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侠民(1930- )
蒋侠民,男,浙江省建德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浙江大学铸造专业学习。1954年至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学习。回国后在西北工业大 学工作至今,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编《聚氨酯橡胶在冲压生产中的应用》一书。
1954年,我被组织上选派到苏联学习。这是我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解放前,我生活在福建的农村,家里很穷,生活非常艰难,我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哥哥十几岁就被抓了壮丁,为了让我逃避壮丁,家里人节衣缩食培养我上学读书。1949年6月,家乡解放时,我正在读高中一年级。新的天地、新的生活给我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心里非常舒畅。我放下手中的课本,参加地方的征粮和土改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军队里,高中生很少,这时,党急需大量的干部,我又被部队抽出来上了大学。先在上海华东区部队干部补习班学习。一年后进入浙江大学铸造专业。后来,我们国家向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经验,选派人员留苏学习,经过组织上审查,业务考试,我被选上了。1953年,我们准备到苏联学习的人员先在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补习(俄语)。能到苏联学习,我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感到有压力,决心拼命也要学习好。1954年7、8月间,我和其他几个同学来到苏联列宁格勒市加里宁工学院。
在工学院我们从头开始学。当时,我们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只是一心想学有成就,为祖国争光。中国驻苏大使馆给留学生规定:每天睡眠不得少于7个小时;每月伙食费标准不低于300卢布;晚间不能外出,外出不能单人行动;不能和苏联人谈恋爱,我们大家也都坚决遵守这些规定。
到苏联后,我们的党团关系开始和苏联人在一起,和他们同过组织生活。但他们的组织活动很少。对此,中国留学生很不习惯。大约1956年后,中国留学生成立了独立支部,单独过组织生活。党支部生活很健全,学习党史知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利用节假日,邀请其他国家的学生组织,举办各种联谊活动,这使中苏之间、中国和其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关系一直相处的很好。
1958年左右,听说国内搞“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我们的学习开始有些不安心了。大使馆的同志反复劝我们留下来,好好学习。
苏联的导师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很亲切和蔼,热情帮助,但对苏联学生却很严肃,特别是对女学生,看见有涂脂抹粉的,就狠狠训斥一顿。苏联学校口试比较多,苏联老师对本国学生回答不出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将书本往外一摔,喊声“出去”,而对中国学生则很耐心。一个教马列主义的女教师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每逢节假日还约我们去玩。我的指导教师阿图娃什卡,是早期援华的专家之一,据说他50年代初就帮助我们在哈工大、上海交大建立了最早的采矿专业。我们在一起时,他常常谈起在中国工作时留下的美好印象。
按照当时规定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均为五年,但我们这些留学生,为了早日回到祖国致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人奋发刻苦学习,几乎所有的人都提前一年完成学业提前回国。学习期间节省的费用都交了党费或购买书籍。
1960年元月份,我回到北京后,正当我国处在困难时期,我们在国外几年了,对国内生活一下子适应不了,对困难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想不通,心情有些苦闷。政府有关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将我们集中起来学习了4个月,并组织我们到北京各地参观,大大振奋了我们的精神,鼓舞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后来,我被分到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工作,尽管我对大西北很陌生,心里有点担心自己不适应北方生活,但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毅然走上了新的征途。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工作实践,我爱上了大西北,到现在已经是30多年了,我愿意把毕生的精力和理想献给大西北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