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启蓂(1928-2015)
薛启蓂,男,1928年12月生,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在湖南湘雅医学院神经精神高级师资训练班结业。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兼任中国神经化学会(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学遗传学会神经遗传学组副组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并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老年病学》杂志等国内10种期刊和《神经化学病理学》、《分子与化学神经病理学》2种国际性期刊的编辑委员,还曾担任国际神经化学会(ISN)中国代表,亚洲太平洋区域神经化学会(APSN)筹备委员及副主席。2015年3月31日17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从50年代起从事神经疾病的临床和生化研究,先后对脑血管病、脱髓鞘病、神经肌肉病、遗传代谢病等进行过实验性研究,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肾上腺肿瘤与周期性麻痹》(1956)《先天愚型病人红细胞膜上ATP酶的活性》(1984)等为代表性著作。并编写过专著《化学工业毒手册》《神经生化学讲义》(1963)《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化学》(1978,1992)、《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198)等5种;参与编写的有《神经科学纲要》(1993,1999)、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1983《神经病学》(1999等6种及译文综述等多篇。“先天性脂肪类遗传代谢病的生物诊断研究”(1990)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神经科学纲要》(1996)获卫生部科技著作一等奖。并曾获日本北里大学、静冈国立痫痫中心,美国霍浦金斯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奖章,及日本东北大学奖状。曾代表我国参加过国际和亚太地区学术会议10余次,参观过20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和医学实验室,与40多个国家有过学术交流。从1983年起,先后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举办过学习班、进修班10多次。并主持过国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多次。

业精务博 诲人不倦———记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神经生物化学专家薛启蓂教授
  2007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十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上,一位清癯矍铄的长者为大会做了《诺贝尔奖与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他就是国内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神经生物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薛启蓂教授。
孜孜以求,建立和发展我国神经生化专业
  薛启蓂教授,1928年12月生于江苏镇江,1952 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1953年于湘雅医学院全国高级师资训练班结业。1953 年至1960 年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助教)/主治医师,1960年以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兼任神经系统分子疾病中心顾问,系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专长神经系统代谢性、遗传性和变性疾病以及各种神经和肌肉疾病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创建我国神经生化学组,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神经生化学组副组长、组长,现为首席顾问,中国神经化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亚-太神经化学会(APSN) 副主席,国际神经化学会( ISN) 中国代表。曾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0多次,并主办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遗传性脂肪代谢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主要学术著作有《神经生化学讲义》(1963)、《化学工业毒物手册》(1959、1965)、《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1988)、《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化学》(1978、1992)、《神经系统中毒和代谢性疾病》(2003) 等,并在多种神经病学或遗传病学参考书籍中撰写有关章节10多章。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170 余篇。曾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9种杂志的编委或特约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副主编,《中国医学论坛报2神经专刊》主编,国际性杂志《Chemical Neuropat hology》、《Molecular &Chemical Neuropat hology》和《Nut ritional Neuro-science》编委。
