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民(1914-)
查济民,染整技术专家,企业家,我国印花生产工艺奠基人之一,蜡防印花法的革新与发展者。在内地、香港以及亚、非、欧、美等地创建了多家纺织染整工厂及其他企业。他热爱祖国,为香港回归献计献策,建立了功勋;热爱纺织,耕耘70余载,至今还殚思竭虑,宣劳不止;热爱科学,勤奋钻研,不懈进取;热爱人才,频出巨资,奖学旌研,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
查济民,字惠时,1914年4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新伟村,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后裔,家学渊源,代有传人。其父查人骏,晚清秀才,不幸早逝,赖母抚养成长。
1928年9月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学习。高工的学制与课程,基本上参照当时日本的高等工业学校。主要纺织课程均由留日专家担任;染化方面则由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兼授。
1931年毕业后,在上海达丰染织公司染色工场任助理技术员。由于精明强干,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1932年被爱国实业家、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总经理刘国钧聘任为大成二厂染部技师,不久升任工程师兼工务科主任,并专责组建印花工场。大成二厂于1935年建成投产之后,成为一座日可加工数千匹的全能漂染印整厂。查济民就此进入我国印花技术先驱者的行列。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成二厂于11月初被日机炸毁。查济民随刘国钧远走重庆,在北碚山区建立大明染织厂并任厂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还增设纱锭,把大明建设成为抗战后方的惟一纺织染全能大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查济民以后方爱国实业家身份,应邀到南京出席侵华日军首领冈村宁次的投降仪式,旋即被经济部苏浙皖区特派员聘为专门委员兼染织组组长,组织接收上海多家日伪染整以及色织、针织企业。同时兼任上海内外棉第二加工厂的厂务主任,负责接管、修复设备、组织复工,次年3月移交给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改称上海第一印染厂,才功成回渝。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举国形势动荡不安,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转移资金赴海外建厂。纺织业多以香港为基地,但所建的工厂均以纺原纱、织坯布为主,独缺染整。查济民抓住机遇,筹措资金,于1948年下半年到达香港,翌年在九龙荃湾建立了中国染厂,苦干几年,得到发展。为了成龙配套,又陆续在港兴办纺纱、织布以及服装加工厂七八家,为查氏企业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4年起,查济民在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加纳、多哥等国家,先后创办了八家纺织印染企业,大量印制蜡防印花布及其他染整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与此同时,又在英、美、法等国家,投资建立化纤、非织造布等以采用新技术为特征的纺织工厂。
改革开放以后,查济民不断投资于内地纺织染整企业的建设以及老厂的技术改造,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敬业之心。他还频出巨资,组建求是科技基金会、桑麻基金会以及刘国钧职业教学中心,奖励对科研、教育具有卓越贡献的学者和在校优秀学生。多年来,他为母校浙江大学屡次做出贡献,加上具有卓越的工商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相应的学术素养,被浙江大学聘为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他对香港的科教事业也关怀备至,被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分别授予荣誉博士学衔。
查济民从1984年起,先后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为香港回归祖国献计献策、尽心尽力。1997年7月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首批大紫荆花勋章。
