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爱(1933-)
杨玉爱,土壤农业化学家。长期致力于植物营养和微量元素与生物健康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证明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酶活性有关、施用有机肥有利植物内源激素的调节,从而更深层地提示了有机肥的增产机理和营养功效。
杨玉爱,女,1933年6月13日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42年就读于仙游县教会学校——仙游铸德女子小学,慕陶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仙游县第二中学)。1952年高中毕业于仙游县第一中学。1952年8月考入沈阳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在校就读期间,在农业化学教研组王方维教授和劳家木圣先电的指导下,参加学校学生科学兴趣小组,曾在校庆的学术研讨会上,代表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宣读《韭菜应用微量元素效应》的研究论文,得到与会的中国科研院植物研究所崔徵研究员的赞扬。从此杨玉爱更坚定了学农的决心并产生了对科研的兴趣。1956年6月,沈阳农学院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今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化学研究室工作,师从陈恩凤教授(该所兼职研究员),参与“东北五种土类需肥速测法”课题的研究。陈恩凤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土壤、农业化学家。他学风严谨,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特別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谆谆教导,严格要求。在一年的试用期中,在技术上,必须过“三关”:第一关,实验室化验测试技术,要求操作熟练,数据真实可靠;第二关,盆栽试验的设计,操作与管理,要求观察仔细,记录完善;第三关,田间试验设计,管理与数据整理。这“三关”各项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陈恩风先生的严格要求,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基础。
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辽宁省掀起了全民性的积肥造肥运动。但当时,土化肥的生产、矿渣、污水等工业废物的应用都存在相当的性,也出现了以肥造肥、不合理施肥等问题。在辽宁省肥料指挥部和吴维中、朱淇先生的领导下,杨玉爱与沈阳农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省内开展广泛性的土化肥种类的调査与鉴定(包括制造方法、性质成分的分析和应用情况),特别对辽宁省南部的硝土、抚顺的石油污水灌溉、油母页岩及十馏渣、鞍山的高炉渣、平炉渣等还做了简单的肥效应用及田间试验,为往后的工业废物管理利用、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方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960年,中国科学院开展土壤、植物微量元素研究。杨玉爱受院、所委托,与土壤研究室的方肇伦合作负责筹建土壤、农业化学微量元素研究室和建立土壤、植物微量元素测试方法。在这期间,杨玉爱先后参加了多项微量元素研究的课题,主要有“辽宁宵土壤、植物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东北大豆微量元素含量及钼肥施用技术研究”、“土壤、植物微量元素含M的化学及植物光谱测试方法研究”、“辽南苹果病害与微M元素关系的研究”、“黑龙江宵海伦农业现代化基地综合考察与IX划”等,为东北地区微量元素的科学研究应用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杨玉爱调入浙江农业大学任教,早期协助孙羲教授参与农业化学教研组的科研、教学工作和各级学术活动。孙羲教授是中围著名的农业化学家和教育家。在孙羲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了多项研究项R,主要有“农作物微M元素经济有效施用条件的研究”、“有机肥料对土壤微量元素及酶活性的研究”、“浙江高产大豆微量元素及配套施肥技术的研究”、“油菜耐缺硼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机理”、“水稻品种对石灰性土壤缺锌耐性机理”、“有机肥料改土作用机理”、“有机肥料螯合作用及应用技术”、“有机肥料提高作物产品质量及增强抗逆性研究”、“酸性土壤葡萄低产原因探讨”、“稀土元素在农业上利用探讨”等。“八五”之后,主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 Dr. R. W. Bdl联合主持“中国汕料籽作物硼、锌营养调控研究(编号ACIAR-9120)”,为培育科技人才,促进同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7年,由杨玉爱主持的“锰、锌、硼提高红麻产量效应及影响W素”项目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励;1989年参与孙羲教授主持的“有机肥料营养作用机理”课题,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迸步奖二等奖;1990年参与中同农业科学院肥料研究所牵头的全国12个单位合作研究的“几种主要作物硼、锌肥料施用技术规范”项H获同家科学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与湖北省农科院牵头全国5个单位合作的“有机肥料对油、菜、烟、茶等品质改良效果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1997年,杨玉爱与Dr. K. W.Bell联合主持的中澳国际合作项目,1997通过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组鉴定,研究结果得到与会的一致肯定,并获AC1AK (澳大利亚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的通报奖励。
