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岚(1915年1月7日-2006年5月6日)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1915年生于河北满城县张辛庄村,因家境贫寒,中等教育完成后便回家务农。1929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院。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转入清华大学地球物理系。1937年清华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被南京中央研究院紫金山气象研究所录用。1940年考取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涂长望先生的研究生,1943年硕士毕业后回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北极阁)工作。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师从芝加哥大学气象学派创始人,国际气象学泰斗罗斯比教授(Carl-Gustaf Rossby)。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哲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飓风研究中心工作,任职从助理研究员、高级科学家到研究项目主任。1962年回芝加哥大学,成为新成立的地球物理科学系的教授。198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与当时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萧梅(音译)女士结婚。2006年5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Bernard Mitchell医院逝世。
郭晓岚曾4次(1973,1979,1986和1992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回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性会议。在1979年北京讲学期间,他为研究生讲课,其讲稿后由朱伯承整理并经他本人校订,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大气动力学》为书名出版。该书简洁明了和严格地阐明了大气动力学中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在涡动理论中提出的广义郭晓岚位涡方程及其简化形式的应用,在众多的位涡方程形式中很具特色。
郭晓岚先生的聪明才智和他的敬业精神,使他成为大气动力学中诸多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在理论研究中的杰出成就为气象学的很多分支领域奠定了数学和物理的理论基础,因此影响着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除了大气动力学理论研究,他还研制了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其中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关于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尤其是太阳辐射日变化对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是具有首创性的。1985年退休后,郭先生仍致力于气象科学研究,在ENSO长期振荡,地转适应过程和Walker2Hadley环流与ITCZ的形成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由于他在大气动力学基础研究中的成就,1970年获美国气象最高荣誉奖——罗斯比研究奖章(Carl-Gustaf Rossby),同时也被评选为美国气象学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会士。
他在博士论文《正压大气二维无辐散流的动力不稳定性》中给出的“正压不稳定性判据”(见大气动力不稳定性)为国际上普遍接受。1965年提出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1974年对它进行了修正。这个方案被广泛的应用,并在以后的数值天气预报和动力气象学文献中,统称为“郭氏参数化方案”。
他的主要论文还有:《斜压纬圈气流中的三维扰动》(1952)、《大气中的强迫经圈环流和自由经圈环流》(1956)《对流性涡旋和其眼生成的动力学》(1959)、《环型对流和非线性热传递方程的解》(1961)和《一个准一维的考虑对流凝结加热和混合作用的积云模式的参数化》(1980)。

Hsiao-Lan Kuo (Guo Xiaolan; 1915–2006) was a Chinese-American mathematician, meteorologist.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
Born in Manche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7, 1915, Kuo obtained his B.Sc.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1937), a M.Sc.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1942, under advisor Coching Chu), and a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8, advisor Carl-Gustaf Rossby).
From 1949–1961 Kuo worked as a research associate, later a senior specialist, and finally the project director on the Hurricane Project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He was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physic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Kuo was an academician of Academia Sinica (1988 election).