截至20世纪90年代,查济民在香港已经拥有以经营纺织、染整工业为主的中染国际集团,以经营地产为主的香港兴业国际集团以及对其他国内外企业进行投资和控股的名力集团三个大集团,并担任各个集团的主席。同时,还向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的中国国际金融投资公司以及苏浙沪等地多家大型纺织染整化纤企业投资,任董事长或控股股东。
发展印花技术,七十余年耕耘不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不能生产机器印花棉布,市场商品长期为英国、日本所垄断,获利颇丰,引起了华商染织界的重视。上海印染、达丰染织、光中染织等企业相继筹建印花工场,其中常州大成二厂筹办印花工场的责任,就落在查济民的肩上。
1934年春,查济民随总经理刘国钧前往日本考察印花布的生产技术,选购所需设备。所有日制设备以滚筒印花机最为昂贵,新机索价达五六万银元;但有一台二手货8色印花机索价仅三千银元。刘国钧和查济民二人经过认真思考买了下来,再以两千银元配上一台旧蒸化机运回国内,着手建设印花工场。机器到厂后,先后从上海请来在纶昌印染厂工作过的工程师和其他外商企业的外籍技工等参加试车,但都没有成功,相继归咎设备,畏难退出。查济民并不因此气馁。他总结前阶段的经验教训,消除员工对印花技术的神秘观念和畏难情绪;组织各方面员工协同攻关,使这台一度被视为“不可救药”的印花机,终于生产出了直接印花、防染印花、拔染印花等工艺的一至四五套色的印花布,品种质量与上海几家印花工厂的产品难分伯仲。投产不到半年,该车间就获利5万元,第二年又获利十几万元,用以扩充规模,使大成二厂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印花大厂。
查济民在日本考察期间,还调查了当时我国市场畅销、为日货所垄断的棉平绒(当时称天鹅绒或丝绒)和棉灯芯绒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要点。回国以后,查济民对考察带回的织物实样、设备、工具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掌握了包括绒坯的组织与织造,手工割绒的技术操作法,割绒刀具的形状及其制作工艺等。通过不断研制,还掌握了更加重要的工艺奥秘,即割绒以后的半成品必须采用松式的练漂和染色工艺,再经整理、上油、刷绒等后加工,才能达到绒面平整、手感柔软、富有光泽的要求。1936 年大成二厂成功地生产出了印花平绒和黑丝绒几千匹,被公认为可与日商同类产品媲美。他所研究的灯芯绒生产工艺及产品,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遗憾的是,未及正式投产,就因工厂被敌机炸毁,功败垂成。但这套加工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曾为常州九丰灯芯绒厂参考应用;60年代又为重庆大明染织厂(当时已改名为重庆第五棉纺织厂)推广,产品曾扬名于中外。在这以后,灯芯绒又成为香港中国染厂和查氏在非洲各厂的主要产品,畅销各国。
大成二厂的印花工场创建成功后,查济民并未止步不前。他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印制方式与品种开发方面不断有所创新,有所提高。1956年开始,就在香港中国染厂对古今中外的蜡防印花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各方之长,推陈出新,以机械加工方法代替流传千年的手工操作,还改进了用以加印花纹的木刻凸版印花工具与技术,使蜡防印花技术和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滚筒印花不适于生产精细的多套色花纹并且耗铜太多的问题,查济民在中国染厂中,率先以平网印花接着又以圆网印花代替传统的滚筒印花。近年来,他又对喷射印花新技术倍加关注,不断创造条件进行研究。
织染棉布,供应抗战后方需求
1937年11月,刘国钧与查济民等冒着战火危险,循长江到武汉,将原拟在武汉大成四厂安装扩产的织机250台,连同浆纱等准备设备,加上当地隆昌染整厂提供的少量染整机器运到重庆。1938年底,与四川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等达成合作协议,在北碚山区民生航业公司开设的三峡染织厂厂址上建立大明染织厂,由查济民担任厂长。查济民历经敌机轰炸的威胁与抗战后方物资缺乏的困难,凭着一股爱国热忱,团结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大明染织厂于1939年2月建成投产,很快生产出了多种漂、色棉布,源源供应后方军民需要。