知晓喜好 乐在其中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语录,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为知晓不如喜好,喜好不如乐在其中。此道理用于治学上,也可以视为3 个不同的境界。薛启蓂教授对神经生物化学正可用知晓、喜好和乐在其中来概括。20世纪50 年代,国内神经生物化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临床神经病学范围内从事神经生物化学实验研究者更少。此时,薛启蓂教授在国内率先报道了肾上腺疾病可引起发作性麻痹、癫痫持续状态时患者脑脊液中自由氨含量显著增高和长期神经症患者引起皮质间脑综合征等疾病的化学改变。随后,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环磷酸核苷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先天愚型(Down 综合征)患儿红细胞膜上Na + 2K+ 2A TP 酶活性改变,以及在发育期和衰老期人和动物脑突触体膜上磷脂、糖脂、神经节苷脂和脂肪酸的含量等进行研究,为临床单位从事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薛启蓂教授在神经病学范围内对生物化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正是缘于他对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和喜好,特别是对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广泛涉猎更为其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角和领域。近年来,薛启蓂教授正在关注先天性溶酶体病、线粒体病、过氧化体病和高尔基体病的代谢机制,脑缺氧、脑缺血时脑突触体脂质代谢,发育期和衰老期人和动物的细胞骨架蛋白功能,脱髓鞘疾病神经节苷脂及其抗体等研究,并为临床诸多疑难病症患者提供了诊断依据。
  集40余年乐在其中的神经生化研究,薛启蓂教授在脑血管病、癫痫、脱髓鞘病、肌病、神经肌肉疾病及遗传代谢病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在中国现代神经精神病学界被誉为著名专家。他所领导的神经生化室,在探讨各种脂肪类生化物质和细胞骨架蛋白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薛启蓂教授非常重视国际交流。20 世纪80 年代后,他曾先后访问亚、欧、南北美洲及澳洲等20多个国家,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10余次,与4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并获得日本北里大学、美国Johns Hop kins 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荣誉奖章和奖状。
严谨治学 淡泊名利 诲人不倦
  薛启蓂教授是一位和蔼可亲,十分热情的人,他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工作,始终不渝地辛勤耕耘在他所衷爱的神经化学园地中。20 世纪80 年代,薛教授较长时间担任科室主任职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三位一体,他总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并能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和能量。在荣誉和待遇面前,薛教授总是谦恭礼让年长的前辈。薛启蓂教授担任科室主任时,提倡尊重个人兴趣并成立多个专业小组开展科研工作。尽管薛教授对神经生化领域兴趣浓厚,但首先成立的是神经病理学小组。工作中遇到困难,薛教授总是想方设法给予解决。那时科研经费不多,为了添置仪器设备,他总是多方 “化缘”,求得资助;为了举办国际会议,他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得以补上亏空;为了开展国际交流,他多次利用自己子女在国外工作的结余支付旅途费用。薛启蓂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临床工作,特别是疑难病例的诊断,主张广博求证,反对“浅思维”。对科研工作和论文书写要求十分严格,对一项实验、一个数据、一种操作方法、一条参考文献的出处,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核对直至确凿无误。
  薛启蓂教授甘为人梯,勤于育人,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受过短期培训的学生更是不胜枚举。20 世纪70 年代,当时在外地工作的薛教授利用回京学习祖国医学的机会,在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的地下室举办神经化学讲座,听课人除本科医师外还有许多进修医师。薛教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使听者获益匪浅,其中一些人已经学有所成,并在本专业范围内颇具影响。薛启蓂教授对学生既能循循善诱,又努力提携。薛启蓂教授善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地为其寻找和介绍学习深造的机会。当时医院收发室有一年轻人,虽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具有不甘落后、刻苦学习、奋发图强、认真负责、不计辛劳的精神,并具有一定潜质,薛教授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将他安排到自己的实验室做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他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已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合格有用的人才,并为其出国学习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薛教授还能够热情、无私地为国内一些医院介绍自己的经验。
老骥伏枥 奋斗不息
  薛启蓂教授虽已年届八旬,但思维敏捷,通过网络一直跟踪当前神经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他为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医学论坛报2神经专刊》每期都选载了当前神经病学范围内热门话题,内容广泛,视角新颖。此外,薛教授依然坚持参加科内每月1 次的“301”临床病理讨论会和疑难病例讨论。薛教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分析常给年轻医师以启迪,对年轻医师的做人、做事和增长本领都大有裨益。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关心神经化学学组的发展,关心科室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建言献策。近来,薛启蓂教授再三告诫科室领导培养人才要注重人品和道德教育,做医师更要有医德,惟此才能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现在令薛启蓂教授最感欣慰的是自己苦心孤诣创立的神经化学学组已经薪火传承,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科室学科建设大有起色,神经生化研究方面也后继有人。薛启蓂教授表示自己还要与年轻人一起为神经科学的发展继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