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寒江(1924- )
温寒江,原名温泽民,男,万安乡好坑村人。1924年生,194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曾先后担任北京三十五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校长,1981~1986任北京市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7年离休。
先后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曾在《红旗》《教育研究》先后发表教育论文十多篇,撰写、主编《开发右脑》等8本专著,并主持编写了《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马芯兰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等19部、近400万字的“开发大脑潜能发展形象思维创新教育”丛书。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9年被推荐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温寒江是新中国基础教育的亲历者;他担任过教师、校长,也从事过多年的教师教育工作。他坚守教育的初心,凭着共产党员的赤诚,离而不休,三十余年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听评课、作指导、搞科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带领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探索教育的规律和真谛。他扎根教育实践,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哺育大家成材,是一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筑学术殿堂的建筑师。
初心
总结教师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习得能力,是温老的初心。
温老95岁高龄,因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温老尊重教师的创造和成功经验,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总结规律,踏踏实实地带领老师进行教改实践和反思。他发自内心的希望传播教师有效的教学经验和策略,让教师的专业获得发展、让学生的能力获得提高。
七十多年来,温老始终秉持着这颗初心,不曾懈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北大、清华两所大学,对北京、上海两市新生的学习质量进行了研究,得出“北京的学生基础好,上海的学生学得活”的结论。温老认为:“活”就是灵活,实质是能力好,属教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中学任教的温老,立足两地教材、师资差别不大的客观实际,敏锐地做了猜想:上海的学生能力好是因为上海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比北京好,能力的提高和课外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虽然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温老的思考暂时停顿了,但是一有机会,温老还是会对自己的猜想求证之。1980年春,温老去上海参观中小学,心中惦记着二十年前的猜想。在上海的朋友家,温老问一位高级年级的学生:“你读课外书吗?”,学生拿出十来本老师让读的书籍。结合考察时上海老师都会给学生留有课外阅读作业的现状,温老初步得出了课外活动和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结论;但课内教学如何才能实现由“怎样教知识”到“让学生怎样学知识”的转变,温老一时还未能找到有效的路径。
诚然,探索令人信服的规律绝不能仅依靠猜想,还需要拥有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温老开启了对能力的研究,他一边搞理论研究,一边进行教学实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岁月寒来暑往,温老厚植深耕,为探索教育科学的规律,他不为世风所动、不为物欲所惑,面向草根、附身田野、耐得寂寞、毫无倦怠。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深入两所实验学校一至两次,研究课内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能力,他亲自指导老师备课、研究和论文写作,耄耋之年还坐在中小学教室的后排听评课、做指导。温老真心实意地和广大中小学老师交朋友,深入中小学搞实验,探索最能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规律,提炼最为鲜活的实践经验,助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支持各学科几代教师成材,受到众多基础教育工作者自觉的拥戴和追随。
温老承担的“八五”、“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不仅攻破了“思维基本法则”、“学习的迁移原理”、“能力的层次原理”、“学习的可持续原理”等重大理论难题,还提出了经得起检验的“能力”的定义,最终形成了结构相对简约但内涵非常完善的新的学习理论体系——学习学,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初心。
恒心
立足教育实践,培养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是温老的恒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温老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有的掉队的现象。如何化解这种现象,温老开出了“发展形象思维”这一药方。
温老的专业背景是理科,理科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需要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与形象思维完全是两个维度。这种学科背景的温老能给老师们讲通形象思维,并指导老师们教学实践吗?这种担心似乎有些多余,温老指导起文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学来同样得心应手、触类旁通。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既得益于温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也得益于温老务本求实、守正出新的学术态度。
1992年,“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的课题立项,温老为课题组的老师们每人印发了一本《认知神经科学》,以脑科学的最新理论指导形象思维的研究,每周的周末温老都要组织统一讨论和布置学习任务,温老带领课题组的老师们召开小组讨论、摘录重要文献、撰写读书笔记,采用专题讲座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自主读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法,带领课题组的老师研究思维科学。在温老的研究团队中不仅有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等理科教师,还汇集了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等文科教师,甚至美术学科、音乐学科等艺术学科的教师也加入到温老的团队。温老指导老师们将教学改革的路径聚焦到形象思维上来——以发展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坚持两种思维并重,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
以语文学科为例,北京小学的桑海燕老师谈及了参加温老课题组、在温老指导下将开发形象思维理论应用于课文《荷花》的教学案例。
《荷花》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桑海燕在备课时,反复思考怎样把教学中的难点用想象的手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头脑中可以出现与之相关的画面。