当时年仅24岁、被川人爱称为“娃娃厂长”的查济民,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在设备和技术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提高海昌蓝布质量;但因厂内染前工序缺少丝光设备,面临染料单耗大、成本高,成品色泽灰黯等棘手问题。查济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配备丝光机。在战争时期,从国外购买丝光机既不可能,委托内地机械厂制造也难办到。他在查阅外文杂志时,发现有一家瑞士厂刊登的直辊丝光机图片广告,怦然心动。他亲自领导厂内机电人员,参考广告中的简单说明,探索其原理,结合本厂实际,就地取材,设计制造。他凭经验预见到直辊会导致扩幅不足和去碱难净等问题,就在直辊出布处加装了几对小弯辊和一只热水平洗槽,用以提高纬向张力并加强去碱,阻止幅缩,最后经过几格平洗机充分洗涤,获得了较好的丝光效应。全机总长仅20米,比布铗丝光机短得多,很适宜在短小厂房中排装。车速虽仅为15米/分,但可通过叠层丝光实现产量翻番。该机于1944年造成,翌年投入生产,在当时重庆纺织业中传为奇迹,轰动一时。
推陈出新,蜡印花布领先世界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纺织染业日渐发展,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与此同时,员工工资不断增长,产品成本相应提高。查济民谋求择地发展。此时适逢香港政府组织工商界赴尼日利亚举办工商贸易展览会,查济民欣然参加并被任团长。前往非洲后发现尼日利亚与加纳等西非国家,有棉产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众多之利,于是萌发了在这些国家兴办纺织业的念头。当时在尼日利亚等国,已经有来自美、德、日等国家的实业界在开办纺织企业。他们大都从纺纱、织布搞起,资金投入多而回收慢;查济民从印染起步,出资不多,却率先占有了市场。在这以后,陆续建设了纺织、染整工厂8家,雇工总数达2万多人。
蜡印技术在我国风行很早,但长期以来都是手工作业、间歇生产。20世纪前期,英国、荷兰等国家曾对蜡印工艺有所改进,但均未跳出传统工艺的范畴;又因技术保密,难以成龙配套和连续生产,因而对于大批生产、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极为不利。
查济民因兴办中国染厂,在发展对外贸易、调查市场需要之中,认识到蜡印花布市场宽广,大有可为,于是汲取各家之长,加上自己的研究和创见,果敢地将蜡印花布作为设在西非所建印染厂的重点产品。早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蜡印的机械化生产,并且对生产工艺做了相应的改进。主要措施是:以松香代替沿用已久的蜂蜡、石蜡等传统防染剂。上蜡采用刻有凹纹的铜质滚筒,下面放置贮存热蜡的蜡槽,连续运转,从而节省了手工描蜡的人力和时间。印蜡后的织物不待自然晾干就通过表面喷水的滚筒,使蜡遇到激冷而开裂,经过机械打击,形成非常自然的冰纹。上蜡裂纹之布,放人靛蓝还原液中浸染并出液氧化,反复进行多次,然后在绳状洗涤机上沸煮脱蜡,即得初步成品。为了增加美观,又在留白无花之处,用其他染料以木板加印花纹。在这以后,非洲各厂在查济民的领导下,又有许多改进,包括上蜡液的成分、蜡液的输送系统、保温蜡液的回收、蜡印机及印蜡花筒的雕刻,凸版印花由手印改进为机上对花以及双面印蜡一次完成,用圆网代替滚筒印蜡等。这些革新,有利于蜡印的扩大生产,并使加工更为便捷,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查济民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当地同样从事蜡印花布生产的工厂,由于技术保守和经营不善,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查济民把其中的若干工厂收买下来并加以改造,从此实力加强,使产品能够畅销世界各地,贸易份额占60%以上,执国际蜡印的牛耳。
重视科技进步,中染再现辉煌
中国染厂在1949年创办时,限于实力,用工不过60名,月产量只有50多万码,产品局限于漂白和染色的棉布;到1954 年,方才配备了一台查济民自行设计制造的简单滚筒印花机,开创生产花布之先河。在查济民艰苦经营之下,规模不断发展,到1956年,产量就扩大了4倍。以后不断引进多套色滚筒印花机、连续染色机、平网印花机、圆网印花机、织物预缩机等先进设备,办成了香港第一家漂、染、印、整全能工厂。此后,查济民预见到国际上化学纤维的蓬勃发展,率先钻研涤纶、粘胶及涤粘、涤棉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并且派遣技术人员到欧美和日本学习,引进所需加工技术,推出了多种优质产品,行销海外。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不少纺织染工厂受西方掀起的“纺织工业已无发展前途”偏见的影响,纷纷关、停、并、转,查济民不为所动。他认为中染厂不但有保留的必要,还应对生产和管理进行重大变革,对生产设备进行必要的改造。他力排众议,斥资6400万美元,在新界元朗建设新厂。中染元朗新厂占地48000平方米,建造厂房30000平方米,共有职工400多人,加工纯棉布、人造棉布、涤纶混纺织物及亚麻布等,于1993年开工投产。