杨玉爱于1984年12月加人中同共产党。1985—1997年期间,先后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学名同审定丁.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浙江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常务理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会委员,浙江农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化学卷》编委会委员、肥料分支主编等。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的微量营养元素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新领域。它与农业、畜牧业、人类健康及生物_的物质循环都有密切的关切。微量营养元素的特点是:在A然环境生态系统中含量低,生物需要量少,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其营养浓度严格遵循G. D. Bertrend最适营养浓度定律。生物摄取量不足或缺乏时,会发生生理缺素病害,摄取量超出生物容量时,会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引起生物死亡。因此研究它的方法及测试手段均有特殊的要求。I960年,杨玉爱负责建立中_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农化研究室的微量营养元素化学分析和光谱测试方法。长期以来,作物缺铁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机理不清、难以与其他元素缺乏相K分及有效矫治的营养问题。生产上,栽培在石灰性土壤和海涂土壤上的作物,多数受缺素病症的危害而影响产M和品质。有关铁营养诊断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普通单一的诊断方法不能有效地应用于田间生产实际。1985年杨玉爱在国家内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带领吕滨、徐和昆等研究生,在浙江省椒江国营农场海涂橘闶,通过对柑橘叶片的总铁量、活性铁、叶绿素、有机酸、磷(P)、锰(Mn)、钙(Ca)含量、元素比值、酶活性、柑橘根系还原力,根系阳离子代换量等多种断诊方法的相关比较研究,探讨适用于柑橘铁营养诊断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L述各种单独的诊断方法,虽与柑橘的铁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但以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1M盐酸提取干样的活性铁(或1. 5%邻菲罗啉浸提的活性铁)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柑橘铁营养状况关系较为密切,首次提出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诊断是准确判断柑橘铁营养的有效方法。
土壤硼的生物有效性是土壤硼缺乏或毒害诊断研究的基础,土壤有效硼是决定土壤供硼能力的重要指标。多年来,中国多以沸水浸提土壤,并用姜黄素比色测硼值作为作物硼营丰缺诊断指标。但在长期实践屮,发现作物硼营养状况与沸水溶性硼的相关性不稳定,而且测定值重现性不良,不同分析人员,不同季节,不同实验室的测定结果难以比较。为提高作物硼营养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1993—1995年杨玉爱与叶正钱和魏幼璋等研究人员,参照国际先进研究方法,采用O.Olniol/L CaCl2在2601 35min浸提土壤条件下,用甲亚胺比色与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效硼方法的对比研究,证明甲亚胺法测定结果稳定,操作方法简便,更适用于低硼土壤的大批fi试样的自动分析。同时为了中亚胺测定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在国内首次研制成甲亚胺粉状试剂,与进口的甲亚胺试剂比较,性能完全一致。
随着果园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果园因缺素曾先后出现各种生理病害,并对果品产量和质量带来不良的影响。辽宁省是我闻重要苹果产区之一,为探讨苹果果树的叶片、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与苹果生理病害的关系,1961—1963年杨玉爱与朱淇等在辽宁省南部地区的11个果园的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并采集各果闶的土壤、果树的叶片和果实样品,分别测定其中的微M元素含量^研究证明,在所调查的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硼、铁、锰、和铜的含M差异较大,发育于页岩上的土壤其微量元素含量较发育在花岗岩和黄土上的富裕;有缩果生理病害的果树,其叶片和果实屮的硼含量低;正常树和有缩果病树之间叶片硼的比值为1.3 ~2. 4:1,果实的比值为2.0 ~ 3. 9:1;有黄叶病的苹果树,铁和锰含量较低,特别是叶片中的锰含量很低,有黄叶病叶片中Fe/Mn比值较正常树的比值高。经过硼砂液喷施有缩果病的果树能显著提高该果闶的苹果产量和降低缩果病的发生率。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植物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平衡是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前提,也是生物圈食物链营养元素平衡调控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微肥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证明微M元素在多种土壤上对多种作物具有增产作用,其中以微量苕养元素钼的研究和应用最早,施用钼肥已成为我国豆科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但是连年施用钼肥能否连续增产,特别是重金属微量元素在土壤和作物体内积累的影响如何?微肥的后效如何?应儿年施用一次为妥等问题,都值得探讨。为搞清微肥和作物的供需关系,了解在施用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杨玉爱在辽宁省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普查和钼肥示范推广研究的基础上,测定了辽宁省五个主要土类及牛长其上的大豆植株中的微M元素含量,同时调查研究东北三省四个土类不同施钼方法对大豆籽粒中微量元素钼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中含有丰富的硼、锰、钼、锌、铜、铁、钴、铅、锶、钡等微量元素,其中锰、铁、铅、锶、钡主要分布在叶片中;钼、钴主要分布在籽粒中,大豆籽粒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锌、铜和硼。在耕作土壤上,大豆籽粒中钼的含量与表土含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施用钼肥不仅提高了大豆产量,而且也提高了籽粒中的钼含量。在不同施钼方法中,喷施钼肥对大豆籽粒中钼的积累量影响最大。为钼肥施用后效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油菜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中国是油菜也产大国,乂是一个土壤缺硼、缺锌而积较大的国家。