,动员他立刻加入国民党。张孟闻一一拒绝了这些招聘。他到复旦大学后为寻找失踪的浙江大学训导长费巩教授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1945年7月在重庆召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张孟闻当选为北碚区负责人。他回沪后任上海分会的副理事长(1948~1950年),并主编《上海科协》刊物,次年又担任总会的代理总干事与总编辑(1949~1950年),还兼任中国科学社常务理事(1950~1958年)和《科学》杂志总编辑(1948~1952年)。他曾与复旦大学的左派教授陈望道、洪深、潘震亚等一起去上海市政府向市长吴国桢说理,要求民主。他们还与交通大学等校的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国立院校教授联谊会”。
上海解放后,上海科协借岳阳路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礼堂召开庆祝大会,张孟闻主持会务,陈毅市长亲临讲话,勉励科技人员要为人民服务。张孟闻经夏衍介绍与陈毅市长相识。此后他担任了上海市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兼科技组组长。
1949年张孟闻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代表会筹备会议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该会决定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简称科普)两个全国性科学团体,张孟闻被选为全国科联的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科普协会委员(1950~1958年),回沪后又担任了上海科联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上海科普副主任委员。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及其上海分会(后来改为上海动物学会)的理事长、中国科学社总编辑(1948~1952年),主编《科学》、《科学画报》、《中国科学社丛书》等刊物;华东从猿到人展览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1951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直到1958年因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解除一切职务。
1958年后,张孟闻被迫调至黑龙江省,承担筹建黑龙江大学生物系的工作。1963年该校生物系合并到哈尔滨师范学校生物系,他在该系执教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鱼类学、野外实习等课程。还对黑龙江省的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区系调查。1962年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恢复了名誉)。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再次受到批判,这一年妻子病故,1970年小儿子溺死于松花江中,使他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于1976年退休,移居上海。退休前与上海江湾医院医生陈清如结婚。
1980年张孟闻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为兼任教授,两年后改任该校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继续编写《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的工作,还招收了两名生物学史的研究生。此外,他还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的编委会委员,主编爬行纲史部分。
1982年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成立大会,会上一致推举没有到会的张孟闻为名誉理事长。
1985年张孟闻不幸患了肾癌,手术后在华东医院和妻子的精心医治护理下很快恢复了健康,在这劫后余生的日子里,他又埋头书案,整理他多年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写成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和《脊椎动物学》。
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为张孟闻筹办了90华诞庆祝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钱燕文、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尔宓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教授赵肯堂一起为他编辑了一本纪念文集。黑龙江、哈尔滨、吉林、四川、海南、河北、江浙各省的不少科教界学者来函来电祝贺,他的复旦旧时门人相聚一堂,真是“桃李满天下,笑在丛花中”。这是对他毕生功绩的肯定,补偿了他在坎坷岁月中经受的创伤。
致力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研究
当张孟闻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时,了解到当时国外的生物科学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生物科学还只处于萌芽状态。特别是从事脊椎动物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研究的人更少,于是立志要填补这一空白。开始时,他在生物所所在地区附近进行调查,半年后写出了《南京的两栖动物》论文,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试写论文还有些胆怯,在征得方炳文教授的同意后,将方教授的名字同他一起署名发表。当时得知有一支日本的科学调查队来中国考察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资源,为抢先取得调查资料,秉志教授组织了中国的调查队去长江上游调查,这对张孟闻来说是极好的采集机会,他们赶在日本调查队的前面到达四川、江西、贵州等地采到许多动物标本,在极短的时间内整理成调查报告发表,在科学上为中国人争了口气。张孟闻发表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有9篇都用英文书写刊登在国内外杂志上,如“四川两栖类略述”,“四川爬虫类述图”,“浙江蝾螈志”,“浙江爬虫类简述”,“江西两栖类概要”,等;还发现了2种蝾螈新种:镇海疣螈和贵州疣螈。此外还整理生物所原先采来的标本。写出了“长江流域习见脊椎动物名录”,这是长江流域脊椎动物最早的记录。由于上述的研究成绩,张孟闻被邀参加了中国动物学会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成立大会,他是大会中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