温老在1996年第11期《教育研究》中提出:记叙文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感知——理解——巩固与练习”,……如果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或缺乏有关经验与表象积累,则必须用直观的形象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为了丰富充实学生的表象积累,实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采取多种做法。
桑海燕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运用投影片、图画、表演等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里的语言“一阵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还添加了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点燃了熏香,让孩子们体会课文里描写的“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些激发感知生成的做法,产生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孩子调动多种感官,体会了荷花之美。在本课的准备上,桑海燕老师综合运用课题组的成果,要求孩子们课前多次阅读文章,理解内容;请教美术老师,师生一起动手制作教具;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排练舞蹈。这些做法整合了既有的课程资源,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同时,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一起实践。温老的教学研究,通过老师们的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变得越发有生命力了!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二十多年来,跟随温老搞科研的老师们已经纷纷由年轻的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他(她)们秉承着温老给予思维方法办学宣教,播撒下智慧的种子,传播创新的思维。温老倡导下的教学科研及实践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在教师学习与发展的领域,也存在总书记所提的“引路人”的要求,那温老当之无愧。温老既是教师们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教师们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慈心
关心教育、关心教师胜过关心自己,是温老的慈心。
1986年以后,温老离而不休。一直依托自己的课题扎根中小学,开展“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的课题研究。北京市的很多中小学老师都认识这位鹤发童颜、精力充沛的老专家。
温老关心教育、关心教师,胜过关心自己,始终怀揣着对基础教育的热爱,将自己的智慧、经验和关爱播撒到教学需要的每一个角落中。
马蔷是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学部的一名语文老师,1998年参加工作。入职没多久,温老听了一次马蔷的课。那是一个周四上午的第一节课,温老搬着小圆凳走进了马蔷授课的班级,并对马老师说:“别紧张,好好讲!”课堂上,马蔷小心翼翼地按照教案中的环节推进教学内容,温老听了一节课。一下课,温老就走到马蔷老师身边说:“辛苦了!有点紧张吧!很正常。下节还有课吗?我给你说说去。”在会议室里,温老翻开听课笔记一点一点地帮马蔷分析课堂情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还详细、清晰地记下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每谈到一个环节,温老总是先鼓励,再指出问题,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马蔷就《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再学习。当评课结束时,已经是第三节课的课间了,整个过程中,温老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倦怠过一分钟;而当马蔷离开会议室时,另一名老师又敲开了会议室的门……中午吃饭的时候,温老还在和一位老师讨论教学。这就是74岁高龄的温老一个周四的上午时光。而十年间,温老每个周四都要来到育才学校,每名育才学校老师的课他都听过、评过、指点过;每名老师的论文他都读过、改过、思量过。
温老关心教育、关心教师胜过关心自己,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教师的提升,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温老捧着一颗慈心,焚膏继晷、兀兀穷年。2008年暑假,温老刚刚做完眼科手术,但是想到育才学校小学部老师们的书稿即将进行最后一次校对,他不顾天气非常炎热和身体急需恢复,再一次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温老扎根基层、兢兢业业、严谨求实、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感染基础教育一线的众多老师。有位老师说道:当我取得一点成绩飘飘然的时候,当我受到一点委屈愤愤不平的时候,当我遇到一点困难迷茫无助的时候,想一想温老的言行,我是否应该多一些思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奉献,少一点要求;多一点行动,少一点空话。
《尚书 君陈》有云: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大抵说的就是温老这样的人吧。
仁爱之心
有教无类、捐资办学、反哺家乡、枝叶关情,是温老的仁爱之心。
温老的家乡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离祖国的心脏北京虽然遥远,但温老不曾忘记自己的家, 乡各级各类学校都留下温老的足迹。
近20多年来,温老不辞辛苦,多次赴龙岩市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老师们作讲座,将先进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播种到家乡老师们的心田;温老深入一线,指导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鼓励他们知行合一获得最鲜活的教学经验;温老奖掖后进,对于有才学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成长,龙岩八中廖正义老师正是在温老的关心下,数次前往北京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打开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而温老对万安中学的关怀与支持,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温老夫妇从2000年开始,先后向万安中学捐赠价值11万元的图书,并倡导万安中学每学期都开展读书月活动,鼓励学生们长见识、强本领。2003年后,为了让读书会办有成效、孩子们获得真知,后续的每个学年,温老都会向万安中学捐赠二、三千元人民币作为读书活动的经费。2011年8月温老夫妇再次向万安中学捐赠9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置图书和建设电子阅览室。
为了帮助家境贫寒但学有所成的孩子们成材,温老在万安中学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会,每年都要捐资2至3万元人民币。2017年3月,温老再次从自己的积蓄中挤出4万元人民币添置万安中学的图书和电子设备等。
温老不仅牵挂着家乡的孩子,还牵挂着祖国大地其他的贫困学生。他通过希望工程先后捐资2.7万元资助40名困难学生完成小学学业;捐资8000元资助所居小区一对农村进京务工夫妇的孩子完成大学学业,让这对进城务工夫妇感动不已。
每年捐资2-3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对于收入并不丰厚的温老来说,谈不上轻松。但是一枝一叶总关情,温老希望家乡的教育事业获得发展,希望家乡的孩子们成长成材,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