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炳堃(1878-1965)
字埏甫、善培,号缄甫,别号潜夫,清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三十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县城溪东街许家宅(今柏树东弄东面)。《净土圣贤录》记载,许炳堃之母清许太夫人,生平专事念佛,于清光绪十八年,病中不断念佛,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父母早亡,许炳堃发愤学习,二十七年(1901)在西邻戴侯庙设务本学塾,担任教师。二十九年(1903)一月,得友人资助,赴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科。并补得南洋官费空额,转为官费生。三十三年(1907)七月结业,翌年九月回国,经考试后被清政府授予工科举人。宣统元年(1909)参加殿试,考取一等,任内阁中书。是年夏,浙江巡抚增韫奏调回浙,办理教育和实业,任浙江劝业公所科长兼省立第一手艺传习所所长。次年1月,兼任浙江学务公所科长。
清宣统二年(1910),许炳堃与浙江代提学使郭则沄(啸麓)共同商议创办工业学堂,许代郭积极筹划,郭即会衔呈请,浙江巡抚(抚部院)增韫于l1月26日专案向清廷呈奏了“为省城设立中等工业学堂开办情形折”。同年12月12日,奉朱批“该部知道,钦此”。清廷照准后,抚署立即分行藩、学二司,聘定许炳堃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监督(校长),并负责筹建。宣统三年(1911)3月27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这是浙江最早创办的一所官立工业学校,校址在报国寺久已停办的铜元局。学校设机械、染织两科,附设艺徒班,学制三年。
许炳堃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手脑并用”的中等技术人员和改进当时工厂中“工头制”的管理模式,改良产品质量,振兴浙江工业。他崇尚实学、科学,认为“凡事无易图,而学术为尤甚”。因此专业课程还聘请日本专家或归国留学人员任教。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他在校内设置工场,至1921年,全校工场(包括实验室)有24所,其中机械4所、应用化学6所、染织9所、电机1所、原动力4所。他把实验、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强调课堂知识与实习成绩并重。其培养目标是“理想上完全工业人才”。学校要求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健全之道德,正确之知识,果毅之精神,敏活之动作,娴习之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包含着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许炳堃还以“诚朴”为校训,要求学生“戒欺、戒妄、戒虚、戒浮、戒骄、戒侈、戒惰”。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方法采用选择思想、触发统觉、利用天质、养成习惯等原则,强调通过教员的示范感化、及时考察和学生的躬行实践、时时省察,以使学生“存养修省、知行如一”。
1912年1月,许炳堃任省民政厅实业科长,兼临时省议会议员,并兼任杭州纬成丝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天津冀鲁江浙四省公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董。1917年,因实业教育成绩斐然,由省长齐耀珊呈请总统黎元洪授与“三等嘉禾勋章”。1920年,原中等工校升格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大专),学制延为四年,设电气机械、应用化学等科,并附设甲、乙两种中等工业学校,许仍被聘为校长。冬,又当选省教育会会长,并被聘为省长公署顾问、省实业厅咨议。1922年春,奉省长公署命,赴欧美考察高等教育和丝绸工业,1923年4月回国。1924年1月,他于大病后辞去所有本兼各职,弃家避世,信奉佛教。他担任工校校长13年,为浙江机械、丝绸工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1927年,许炳堃重返教坛,参加了第三中山大学筹备会以及工专扩展为工学院(浙江大学工学院的前身)的工作,并增设土木工程系。1928年,任省民政厅秘书。
1929年,他在故乡向县长黄人望建议推行“五里方”教育计划,即每五平方里为一教育区,每区由县增小学一所,区内学龄儿童皆入学并附设夜班,令年龄在25岁以下之青年强迫入学。
1930年9月,由朱家骅介绍,至南京考试院任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1932年3月,出任中央教育部秘书,后又转任交通部秘书。1936年11月,朱家骅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聘许为顾问。1937年6月,他因病辞职,往返休养于天目山寺院和杭州寺院,后赴香港闭门杜客,专研佛经。1940年到沪租屋赁居,专事著述。其间曾保释中共地下党组织德清县负责人许文漠等出狱。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被聘为教育部上海特派员公署辅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区高等教育甄审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教育局顾问、上海暨南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等。1946年当选为德清县的国大代表。
解放后,于1950年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7月,被聘请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55年2月,特邀为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夏,关系转入上海,选为第二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56年7月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至1964年为第三、四届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委员。同时,为上海市文史馆、佛教协会成员。
1965年7月,因病卒于上海寓所。遗著有《许炳堃自编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