张孟闻对蝾螈类的研究最有心得,除了上述研究外,在1935年一年之中就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他的博士论文“中国蝾螈专论”内容丰富,详述了中国蝾螈的种类,并从形态解剖的差异上给以分类比较,还绘制了许多精美细致的解剖图,得到法国当代生物学大师P.Winterbert的好评,给论文的评语是Tre'shonorable(很可敬),全场为他鼓掌,张孟闻也由此再次获得奖学金。这篇获得好评的论文在30年后的1968年又被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重印成单行本,还在论文前面加上引语,分发给每个会员作为典范。在访问哥德博物馆时,他以客籍研究员身份研究蝾螈的解剖,发表了《琉球蝾螈的肋骨》的研究论文,刊登在该博物馆学报的卷首。张孟闻在爬行动物的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对四川、浙江、广西等地进行了普查外,还对江西宜山地区的蛇类做了专题调查,写出了“宜山蛇类记”,这是一篇惟一的宜山地区调查报告,得到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的赞赏。
在1955年及1956年的复旦大学校庆会上,张孟闻提出两篇长达数十页的学术报告“中国的两栖纲动物”和“中国的爬行纲动物”,这两篇姊妹作都是在查考了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以中国动物种类的固有形态作为分类依据,制定出适于我国的动物分类系统,这是对我国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研究的全面性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两栖、爬行动物打下基础。
1973年张孟闻担任了编写《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的任务,为了写好动物志,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先后发表“爬行动物特征、分目与鳄形目”,“爬行纲动物研究简史”,“爬行纲特征与其亚目分目”等文章,前两篇著作引起国际学者的注意,美国和英国都曾来信索取。他还针对扬子鳄与湾鳄的歧异,在“博物”杂志上发表了“释鼍鳄”一文,引用竺可桢教授的5000年气象变化的理论来解释湾鳄在中国岭南出现与灭迹的因果关系。“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已于1985年完成初稿,1988年经修改后送交中国科学院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对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动物分类学是研究动物科学的基础,张孟闻在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过程中很早就注意到分类学的重要性。1942年他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写了一篇论文“中国生物分类学史述论”。为了研究分类学的历史,他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览阅《诗经》,《尔雅》,《吕氏春秋》等包括商、周、秦、汉、唐、宋各朝代古书的基础上,详细阐明了人类从开始认识物种,给予名称,进而按特征分列到一定范畴中去的生物分类学发展史迹;同时指出中国生物分类学的雏形是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国外最早的动物分类学家林奈还迟于李时珍150年,却后来居上。由此提出我国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必须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他的“中国两栖纲动物”与“中国爬行纲动物”两篇学术论文中提出的分类系统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他在研究动物分类学的过程中还注意到物种与分类学的关系,强调了物种对分类学的意义,发表了“物种新论”、“物种概念”等文章。在1957年发表的“脊椎动物分目的语尾统一拟议”一文中,他提出以“formes”一词作为脊椎动物分目的语尾的见解,被广大学者接受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采用,澄清了分目语尾中的混乱现象。1961年他在黑龙江大学所写的脊椎动物分类学讲义,是一份长达230页的相当完整的教材,详细论述了分类学的意义、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在各纲目特征中也都有各纲的分类简史,并突出了物种在分类中的重要性。这份讲义曾获得鱼类学家伍献文的称赞,认为这样的教材才是真正的分类学讲义,而当时国内已有的同类书籍大都只是分类检索表,称不上是分类学。遗憾的是当时张孟闻正处在逆境之中,未能将它印成书刊。
张孟闻非常重视分类学为经济服务的问题。1957年他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的“略论脊椎动物分类学与当前动物区系调查中的任务”中就强调了这一精神,并且在实际中作出了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参加了全国科联组织的东北考察团,对东北三省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后发表了“我们的东北”和“大连”两篇调查报告,详述了东北地区的生物种类及其开发利用的看法;次年他又汇集各科学家考察的资料包括理、工、农、医、林、牧、渔等各个方面,将它编辑成一本小册子,名为“我们的东北”,由竺可桢教授签署,三联书店出版,但当时被认为有泄密行为而被禁止公开发行,仅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在黑龙江大学任教时,他从黑龙江省中部的五大连池出发,南至牡丹江,东到贴邻苏联的东宁,北到已进入北极圈的漠河,西则进入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的范围内,对两栖,爬行动物及鱼类的种类和地理分布作调查,写成多篇调查报告,如“黑龙江省爬行动物志”“黑龙江省鱼类资源调查初步报告”等,并曾向脊椎动物区系会议(广州召开)提供了四篇调查报告摘要。这些报告为黑龙江省的脊椎动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开展动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也是一门研究动物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基础科学。30多年来张孟闻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多次讲授这门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博士论文“中国蝾螈专论”就是在比较研究蝾螈的骨骼形态,绘制了大量精细的解剖图,进行蝾螈分类而写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执教于复旦大学时,那时时局稳定,教学秩序正常,给他创造了从事系统研究的条件,同时他当时是生物系主任,统管教学和科研,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他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列为脊椎动物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亲自讲授,那时国内已有的教材只有薛德堉著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和夏康农、郝天和合译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纲要》,此两本书的内容都较简单,由于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他深深感到需要一本相应的教材,于是他一面参照国外书籍给学生上课;一面收集资料。