土壤缺硼对油菜牛产是限制因素。首先,新育成和引进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苷含量)或单低(低芥酸或低硫代葡萄节油菜新品种,对土壤缺硼更为敏感;其次,对双低或单低油菜对硼的供需关系缺乏认识;第二,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各种轮作下硼肥的后效及残留量的研究尚处空白,至于油菜锌的研究,我国当时处于起始阶段。针对我国国情和油菜生产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领导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的资助下,1992—1997年杨玉爱与R. W. Bell博士共同主持屮澳网际合作项目“中国油料軒作物硼、锌营养调控(Management of Boronand Zinc Nutrition of Oilseed Crops in China) (编号 ACIAR - 9120)”研究项目。中方研究以硼为主,澳方研究以锌为主,澳方合作的单位有莫道克大学(Muirloch Univ.)和阿德莱德大学(Adelaide Univ.),中方合作单位有浙江农业大学、湖北谷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成果主要有:①筛选对比研究了不同油菜品种对缺硼的基因型差异及鉴別指标,研究证明移栽后的油菜植株存活率,落叶数比率,叶面积和根系生产速率是鉴别油菜硼有效品种的重要标志。为长江中下游新油菜品种(系)的施硼程度提供了依据;②在中国旨次大批量应用中亚胺测硼方法代替姜黄素比色法诊断和预测土壤和油菜作物硼的营养状况,从而建立了一套新的适用于油菜硼营养诊断和预测的技术和指标,并运用这套技术对大田油菜进行普测,丧明了浙江省主要油菜产区的缺硼程度和区域分布;③在浙江省和湖北省的不同土壤类型、不M土壤肥力水平及水7轮作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优质单低、双低油菜品种的硼、锌肥施用量、施用方法、硼肥施用后效及环境因素等对油菜生长和苗期存活率的影响。试验证明,硼、锌肥效与施用方法有关,在缺素土壤上,油菜苗期供硼(或锌)是发挥肥效的关键时期;土施硼肥肥效比喷施稳定;硼肥后效与土壤性质有关;冬油菜移栽后1〜2月内的干旱或多雨,是导致植株缺硼而引起油菜苗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通过澳大利亚与中网组成专家联合鉴定认为,项R成果在中国单、双优质油菜硼营养和施硼的研究中居领先地位,达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和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同单、双低油菜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类似_家的油菜生产也有借鉴作用。
有机肥料营养作用与机理研究
利用有机肥料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冉利用和培肥土壤是中国农业特色之一。有机肥料不仅含有作物必需的大S、微量无机营养成分,而且还有多种氨基酸、核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有机营养成分,酶及多种活性物质,其有机苕养作用是化学肥料无可比拟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杨玉爱、叶正钱、陈峰及孙羲等对有机肥料延缓日本黄瓜早衰作用的研究证明,有机肥料配合化肥施用,对黄瓜的根系、雌花数和产量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施用有机肥料可增加黄瓜植株的总叶片数、叶绿素a/b比值,可溶性蛋白,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并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从而有效地减少植株的衰老脱落叶片指数;而在影响作物衰老的众多因素中,内源激素是其重要㈥素之一,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提高黄瓜根尖的生长素(TAA)含量和降低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IAA可活化DNA,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而ABA在光条件下,促进气孔关闭,抑制RINA聚合酶活性,而导致叶片早衰。
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杨玉爱、叶正钱等采集了浙江省杭州市、绍兴等7个市县畜牧场8种不同类型的有机肥料,测定其中的锌、锰总量及不同形态的含量,并研究了其酶活性对土壌锌、锰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证明各种有机肥料锌、锰总量都很丰富,是提供锌、锰营养的良好肥源,怛其水溶态、交换态含量不高,提供给作物营养的能力低,速度慢;猪粪和厩肥中的各种酶活性比土壤中相应的酶活性高得多,有机肥料施入土壤经过2个月的培养,可显著提高土壤中各种酶活性及冇效锌的含量,但却降低土壤有效锰的含量,这表明有机肥料和土壤中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只是提供营养物质数量的反应,而且也表征其所进行的各种生物生化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有机肥料配合化肥施用,随化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效锌含董逐渐减少,到第三季晚稻作物种植后,土壤出现锌的严重亏缺;施肥对土壤有效锰的影响,与锌的反应不同,到第三季水稻种植后,施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效锰的残留量远大于施化肥的处理。
培养人才与国际交流
杨玉爱于1987年调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任教。先后主讲的课程主要有:《农业化学》、《微量元素研究法》、《土壤、动植物体系中的微M元素》、《植物营养科学进展》、《作物营养与施肥专题》等。除给本科生上课外,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79年幵始,先协助孙羲教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4年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幵始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
