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融(1905-1983)
张肇融,别号季良。龙湾区永兴街道祠南村人。陆军少将军衔,温州市第二到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今瓯海县永强区永兴镇永华村一世代书香之家。清十三岁(1917)入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十八岁(1922)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品学兼优,是全校的高材生之一,也是学生自治会的主要骨干。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组织极光社,创办刊物《极光》,任主编。1927年4月,东南大学改称为中央大学。张肇融和林群为中央大学学生代表,负责组织南京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学联的筹备工作。同时,易伯坚和蒋还两同学介绍他参加中国国民党。
民国18年(1929)毕业后,任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教员。次年,林群接任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长,聘请他去执教。翌年春,林群另有高就,张肇融受易伯坚之邀,返回南京,在安徽中学任教。执教期中,与吴曼瑛女士结婚。
1931年9月18日夜里,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占领我国东北大片领土,激起全国各阶层的抗日怒潮,上海学生赴京向国民政府请愿之时,张肇融也率领安中学生上街示威游行,要求当局出兵抗日。
民国21年(1932)秋,承同学李冶民的推荐,在国民党军委会政训处编审股任职,撰写《国际问题》一书,由南京新生命书店出版。
1933年,铁道部主办的郑州扶轮中学校长吴健,与张肇融是中大的同学,邀请他就任该校教务主任。1935年,扶轮中学校长易人,张肇融又回到南京,被《国衡》半月刊聘为总编辑。他除了处理本职日常工作外,着手撰写《弱小民族与国际》一书,1936年由正中书局出版。
1936年,《国衡》停刊,张肇融承梁栋先生介绍,就任陆军交辎学校上校教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委会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将交辎学校分为陆军机械化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同时,两校均成立政治部,张肇融被任命为辎重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十二月中旬,南京沦陷,辎重兵学校迁往长沙,不久再迁广西全川,三迁于贵州的龙里。1939年8月,张肇融带职赴渝参加中央训练团受训。不久,集团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
1940年,辎重学校奉命改组,张肇融承同学张宗良的介绍,任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主任秘书。1942年初,张肇融升任司令部少将参议。是年夏,调任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少将参议。
1943年,张肇融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编审室秘书,主要的工作是参与青年从军丛书的审稿。编审室曾出版廖仲凯、黄克强、班超、辛弃疾等书籍。
1946年夏,三青团中央团部迂回南京时,他请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家乡。他全家五口,只有两只装满旧衣裳的皮箱,这是他兢兢业业半生的全部家当。张肇融在八年抗战中奔波于中、西南地区,曾患胃溃疡,到家不久,胃病复发住进医院,半年多后才出院。
1947年5月,赴宁任国民党宣传部第二处处长(即编审处)。可是当时蒋政权已摇摇欲坠,不到两个月,中宣部因经费支绌,紧缩编制,裁减冗员,张肇融被解职返温。不久,任永嘉县立中学外国史教员,直至温州解放。
1951年,土地改革,张肇融一家分到了三亩土地,他下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农业生产劳动者。通过两年多的艰苦锻炼,他学会了锄地,插秧、耘田等各项农活,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
1956年,张肇融当选为永嘉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和温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张肇融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1982年1月14日溘然病逝,终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