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恢志(1911—1991)
  章恢志,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枇杷专家。对枇杷的研究卓有成就。选育了枇杷良种华宝2号、华宝7号等。主编出版了《枇杷栽培法》、《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等专著。首次发现大渡河枇杷,认为大渡河枇杷是枇杷的始祖植物,并提出了枇杷起源于中国,大渡河中下游地区是枇杷起源中心的观点。

  章恢志,1911年10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永强乡五甲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自学中医,几十年施医行善,并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务。1947年家乡瘟疫肆虐,其父为救助病人染疫而亡。当时参加追悼之人众,遍及数村。章恢志深受其父影响,自小勤奋朴实,宽厚待人。1926年冬,北伐军攻克浙江,正在瑞安中学读书的章恢志,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校内共产党员组织的学潮,但因斗争经验不足,学潮以失败告终,章恢志受到留校察看处分。1927年,章恢志立志从军革命,遂不顾家庭反对,与同学相约,同往南京投考军校,因当时孙传芳反攻南京,军校停止招生,故未进军校而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大学毕业后,章恢志先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省立农业改良场、山东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浙江奉化武岭农业中学从事园艺技术和研究教育工作。他在吴耕民和蒋芸生先生指导下,总结当时中国枇杷最大产区的浙江省余杭县塘栖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及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出版了《枇杷栽培法》一书,揭开了中国现代枇杷科学生产的第一页。
  在浙江农业改良场工作时,章恢志曾对浙江全省果树栽培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据此写出4份调查报告,最后提出在黄岩筹建一个果树试验场的初步方案,这就成为现在的浙江省科学院柑橘研究所。
  1935年2月,经金陵大学胡昌炽教授介绍,章恢志赴日本留学。先就读于语言学校,同年9月与曲泽洲、杨文衡一同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园艺研究室,从师浅见与七教授研究果树生理。1937年8月,中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
  回国后,章恢志被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卢守耕教授(后成为章的岳叔父)聘为园艺系讲师。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迁至广西宜山时,章恢志在故校长竺可桢的鼓励下,两次前往桂南容县南宁一带调查,并参考了多年收集的国内外资料,编写了一本《柑橘学》。本书承竺校长亲笔提名,用石印版印出,作为教材对外交流。尔后,继续随浙江大学内迁至贵州湄潭,并受聘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1941年8月被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聘为江津园艺试验场场长,任职期间曾用高接技术将当地野生酸橙改接甜橙,进行了鹅蛋柑的优良品系调查,还进行了长寿县沙田柚的品系调查,鉴定出5个不同品系。在试验场的工作刚有起色的时候,因面临空前的资金短缺,事业无法开展,1943年2月又回到母校浙江大学。1946年随浙大迁回杭州。1949年7月,余杭塘栖枇杷黄毛虫大发生,章恢志等组织和领导治虫大军,救治了全产区的0.2万公顷枇杷。
  武汉大学农学院为创建园艺系,曾三次致函请章恢志任教。为了支援内地新建院系,他于1950年元月来到武汉。到武汉大学以后,开设了蔬菜课程,并指导园艺场的蔬菜栽培工作。当年暑假他带领学生到南京杭州一带调查并广泛收集各种优良蔬菜品种,大大充实了蔬菜教材内容。他还精心培育出武大1号西瓜优良品种,在武汉、广州等地均有推广。1951年,他在武汉大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章恢志被调任为华中农学院(后发展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教研组组长。此后的数十年,章恢志一直在华中农业大学任教,除承担果树方面的教学任务和编著教材外,还从事了果树品种及分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柑橘方面的研究,并经常下乡调查。1979年,在全国果树科技规划会议上,章恢志提出中国果品生产不应只偏重于几种大宗水果,各种小杂果类也应受到重视,例如枇杷、草莓、猕猴桃和山楂等,都有必要研究。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指定由他组织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并任组长。自此,全国南方12个省区参加科研协作的就有30多个单位,每年举行1~2次学术会议,并协助各地产区解决枇杷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章恢志承担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下达的《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组编任务,担任主编。1984年,章恢志承担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枇杷的栽培起源及进化的研究”课题。
