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龙泉分校“芳野剧艺社”
1937年底,杭城沦陷,龙泉地处浙西南山区,成了当时许多文人向往和许多省级机构迁居的好处所。1939年10月浙江大学正式在龙泉设立分校,校址设在距县城五里的大沙乡芳野村。芳野原名坊下,因土语音谐。分校主任郑晓沧博学多才,将其改称芳野。
芳野剧艺社由浙大龙泉分校师生阮笃成杜念绍黄铁夫等事先发起后即得到校方支持于1942年春成立。阮笃成老师任剧艺社社长,徐方、杜念绍、汪波若等分别负责各组工作。剧社成立后,分校中许多学生纷纷要求参加活动,同时,剧社成立之前,原在坊下、石坑垄的群众戏剧活动小组成员也成了芳野剧艺社活动的积极分子。
芳野剧艺社起初只在校内演出演出的第一个戏是郑晓沧主任编剧的《牛顿》,用英语演出。加上当时迁在龙泉开办的《浙江日报》常为剧社的活动叫好。尔后,便走向社会演出,曾先后上演过 《桃李春风》、《万世师表》、《茶花女》《伯爵夫人》、《人约黄昏后》、《半斤八两》、《日出》、《雷雨》、《家》、《北京人》和《重庆24小时》等。 除在本城演出外,还到过云和县城演出。
1945年11月10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停课(日期据浙大校长竺可桢日记),翌年春开学即返回杭州浙大旧址。芳野剧艺社不复存在。

剧艺社排演的一个大戏是曹禺的《北京人》,阮笃成、徐方老师导演,每晚在坊下曾家大屋旁化学实验室里排演。剧中老太爷由徐方扮演,索芳由王璧扮演,大少爷由程绍懋扮演,大奶奶由杜梦鱼扮演,阮笃成老师、汪波若、吴寇芳等也分别扮演角色。剧中的“北京人”,形象古怪,出场又很少,开始时以为这样的角色不容易找到人演。但后来找到一位身材高大,面孔熏黑的工学院同学温州籍的,一说他便爽快地答应了。事后他已转到贵州邀义浙大总校学习,“北京人”还是他的外号。《北京人》在龙泉金沙盐务局会堂演出,公开售票座位全部都是木条凳但按前后排分甲等、乙等。连演两场,都是满座。后来还到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所在地云和县去演出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