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英(1917- )
朱宝英,女,高级工程师,生于1917年,浙江省建德县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解放前,曾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工务员。1948年去台湾出席工程师学会第九次会议,后提前回南京,辞去公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化工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专题研究组长。抗美援朝时期,完成研制88号特种橡胶的军工急需任务。1954年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中央试验室副主任,从事有机硅的研究与管理工作。1966年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78年兼任国家科委新型材料组组员、有机硅分组组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美国考察。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旺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审员、省科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委,吉林省化工协会常务理事。朱宝英还是全国人大第三届和第五届代表,1979年、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与奖章。1989年,由她负责的“万吨级综合性有机硅厂生产技术开发”成果,经放大到千吨级装置,多年运行良好,被评为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年开始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还获得化工部颁发的化工科技老专家荣誉证书和奖章。此外,还完成《全国有机硅》及《特种橡胶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
朱宝英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解放前,她虽有科学救国的志向,却苦于救国无门。新中国成立后,地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她应调来到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任有机合成组组长,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期,朱宝英接受了一项重要的军工科研任务,研制一种代号为88号胶的既能耐高温和低温又能与铝合金相粘接的爵住能橡胶胶粘剂。没有这种胶粘剂,我志愿军空军的飞机就难以升空作战。当时,苏联只能给我方提供少量支援,而其它的进口渠道又被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给堵死了,满足需要只能依靠自行生产。朱宝英带领她的研究小组,在资料不全,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合格的88号胶样品。紧接着又筹建了中试装置,很快实现了批量生产,满足了前方的急需,受到了志愿军首长的表彰。
1949至1954年间,朱宝英从事了多项有机合成的研究.完成了保险纷小试、苯酚合成小试、中试的研究,完成了酚醛胶泥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在中试装置上提供了批量产品,解决了吉林染料厂苯胺还原釜的防腐问题。她撰写的《酚醛胶泥》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1952年出席了在大连召开的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报告会,在会上宣读了88号胶与酚醛胶泥的研制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朱宝英在事业上积极进取不断有新的追求,并能根据国家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1959年,她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后,根据国防军工和国家需要选定化工新材料的合成,作为该室的研究方向,并把有机硅的开发研究列为重点。
1959年初她带领几名同志研究甲基硅橡胶,采用的是硅醇钾催化剂,后苏联专家向公司推荐采用硫酸铝催化剂,说该法在苏联已经工业化生产,但朱宝英却认为该法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她广泛查阅国际上有关技术文献,经过调查研究后,她订了个开展暂时性催化剂的研究计划.苏联专家知道后就说:“你们不要不会走就想跑,在这当时“一边倒“的方针下,不按苏联专家意见办事,压力是很大的,但她却坚持暂时性催化剂的研究,因为硅橡胶是本体聚合,硫酸铝法在成胶后要用大量蒸镏水去洗净胶中的催化剂,然后再烘干,在工艺上很难连续生产,但当时国内也难以解决复杂的洗胶、烘胶设备;而暂时性催化剂则在聚合成胶后,稍加高温,催化剂自行分解,分解后的气体在真空聚合系统中很容易抽掉,这显然是比较优越的路线,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他们昼夜奋战,终于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她又组织机械技术人员与化工人员研究硅橡胶连续生产工艺及设备,包括水解、裂解与聚合三部份又获得成功,1964年经化工部鉴定、认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朱宝英重视协作,勇于挑重担,1963年她接化工部任务研究乙烯基硅橡胶,原定在沈阳化工研究院进行乙烯基单体合成和乙烯基硅橡胶的小试,然后在吉化院进行中试,沈院提出进行橡胶小试存有困难,那时吉化院初到也很困难,但她还是把橡胶的小试也接过去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研究织手,她就自兼织手,由于两院亲密协作,只用一年时间即完成化工部下达任务,该成果在1966年通过化工部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朱宝英十分重视把科研变成生产力,渴望建立我国自己的有机硅工业,1976年化工部二局要吉化研究起草“发展我国有机硅的十年规划”,朱宝英负责这两个规划的编制,她带领三名同志去全国调查后,认为象有机硅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仅单体与中间体即达百余种,产品品种规格上千,只有抓住原料氯甲烷与单体甲基氯硅烷这个关键,才能大量发展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活性剂等一系列产品;因此,她在1978年带领二名同志起草了一个“万吨级甲基氯硅烷综合性有机硅厂生产技术开发方案",用气液相法连续合成氯甲烷,以直接法用沸腾床连续合成甲基氯硅烷单体,把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和一甲基三氯硅烷醇解的付产氯化氢四收作为合成氯甲烷的原料,伎氯在整个生产系统中闭路循环,以降低成本,避免污染,伎生产连续化。此方案经化工部二局推荐,国家科委与吉化公司于1980年鉴定了“万吨级甲基氯硅烷综合性有机硅厂生产技术开发合同黟,朱宝英为合同项目技术负责人,开发过程中朱宝英还向公司建议佣开发的初步成果,利用公司电石厂闲置厂房,建设年产8000吨甲基氯硅烷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原料氯甲烷产品硅油,硅橡胶,树脂共11条生产线的有机硅工业生产装置,以备将来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单体和产品,作推广应用;为万吨级厂开辟市场和培养人才,同时也可以验证开发的万吨级生产技术。这意见得到公司大力支持,并织织公司内部的设计院、研究院与电石厂三结合,建设了11条生产线的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1985年全装置试车成功。在此基础上,由研究院提出了年产15000吨甲基氯硅烷及与之相配套的原料氯甲烷和产品硅油、硅橡胶等共七条生产线的万吨级综合性有机硅装置的工艺基础设计,于1987年8月通过国家鉴定。
朱宝英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不以老专家自居。对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是化工科研战线的优秀代表。
丈夫:徐宝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原总工程师兼副经理,现已离休。
儿子:徐海,北京三环电子公司经理。
儿子:徐建,北京三环电子公司董事。
儿子:徐洋,研究员,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