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严格依照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条例,既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也重视学土自我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开拓创造革新的能力。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把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四大类。用学分制规范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专业必修课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新”字;方向必修课的任课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科研特色及工作体会,把本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及最新成果反应到教学内容中去,并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有关专业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以促进他们尽快接近学科发展前沿;在选修课方而,强调技术技能的锻炼。如新仪器分析、同位素研究法、硕微技术、植物营养生化实验法、盆栽、田间生物试验设计管理与考察等,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开创工作打下基础。多数专业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教学、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讲课程理论概念、重点或难题,在讲授的各单元中布置参考书0,让学生自学,并抽出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以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坚持学生读书报告会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求每个研究生结合外语学习,在校4年期间至少要做3〜4次的读书报告,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外语专业水平、文献综述及表达能力,为论文选题和撰写论文打下丫良好的基础。论文选题是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末就要结合读书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动员全系专业教师参加,集体审议评分,从而大大提高了选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至杨玉爱退休时,先后培养硕、博研究生30余名,如王珂、张国平、徐和昆、夏宜平、吕滨、薛建明、叶止钱等同学,现已成为_内外教学或科研的骨干。
在ACIAR-9120国际合作项目执行期间,通过中澳双方人员的不断互访往来,学术交流,不仅促进科学信息的交流,而且加速了年青科教人员的培养。5年间,澳方与农业有关的官员、专家、学者先后有50多人次来杭州或武汉访问考察。如澳洲第一能源部长杰夫瑞、米勒U. Miler),ACTAR机构管委会主席约翰•狄龙U. Dilkon)、中心主任乔治•罗斯其尔德(G. Kothsdiiled)项R管理伊恩•威利特(I. Willete),其中阿德莱德大学罗宾•格拉厄姆(R. Gmham)教授、莫道克大学理杳德•贝尔(R. W. Bell)博士,昆斯兰大学派克斯•布莱米(P. C. Blarney)教授等多次被聘为专家来浙江农业大学讲学,并举行学术讨论会。如1993年3月专家和项0组成员与浙江哲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联合在杭州举办微量元素研究学术报告会;1997年3月在浙江农业大学举办“微量元素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国内外专家、留学生及国内13个省、市的兄弟院、校,农业科学院的代表共60余人,共同交流微量元素研究成果、经验及最新研究动向。在ACIAR的资助下,浙江农业大学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也先后有十余名科研人员赴澳进行短期科研、访问和考察。通过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既提高了青年科教人员的业务水平、外i吾水平也拓宽了视野。1993年课题成员中,有5名成员被邀参加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2届闺际植物苕养讨论会,1997年有9名成员被邀参加在泰国举行的硼、锌营养讨论会,2名被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3届国际植物营养学术讨论会,有1名被聘为硼营养国际顾问。之后,分别有2名新获博士、硕士学位,各有2名被新聘为教授和副教授,有2名青年教师获ACIAR攻读博士奖学金。
杨玉爱常以“尚贤兼爱、诚挚立身、勤奋敬业、拥抱成功”的座右铭与学生共勉。退休前,人称杨玉爱为“科教人生”;退休后,杨玉爱以“科学休闲、健康休闲”为0标,以“快乐自己,快乐大家”为0的。为丰富退休后的生活,常免费为街道、社区市民学校上课,教做丝网花、串珠等编织工艺等。2006年4月杭州肽界休博会“民间休闲高手”的选拔赛中曾获16强的殊荣。
(叶正钱)
简 历
1933年6月13曰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
1952—1956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
1956—1977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农业化学研究室实习研究
员、助理研究员。
1978—1983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化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
1983—1989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化学教研室副教授、教授。
1989—1997年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化学教研室、教授。
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2月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1999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3—19%年任中国土壌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12月退休。
主要论著
[1] 杨玉爱,朱淇.辽宁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见: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工作会议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59.