概括中染厂科技更新改造的内涵,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全厂所有设备,都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各国精选的,普遍具有一流水平。染色工场除以平幅连续轧染为主体外,还备有电脑控制的卷染机及喷射染色机、冷轧堆染色机,以适应特殊品种和小批量加工。整理工场配备了磨绒、刮毛、轧光、树脂处理等设施,用以生产不同手感的产品以及具有较好的防污及防油保护性能的织物。
2.在练漂、染整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对于温湿度、作用时间、化学品浓度等,凡是关系到色泽均匀等产品质量的,都有自动监控设施。轧车的压力也能自动调节,从而消除了布面纵向及横向容易产生的色差。在印染成品拉幅机之前,配有光电正纬装置,以纠正纬斜。
3.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工,在坯布及成品库房都有电脑自动存、取管理系统。生产车间的半制品,上机下机一律以卷轴取代传统的布车运输。
4.配备了一系列电脑及电子仪器设备,实现工序控制,能够在不同的生产工序中进行协调,为客户提供灵活、快捷、可靠的印花、染色和整理服务。其中包括高精度图像处理设备等,可以提供同色纸样及印花布小样品。还配备了电脑辅助设计/辅助生产(CAD/CAM)系统,对温度、压力、刮刀种类和对花等都能较好地掌握,能够加强对生产的控制和提高重现性。
5.重视环境保护,关注对污水的处理。1989年初,听到中国纺织设计院有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方法,他就邀请该院专家赴港做具体介绍,并先在荃湾旧厂建立了一座小型的中间试验装置。经过相当一段时间运转测试,积累了数据和经验,到新厂建设时,投入300万美元,建设了全港第一座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装置,每天可处理污水5000立方米。
爱国敬业,为香港回归和祖国建设竭智尽力
查济民对祖国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久居境外,但一直心系神州,对国家的前途、同胞的生活,无不关怀备至。为此,他曾多次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爱国情怀,突出地表现于拥护香港的回归祖国。他以耄耋高龄不辞辛劳地参加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的全部活动,并且及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1994年冬,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之际,查济民回顾国家民族的百年兴衰,思潮澎湃,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金缕曲":
"忆昔童年日,被人称亚东病族,竞相奴役。官府昏庸库财尽,割地求和屈膝。好儿女,怎能忍得?抗战八年终胜后,便初期,创立新中国。经建始,左潮急。
开明改革新良策,始重兴,华风夏范,全民积极。联合声明还香港,宿耻今朝洗涤,令多少,同胞喜泣.现代史诗三百载,伊何人,最大功勋立?你老外,更无匹."
这首词,不仅由衷颂扬了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也尽情地抒发了查济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此前,查济民还为香港回归做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实事。那是在1979年,设在新加坡的一家苏联银行,因为债权关系,行将获得一位菲律宾商人在香港大屿山愉景湾买下准备养牛的一大片荒地。当时的《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把消息告诉了查济民。查济民与夫人刘璧如商量后,当机立断地拿出3000万港元还给这家外资银行,从而保留了这方宝土,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平稳过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事后,他深感欣慰地说:"办好了这件事,总算对得起周总理了!"