  章恢志通过连续20年的努力,从引种驯化到杂交育种,选育出华宝2号(中熟鲜食品种)、华宝3号(晚熟制罐品种)、华宝4号(早熟鲜食品种)、华宝7号(中熟制罐品种)等枇杷优良品种。上述良种已在湖北、四川等地大量推广栽培。

调查论证了枇杷起源于中国
  枇杷是中国南方特产的常绿果树,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在百果中独具先天四时之气,被誉为独冠时新的嘉果珍味。章恢志一生对枇杷独具钟情,从他崭露头角的《枇杷栽培法》,到集他毕生研究之大成的文献著作《中国果树志·枇杷卷》,都倾注了他的无限深情和心血。枇杷的学名为EriobotryajaponicaLindl.,顾名思义,不少果树学家及植物分类学家以为是日本原产,但实际上这完全是西方学者的误解。许多古代文献记载证明,枇杷原产于中国,连日本的学者,也已承认这一点。虽然学术界已承认枇杷为中国原产,但原产地究竟在哪里,枇杷本身又是如何演化而来,仍不得而知。章恢志为考证栽培枇杷的起源,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963年,他和助手调查湖北长阳原生枇杷,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章恢志和他领导的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室内研究工作。他们先后对湖北省恩施州利川至长阳的清江流域、神农架林区、京山、阳新、房县;四川雅安地区、凉山州、甘孜州、乐山地区、宜宾地区;贵州遵义地区、黔南和黔西南州、安顺地区;云南大理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保山地区、曲靖地区及昆明市郊;广西柳州地区和桂林地区;陕西汉中地区;甘肃陇南地区以及海南等野生枇杷分布较多的地区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资源调查,重点地区进行了多次复查。在此期间,还查阅了7个研究所(院校)的近千份标本。另外,对栽培品种较多的浙江余杭、黄岩;福建莆田、福州;江苏吴县及安徽歙县等地多次作过品种调查工作。调查中,在川西大渡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有成片的栎叶枇杷和枇杷野生群落;并发现了一种近似于枇杷的枇杷属植物新类型大渡河枇杷(E.prinoidesRehd.&Wils.var.daduheensisH.Z.Zhang.)。其间章恢志已年逾古稀,仍亲率助手前往云、贵、川及湖北神农架等大山区实地调查,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行程数万里。1986年,75岁的章恢志站在川西贡嘎山东南坡石棉县境内南垭河畔的大渡河枇杷树下,抚摸着树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几十年的设想终于得到了实证。据从形态、花粉、同工酶等方面对其进行的较为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认为大渡河枇杷是枇杷属的一新变种,系统位置介于栎叶枇杷和枇杷之间,可能是枇杷的始祖植物。此外,在对贡嘎山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植被考查之后,章恢志等认为贡嘎山东南坡的大渡河中下游地区可能是枇杷的起源中心。1988年9月,他的论文“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起源研究”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讨论会果树学组会议上宣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论文发表在1990年第一期《园艺学报》上,并获得中国园艺学会主办的《园艺学报》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该研究成果获1990年华中农业大学科技进步奖。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成果“中国枇杷种质资源调查及其利用研究”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潜心编著中国枇杷志
  1981年,《中国果树志》总编委会成立,并落实了各专志的主编单位,确定由章恢志担任《中国果树志·枇杷卷》(出版时和龙眼合为一卷,书名为《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主编。章恢志认为,中华大地枇杷资源极为丰富,需要全面调查记载,重点收集保存,最终利用这些资源为人类服务。成立于1982年的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和《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编委会,为枇杷资源的全面调查和枇杷卷的编写创造了有利条件。1982年5月的第一次编委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枇杷品种及枇杷属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尔后在调查基础上整理归类,收集保存和研究论证,全部工作持续十余年之久。在整个枇杷卷的编写过程中,章恢志一直处于主导和核心的位置。章恢志等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枇杷属植物有14个种和1个变种,这些种和变种可以根据花期(秋冬开花和春季开花)及老叶叶背有无绒毛分为4组。枇杷属植物现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植物种或变种,均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其中栽培种枇杷分布最为广泛,达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多。章恢志提出了枇杷起源的可能途径是栎叶枇杷→大渡河枇杷→枇杷。