[2] 杨玉爱,朱淇.微量元素与苹果病虫害的关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1 ,7 (2) : 93—98.
[3] 杨玉爱.大豆植株中微量元素含量与积累.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4,1〇 (1) . 43—48.
[4] 杨玉爱,鲍碧娟等.锰、锌、硼提高红麻产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麻作,1986 (4): 22—28.
[5] 杨玉爱,吕滨. 柑橘铁营养诊断方法研究.土壤通报,1988 (2):74—77.
[6] 杨玉爱,徐和昆,叶正钱等.硼、氮、钾营养水平对油菜吸收硼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丨989 (2): 44—51.
[7] 杨玉爱.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施肥体制——论化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见:土壤肥科学会论文集,1989, 17—19.
[8] 杨玉爱,何念祖,叶正钱.有机肥料对土壤锌、锰有效性的影响.土墣学报,1990, 27 (2): 195—201.
[9] 杨玉爱,叶正钱,陈峰,等.有机肥料延缓曰本黄瓜早衰作用的研究•土壤学报,1992, 29 (4): 447-450.
[10] Yang Y , Xue J, Ye Z Q. Responses «f rape genotypes to boron applica-tion. Plant and soil, 1993, 155/156; 341 —324.
[11] 杨玉爱,叶正钱.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调节食物链中的养分平衡.见: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论文集,]993, 45.
[12] 杨玉爱,王珂,叶正钱等.有机肥料资源对微量元素螯合作用及应用研究•土壤通报,1994, 25 (7): 21—27.
[13] 杨玉爱,王珂,叶正钱.有机、无机螯合激肥增效作用及生物效应研究.见:现代农业中的植物营养与施肥.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188—191.
[14] 杨玉爱,谢正翅,K-W. Bell.中国油料籽作物硼、辞营养调控成果简介.土壤学报,1995, 32 (4): 449一53.
[15] 杨玉爱.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土壤学报,1995, 33 (4):414422.
[16] 叶正钱,魏幼璋,杨玉爱.甲亚胺与姜黄素测定土壤有效性硼方法对比研究.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 2 (7): 364.
[17] Wang K, Yang Y, Bell R W, et al. Low risks of toxicity from boron fertil-izer in oilseed rape - rice rotaions in Southeast China. Nulrienl Cycling inAgroecosystems, 1999, 54 : 189—197.
[18] Yang X, Yang Y, Yu Y, et al. Residual effectiveness of boron fertilizer foroilseed rape in intensively cropped rice - based rotations. Nutrient Cyclingin Agroecosystems, 2(K)0, 57; 171 —181.
[19] 杨玉爱,叶正钱.微量元素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世界元素医学,2000, 7 (1): 8—10.
[20] 杨玉爱.微量元素测定方法•见:农业仪器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21] 杨玉爱.我国钼肥研究进展.见:微量元素研究与应用.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6.
[22] 杨玉爱(参编).GB6274—国家标准肥料术语与定义.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主编.国家标准局颁布,1986.
[23] 杨玉爱,郭鹂程,张耀栋.农业化学名词•见: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土壌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第一版),1998 (第二版).
[24] 杨玉爱,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新技术.杭州:浙江省科技出版社,1994.
[25] 杨玉爱,林荣新,张耀栋,等.肥料•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一农业化学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26] 吴求亮,杨玉爱,谢正苗,等.微量元素与生物健康•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来自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农学编 土壤卷3 》 - 周健民主编 2013, 25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