在黑龙江大学再次讲授此课程,并着手编写讲义。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动物分类区系”学术讨论会中特别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讨论高等院校生物系要不要开设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这门课程,结论是肯定的。当时主持会议的寿理初(寿振黄)先生会后对张孟闻说“这本教材的任务就交托给你了”这使当时还戴着右派帽子的张孟闻增添了写好这本教材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他在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学院的图书馆中伏案写作,向全国各大院校借阅资料图书,甚至自己出钱购置,至1966年已写成绪论、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排泄、生殖七个系统。十年“文革”,编写工作被迫停顿下来。1977年在成都召开的高校理科生物教材会议中再次决定编写出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会议还正式通过张孟闻为写稿人。当时他虽没有出席也能得到同仁推举而深感荣幸,可是他的年岁已高,并退休僻居沪郊。条件十分困难。后幸得学生李致勋和叶履平的协助,才得将旧稿重新修改,订补,绘图,完成前八章的编写。他根据50年的经验提出研究动物学必须从4个方面着手,即体形学、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应该是贯穿于这4个方面的演化体形学,是要将脊椎动物几万种不同纲、目、科、属的体形构造,比较其异同,寻索其间脉络相承、演变嬗化的来龙去脉,探究彼此的血缘亲疏;是专从脊椎动物身体结构方面研究的一门科学。他在写作过程中强调了种系发生的形态演变,形态与生理功能的相关,动物物种演化的轨迹,以及脊椎动物分类学的依据。他还认为“百般解说不如一图”,一张图抵得上几页说明,因而在教材中配置了许多图解。全书共分三册;上、中两册于1986及1988年分别出版,近百万字,插图269幅。上册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次年再版发行,深得同行们赞赏,谓为巨著。因而不时有人催问下册出版情况。张孟闻几十年的教学积累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也为我国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遗憾的是下册的编写,由于10年“文革”使他身心受到伤害,无情的岁月已使他无法亲自编写余下的四个系统的比较解剖,但为了使这部巨著具有完整性,已确定下册由他主编,并已组织人力分别编写,即将发排付印。
对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
1955年复旦大学生物系首次开设“生物学史”课程,张孟闻负责讲授中国生物学史部分。该年校庆会上他提出一篇“中国生物学史概要”的报告,内容共分八章,述及中国生物学的始萌、农牧交替、农业兴盛与封建制度的建立、秦汉专制统治下的生物学、中外交通与帝国主义入侵后的中国生物学,以及中国生物学史的现状与前瞻。它是我国生物学史论述的第一篇专著,亦是前所未有的比较全面的资料。为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要撰写这篇学术研究论文并不容易,除了具备生物科学知识外,还必需有较好的古代文字基础,要熟悉甲骨文才能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中去,寻觅动物知识起源的踪迹。早在1942年,张孟闻发表的“中国生物分类学史简述”就已述及中国生物学史的内容。在国际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著的“中国科技史”第一卷的导论中,曾写到他从张氏此文得到中国生物学史的知识,由此可见张孟闻是国际公认的研究中国生物学史的学者,1947年张孟闻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中国科学史举隅》,内容包括三篇论文:①学术史迹的捡取与发扬;②中国生物分类学史述论(转载);③物种问题的生物史观。这本小册子在1990年被收编到《民国丛书》第一篇第90卷中。
由于张孟闻对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与李约瑟早有学术交往。1979年10月,李约瑟博士来中国访问,专程到上海托人去江湾五角场寻找已经退休的张孟闻。两位学者在锦江饭店会见,亲切交谈,还拍照留念。在李约瑟博士80寿辰之际,张孟闻与胡道静教授共同发起编写“中国科技史探索”论文集以志庆贺。张孟闻为论文集写前言,并整理了邹树文教授的遗稿“中国古代的动物分类学”,还为论文集写了一篇“四灵考”的专题文章,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麟、龟”四种灵物从古代象形文字发展的轨迹中加以考究,并给出现代科学的解释。为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张孟闻考虑到李约瑟著的“中国科技史”有7卷31册,在德、法、日、意、西班牙等国都有译本。而中国迄今为止尚只译出3卷3册,就主动将该书31册49章的目录全部译出,刊登在他所编的《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此外他还写了《我所认识的李约瑟博士》、《我与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介绍他从事中国生物学史研究的情况。张孟闻为我国生物学史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科学普及与教育事业的贡献
张孟闻对科普工作极为重视,解放后他担任全国科普委员及上海科普副主任委员时,主编“科学”杂志,又担任《科学画报》总编辑,还主编上海科协和上海科联领导下的若干刊物,积极宣传科学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点。在举办“华东从猿到人展览会”时,他担任筹备会的副主任,负责规划展览会的全部内容,使展览会成为宣传科普的一个好阵地。并为中学师生编写了一本70余页的小册子《人从哪里来》,回答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后来又写了《动物的进化》,进一步对人类起源给予论证。其实张孟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宣传科普知识,他曾在《科学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大王爷”,“桃花流水鳜鱼肥”“杜鹃”,“黄鹂”等科普文章。在他写的“关于书的话”一文中论述了书的功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引导人们从书中获得知识。他以散文形式写成的“青青池塘处处蛙”一文,文笔活泼,兴趣盎然,又不失科学性,引起科普协会同仁们的赞赏。1984年他在《博物》杂志上发表的7篇连载“说龙”文章,针对“龙”在国内外的种种传说,给予论证,他从古代甲骨文开始考证,又用现代科学观点给予分析,提示人们“龙”只是一种虚拟的动物,是与爬行类相关的一个想像的动物。