查济民对于纺织工业,在少年时就有浓厚兴趣。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纺织工业是大有出路的。在这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尽管遇到种种艰难曲折,查济民始终没有气馁和却步。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纺织印染工厂由于竞争激烈、利润下降,纷纷下马,拆厂卖地。查济民不为所惑。他坚定地认为纺织决不会变成"夕阳工业"。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使他在离开学校后的70年间,尽管事业早己超出纺织的范围,但始终以纺织为主业,锲而不舍地为之尽凸出力,奋斗不息。
半个世纪来,查济民虽然身在香港,但一直心系桑梓,爱国爱乡之心始终不渝。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华大地迎来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春天,查济民对此异常兴奋。他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1980年4月开始就陆续在家乡捐资筹建集各种纺织生产于一体的海宁纺织综合企业有限公司等。1995年底,又对原常州大成第三棉纺织厂投入资金,改组成为名力纺织厂。2000年又出资1.6亿元,将濒于破产的百年老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及其附近停工己久的杭州漂染厂收购。他还以更多的资金,在海宁兴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氨纶厂,打算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外国产品一比高低。查济民在内地纺织业并不景气的时候接连投入巨资,一则为国家分忧,同时也为了在内地倡导企业精神,提高管理水平,用实践证明他一贯坚持的"只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行新的管理方法,善用公正廉洁的干部,中国内地的纺织染工业就大有前途"的论断。这些企业都办得相当成功,名力纺织厂改组以后很快就奇迹般地扭亏为盈;氨纶厂开工伊始就初见成效。
查济民还非常关心我国的科教事业。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捐巨资设立求是科技奖助基金和专门奖助纺织科教事业的桑麻基金会。求是基金聘请国际知名的资深科学家任顾问,每年向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国内学者发给高额奖金。2003年9月,求是基金向“中国航天六杰”颁发了高额奖金,这是全国最早对“神舟”科研人员做出的实质性奖励。 同年10 月,查济民应邀到北京总控制室观看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发射的全过程。桑麻基金会从1994年开始先后在国 内几个著名院校对纺织各科系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发给奖学金 和奖教金。基金会还设置科技奖,奖励对化纤、纺织、染整科技 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查老一贯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以及求知若渴的进取精神,在名成业就之后,仍然保持不变。他在2000年收购杭一棉的签字仪式上说:"领导人的品德对事业的成败有重大关系。如果领导人洁身自好,不奢侈,不腐化,企业的资金不会被浪费,对职工可以建立信心。""企业一定要全力提高效率,提高品质,节省开支,钻研新技术和新产品。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优良品德,只要我们善为诱导鼓励,不难达到目的。"这正是查济民对奋斗七十年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的高度概括。
(杜燕孙 王羽盛 薛庆时)
简历
1914年4月10日 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1931年7月 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毕业。
1931年9月-1932年8月 上海达丰染织公司染厂助理技术员。
1932年10月-1937年9月 江苏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第二厂工程师兼工务科主任。
1938年5月-1949年4月 重庆大明染织厂厂长,江苏常州大明纺织染厂总经理。
1945年9月-1950年2月 经济部接管日资内外棉第二加工厂厂务主任。
1950年起 香港中国染厂董事长,一度扩展至纺织、成衣等工厂;与日商合办新界纱厂。
1960年9月起 在英、美等国建立无纺布厂及小型化纤厂。
1967年起 加纳Akosombo Textiles Ltd.董事长。
1971年8月起 尼日利亚Nichemtex Industries Ltd.董事长。
1971年12月起 尼日利亚United Nigerian Textiles Ltd.董事长。
1995年12月起 江苏常州名力纺织公司控股股东。
2000年9月起 浙江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控股股东。
2001年2月起 浙江海宁新高纤维有限公司控股股东。
2001年6月起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参考文献
[1] 浙大高工校友纪念册中母校简况及查济民小传
[2] 《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人物篇查济民传.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3] 高进勇.查济民先生印象.常州名人传记,29-65
[4] 查济民一亿六千万收购“杭一棉”.香港大公报,2000.11.27
[5] 查氏纺织集团在非洲(The Cha Textile Group in Africa)(英文本)
[6] 徐宁伦.上海印染行业协会组团赴香港考察访问中国染厂参观纪要
[7] 陈永嘉.加纳纺织工业考察报告——印染部分
[8]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香草诗词》编辑部.香草诗词合集,1997
[9] 刘国钧自叙.香港利文出版社,2001
[10] 民族纺织染之魂——刘国钧诗传.香港利文出版社,2001
[11] 夏文辉.赤子以诗祈国强——专访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参考消息,2003.10.28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2[M]. 2004 ,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