枇杷进化是沿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先形成一大片枇杷原生地区,通过千山万水不同生态条件的沧桑历程,经过千万年岁月变化的寒暑阴晴,植物种质逐渐分化演变,在到达气候适宜、土质肥沃、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闻名的枇杷大产区。章恢志认为,枇杷自西向东逐步进化,依进化程度不同,分为4个大区,即枇杷原产中心和内围地区→原生枇杷外围地区→原生枇杷与栽培类型混交区→高度进化类型栽培区。他首次将枇杷分布区划分为东南沿海产区、华南沿海产区、华中产区、西南高原产区以及国外传播区域。章恢志等对枇杷名称的由来进行了系统考证。关于枇杷品种分类,章恢志总结前人成果,加之自己创新,提出依生态类型划分为温带型(北亚热带型)品种和热带型(南亚热带型)品种,依果肉色泽划分为白肉(白沙)枇杷和红肉(红沙)枇杷,依果形划分为长形种、圆形种和扁圆形种,依用途划分为鲜食种和罐藏种,依成熟期划分为早熟种、中熟种和晚熟种,依经济地位划分为主要品种和次要品种及优良单株。在对中国枇杷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章恢志还潜心致力于《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的编著工作。《中国果树志·枇杷卷》是几十年来全国枇杷种质资源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是一部较全面、较系统地反映中国丰富枇杷资源的科学专著。它凝聚着全体编写人员的心血,尤其是主编章恢志更多的心血。编写枇杷卷的10年,是章恢志的学术思想得到最充分展示的10年,也是他思索、研究、调查、分析、写作最辛劳的10年。接受编写任务时,章恢志已年届七十,但他不觉老,不服老,为编写这部专著,呕心沥血,辛勤笔耕。章恢志治学严谨,凡是思有所得,立即动笔记下;凡是研究计划,都是亲手制定;凡是重要文章,都是自己写作。1990年,在他病重住院、难以握笔的情况下,不得已将所征集的各地送来的初稿和自己的手稿交给助手,嘱咐助手按他的一贯思路进行编撰,每一章节完成后,先读给他听,满意了,才签字交稿,就这样在病床上完成了送审稿。送审稿印出后,他还常常翻阅,如释重负。1996年,这部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38所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支持,21位枇杷专家执笔完成的科学著作终于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的主编,章恢志虽未能亲眼看到它的正式出版,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部专著,为进一步研究枇杷品种、分类、起源与进化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对发展中国的枇杷生产和开展科学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在中国枇杷科学研究的历史丰碑上,将永远醒目地铭刻着章恢志的名字。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1931年,章恢志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曾在几个单位工作,多因为不满领导的腐败而辞职。以后东渡日本留学。七七事变发生时,章恢志等15名研究生正在日本东北及北海道各地参观,见报载宋哲元将军表示坚决抗战,即停止参观,回返东京。回东京后,局势非常紧张,每日都能听到日本侵略军集合“欢送”的口号声,章恢志十分愤慨,毅然中断研究工作,于1931年8月6日自横滨上船回国。返回祖国后,看到国内到处是鲜明的抗日标语,到处是雄壮的抗日歌声,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抗战期间,章恢志曾任教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当时园艺系教学涣散无章,章恢志到任后,经一学期的努力整顿,教学状况大为改观,学生们对他非常热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章恢志参加了浙江大学教员住宅区的自卫队工作。1949年5月9日,雄壮的解放大军终于进城了,他高兴地拥到街头去欢迎。当年7月,余杭塘栖地区0.2万公顷枇杷黄毛虫大发生,全产区枇杷面临毁灭的危险,果农们焦急地来找章恢志,求他设法消灭虫灾。时值浙江初解放,杭州刚成立军管会,各项事业均处于青黄不接状态。章恢志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亲临现场了解实情,然后组织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学会的部分会员,与驻扎在塘栖的人民解放军一个连及当地果农,组成一支治虫大军,由章恢志和驻军一位连长负责,每天出动数十人次,约半个月内,控制了虫情,使中国最大的枇杷产区得以保存,受到杭州军管会的表彰。章恢志留学日本期间,常听到日本学生在他面前神气地称道:“枇杷的学名就是E.japonica,枇杷原产于日本,你在中国研究什么枇杷!”每当这种时候,他就心中不平,暗下决心要弄清楚枇杷的起源问题。但回国后因战争连年,颠沛流离,根本无法从事专门研究,直至“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多年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并出色完成了《中国果树志·枇杷卷》的主编任务。在工作中,除了身体力行、凡事躬亲、踏实严谨外,勤俭节约亦是他的一大特点。按级别待遇,他出差可以坐火车软卧,轮船二等舱,住标准间。但实际上,他坐火车,白天绝对不要卧铺;长途过夜,有硬卧绝不要软卧;坐轮船,有四等舱则不要三等舱、二等舱;住旅店,他总是选普通房间,有时甚至到亲友处投宿。他要为国家节省每一分钱,把钱用在科研最需要的地方。对国家的钱,他能省就省;对自己的钱,却毫不吝惜,常常为他人慷慨解囊。章恢志是中国果树界知名教授,一生从事园艺教育。他不光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他常说,能有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就是最大的快乐。在业务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70多岁了,还亲自带领学生在田间栽柑橘,认品种。