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恭恕(1921-1968)
徐恭恕,乐清县城关人。出身于一个寒微的小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就很关心国家大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考入省立温州中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
次年暑期,徐与同学发起组织“温中学生回乡抗日宣传队”。民国二十八年暑假,将上述组织扩大为“乐清县城区中等学校回乡学生抗日宣传队”。此后队伍不断扩大。民国二十九年,进入高中阶段读书时,组织进步同学,举办民众夜校,出版油印小报《手榴弹》,组建“星火剧团”等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三十三年(1944)九月,温州和乐清都被日军占领,交通受阻,徐步行至丽水,考取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就读于龙泉分校。抗战胜利后,龙泉分校迁回杭州复课,徐积极参加了浙大学生所组织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游行。民国三十六(1947)年十月,在“于子三事件”中,徐站在斗争的前列。民国三十七(1948)年一月,中共杭州市地下党组织,根据徐在学潮中的表现,吸收他入党,并决定由赵槐谷超豪、徐恭恕等3人,成立了浙大地下党小组,还指定徐负责开展浙江省商业职业学校的建党工作。
1948年暑假,徐从浙大毕业后,到台州海门(今椒江市)中学任教。因被敌特监视,旋即转到温州高级职业下业学校任教。1949年5月,温州、乐清相继解放,暑期回到乐清,任教于乐成中学。11月间,中共乐清县委任命徐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城区区工委兼职书记。1950年下半年,调任温州师范学校副校长(校址在平阳郑楼)。旋又继任校长职务,并兼任校党支部书记。嗣后,他历任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温州市文教党委委员、温州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温州专署文卫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5年奉调到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深造,至1956年回到温州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徐在温师专和温师院担任领导工作时,由于这两个单位都处于创建阶段,他不仅要抓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而且要担负起创业者的责任。面对当时师资不足,经费短缺,校舍偏少,教具仪器缺乏等一大堆难题,他总是依靠组织,走群众路线,苦心经营,把教育事业向前推进。如1958年为了解决创建温师院亟需的基建材料,他亲自带领师生200余人,赴龙泉山区林场,一边参加伐木烧炭劳动,一边采集木材,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始将600多立方米的木材运回温州。
徐作风踏实,一贯强调教学工作应从实际出发。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因反对浮夸风被做为“右倾”典型而受到批判,曾一度被下放到温岭县一个贫困的农村担任支部书记,直到1960年,温师院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时,才对徐的错误批判,作了如实的纠正。
“文化大革命”期间,徐深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当时他已身患重病,非但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且还得坚持参加“斗批改”等政治学习。1968年7月23日,终因病情恶化,抢救已晚,与世长辞,终年仅47岁。
粉碎“四人帮”后,中共温州地委为他推倒“文革”中强加在他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1979年11月25日,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