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极大的精力,不仅开设了许多脊椎动物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如动物学、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鸟类学、蛙蛇学、鱼类学等,还写出了许多讲义和教材。他写的中国第一本中学教科书《动物学》,引用的例证都是国产动物,并且都配上了拉丁文种名。在教学中,他特别强调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最好途径。他亲自带领野外实习课,以身作则,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们作出了榜样。1963年在他指导下写成的《黑龙江省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手册》是该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开发、教学和科研的必要工具书,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时期,当时该系是在子彬院的三层楼和四层阁楼上,设备简陋,师资薄弱,张孟闻任职后首先聘请国内著名的教授专家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院、解放军医学院的知名研究员、教授来系执教;又仿照苏联大学的办学方针分设专业,开设许多国内未曾出现过的专业课程,亲自参加听课检查教学质量。在当时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所能地扩充教室,增添图书、仪器,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标本室。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将复旦生物系办成为一个课程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教育和科研基地,跻身于国内生物学院系的先进行列。同样地在1958年,张孟闻虽在逆境之中,工作比较困难,仍旧勤勤恳恳地为筹建黑龙江大学生物系和培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50多年来,张孟闻在教育园地中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他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科学院和各大院校,成为各单位的科技骨干,有的成为名教授、名专家,他们都以先生为榜样,勤勤恳恳地在各自岗位上为发展祖国的生物科学事业作贡献。
张孟闻毕生从事科学研究,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虽屡遭坎坷却不畏艰难,胸怀坦诚,光明磊落,他的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深受人们的尊敬,亦为后辈们树立了楷模。
作者:叶履平
简历
1903年7月5日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22~1926年 就读于东南大学并毕业。
1927~1928年 任浙江省立四中教员。
1929年 任北平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1929~1934年 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35~1936年 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鱼类及蛙蛇研究所客藉研究员。
1937年 任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英国伦敦不列颠自然博物馆客籍研究员。
1937~1942年 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2~1958年 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58~1963年 任黑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63~1976年 任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
1976年8月 退休。
1980年9月~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95年 病逝。
主要论著
1 张孟闻. 中国蝾螈专志. 用法文写成的博士论文1936年以单行本出版,1968 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加上按语再版*.
2 张孟闻. 宜山蛇类记. 科学,1940,24 (9): 657—670.
3 张孟闻. 湄潭鸟类汇志: 序,跋. 读书通讯,1944,68 (15).
4 张孟闻. 我国生物学之始萌. 真理,1944,1 (1): 123—126.
5 张孟闻. 中国科学史举隅. 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 1990年收入复旦与上 海书店合出的民国丛书第一篇第90卷中.
6 张孟闻. 中国两栖纲动物. 复旦大学校庆科学讨论会论文,1955.
7 张孟闻. 中国生物学史概要. 复旦大学校庆科学讨论会论文,1955.
8 张孟闻. 中国爬行纲动物. 复旦大学校庆科学讨论会论文,1956.
9 张孟闻. 脊椎动物分目的语尾统一拟议. 科学,1957,33 (1).
10 张孟闻. 黑龙江省爬行纲动物志 (初稿).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合刊, 1—12.
11 张孟闻. 爬行动物特征、分目与鳄形目*。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78: 1—50.
12 张孟闻. 释鼍鳄. 博物,1979,2 (1): 6—12.
13 张孟闻. 爬行纲动物研究简史. 动物学研究,1981,2 (2): 87—103.
14 张孟闻. 四灵考. 中国科技史探索,1982,525—552.
15 张孟闻.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上、中两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出版.
16 张孟闻,黄正一. 脊椎动物学. 上册.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17 张孟闻. 我与中国生物学史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史料,1987,8 (5): 14—25.
18 张孟闻. 中国生物分类学史述论 (1942年旧作修订). 中国科学技术史料, 1987,8 (6): 1—27.
19 张孟闻. 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0 张孟闻. 我所认识的李约瑟博士. 科学,1993,45 (6).
注释
* 题误作试论爬行纲。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弘复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生物学卷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01.第130-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