他培养了大批的果树科技人才,现已遍布祖国的天南海北。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章恢志一贯严肃认真,他把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曾因岳叔父卢守耕任台湾大学教授和胞弟在香港经商而被冤屈达20余年,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仍然始终如一地为果树事业而奋斗。在他晚年糖尿病恶化后的几年里,他还带病坚持开设研究生课程,为课题进展而奔波,为编写专著而奔忙。多年的辛劳终于使他病倒床榻,不幸于1991年12月7日在武汉住所辞世。为了表示对章恢志的崇敬,后人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辛勤耕耘魂系果林”八个大字,这正是章恢志一生的写照。
(蔡礼鸿 章化麟)

简 历
1911年10月14日 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永强乡五甲村。
1924—1927年 浙江省瑞安县立中学学习。
1927—1931年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31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助教。
1932年 任浙江省立农业改良场技术员。
1933年 任山东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技佐。
1934年 任浙江奉化武岭农业中学教员。
1935—1937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园艺研究室读研究生。
1938—1940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讲师。
1941年 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
1941—1942年 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江津园艺试验场场长。
1943—1949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教授。
1950—1952年 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
1952—1988年 任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
1991年12月7日 病逝于湖北武汉。

主要论著
1 章恢志.枇杷栽培法.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学会发行,1932
2 章恢志.诸暨与义乌之梨.浙江省建设月刊.1937,6(9):1~12
3 章恢志.柑橘学.贵州湄潭: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材.1940
4 章恢志.陈俊愉,王家恩.鄂东柑橘冻害调查报告.华中农学院学报 1956 (1): 71~83
5 章恢志.塘栖枇杷品种的研究.园艺通报.1957,1 (1): 15~21
6 章恢志.袁锦纯.枇杷结果习性及开花特性观察.华中农学院科学研究 年报.1962: 园4
7 章恢志.袁锦纯.枇杷实生驯化研究初报.华中农学院科学研究年报. 1962: 园5
8 章恢志. 张友德.长阳原生枇杷调查. 华中农学院科学研究年报. 1963: 园6~7.
9 章恢志.武汉市梨树品种观察及今后品种发展方向.武汉市园林科学技 术资料选编.1965: 1~11
10 章恢志.罗田、麻城板栗栽培情况调查.华农科技.1973(4): 1~6
11 章恢志.温州蜜柑的来龙去脉.柑橘科技通讯.1978(4): 1~8
12 章恢志.湖北枇杷的分布与良种及今后发展意见.湖北农业科学. 1980 (9): 26~29
13 章恢志等.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下册) .李.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1
14 章恢志,万志成.果树品种分类学.武汉:华中农学院教材.1981
15 章恢志,张友德.湖北原生枇杷的调查研究.华中农学院学报.1982 (1): 86~91
16 章恢志等. 中国果树栽培学,枇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7 章恢志,蔡礼鸿.中国特产小水果栽培.枇杷.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教材.1987
18 章恢志,李荣熙.茂木枇杷的来龙去脉.果树科学.1987,4 (3): 36~38
19 章恢志.枇杷史话.世界农业.1987 (6): 54~56
20 丁长奎,章恢志.植物激素对枇杷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园艺学报. 1988,15 (3): 148~153
21 章恢志,吴谋成,林显荣.瓯柑药用物质的研究.果树科学.1989,6 (3): 173~176
22 章恢志等 . 果树种类论,苹果,柑橘,枇杷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0
23 章恢志,彭抒昂,蔡礼鸿,方德秋. 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 起源研究. 园艺学报.1990,17 (1): 5~12
24 邱武陵,章恢志主编.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6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朱德蔚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园艺卷 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40-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